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产品语义设计论文&产品设计感性领域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27 18:45:58 浏览数:

 产品语义设计论文

 产品语义学(ProductSemantics)是产品进入电子化时代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一方面,由于电子产品的“黑箱”化使产品失去了机械时代的产品外型结构对操作的指示性;(图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层次进一步细化,人们对产品的精神功能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给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1984 年 Krippendoff 与Butter 为产品语义学给出定义:“一门研究造型在使用时的社会与认知情境下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之后,设计师就开始研究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它,在提高产品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产品语义学实际上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研究对象是文字语言,产品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图形、图象与型态,与文字语言相对可称之为图形语言。我们现在都知道产品的形态、构造、色彩、材料等要素构成了它所特有的符号系统,从整体视觉感受到每个构成局部的细节,通过这个记号系统,设计师传达出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赋予产品以新的生命;通过这套符号系统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属性和它的使用操作方法,它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沟通的媒介。

 产品语义学的提出曾对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提

 高设计品质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各种信息急剧膨胀近于泛滥的形势下,产品存在的社会背景发生重大变化,产品本身必须与之相适应,设计也随之调整。产品设计必须重新审视其发展的方向,语义学也应给以更有效的回应,在提高人-机沟通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差距,产品语义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面临着一些难题有待解决,比如:语义传达的准确性与消费要求个性化的矛盾,同类产品操作指示系统由不同符号体系构成造成的混乱和矛盾;追求寓意的丰富降低功能性而走向形式主义等。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完全的标准化带来准确的表意性,却缺乏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照;完全的个性化充分的满足了个体的精神需求,但从事物的整体来看会造成沟通的困难,带来极大的不便;所示,不同品牌的手机有着不同的操作系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更换不同品牌的手机时,必须重新熟悉它的各种功能和操作软件系统:它的菜单结构、图形含义、文字输入方法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这里,个性的要求与手机使用的通用性形成矛盾,我们面临着选择。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台式电话、打印机、洗衣机、电视机、各种电器的遥控器等很多产品上,如果真的如专家预测的那样:不久的将来每个人将拥有 100 件以上的大小电器产品,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人

 们将如何面对这些机器呢。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身边的产品,就不难发现标准化与所谓个性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体验:例如电话机的标准化部分与非标准化部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的电话机只有 0-9#*是被标准化了的符号,它保证了电话的基本功能的实现,是任何人都会操作的。这是标准化带给我们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厂家又表现出各自的不同个性:多功能、丰富多彩的装饰、夸张的造型,多数是华而不实的多余物。每个厂家有各自的一套想法,大量的“个性化”的符号只有仔细阅读厚厚的说明书才能操作,这时个性化带给我们麻烦的例子之一,设计者和生产者应该反思,应该如何把握标准化和个性化在产品中的度。一直以来语义学的研究与应用存在着笼统、概念、个体性强等弊病,一个产品设计中语义因素的确定依赖于设计师个人或个别企业对产品语义的认知理解程度,而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个体的经验,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其适应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强调个性的时代,如何有效的组织设计产品的符号系统使之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使产品更好的为人服务,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从语义学的概念出发,之所以引用语言学的概念说明图形语言其与文字语言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担负着将人的头脑中抽象

 的思维尽量准确的传递到另外一些头脑中的任务,但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汉文字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进化,才由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过度到今天的汉字,它有相对固定的字、词、构词法和语法,善于表达抽象复杂的事物和逻辑关系,可依赖视觉和听觉来传播;产品语义学研究的是图形语言,没有固定的字、词、构词法和语法,如果单个的图形或形态代表的符号作为产品语义的字和词的话,符号又因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得出不同的意义,这就给设计提出了问题。图形语义在产品设计中有意识的应用毕竟还是非常短的时间,与文字语言根本无法相比,仅仅处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丰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对于人-机沟通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品语义学必然也必须进一步发展。

 文字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比较完善的记号系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用到产品语义的研究与应用当中。文字语言的组成可分为名词性和修饰限定性两大部分,我想是否可以将产品符号系统同样进行分类处理的设想:就是将产品记号系统中的符号按不同的表达功能分成不同的性质,相当于文字语言中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在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其在表达上的形式要求也不同,通过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调节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比例关系。

 我们就典型产品进行分析,以手机为例,产品的符号系统

 依其所担负的功能可分为三个类型:1、各类功能键、外设连接孔及其相对应的说明文字和符号;2、构成外观的整体视觉与触觉感受的型态及色彩;3、支持手机功能的软件界面。针对不同的要求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处理这三类符号以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第一种类型的符号的作用主要“达意”,就是让使用者知道如何操作,对于这类符号不仅是单个符号的意义,还要进一步传达出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设计的重点是在满足基本的信息的传达和物理操作的基础上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化,以配合整体造型使之协调即可。第二类符号构成了产品外在的视觉与触觉的形态与线形特征,在满足人——机物理层面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必须能承载起传达产品的个性特征和产品精神内涵的功能,也是最能发挥形态语言感性魅力的领域,其主要功能是“传情”。第三类符号完全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功能,对于个性之需求并非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使之接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在所有的方面都需要个性化,或者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体现个性的方式,比如:就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做法那样,在一个公共的操作系统基础上,选择个人的配置方案。

 这种将产品的符号系统分类的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将符号的功能属性严格的分开,每种符号都同时具有双重的功能,但符号功能的侧重是存在的。这

 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提示我们在处理具体符号的设计的过程中分清它们的侧重,从而把握好“传情”与“达意”的度。

 在新的世纪里,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为了缓解物质生产给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信息的泛滥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提出了“健康设计”“绿色设计”“非物质设计”等理论。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语义学的发展应该与之相适应。设计师作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具有前瞻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进行产品的设计时决不能仅仅考量单一的产品个体,必须将其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分析,它应该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其加入这个系统时,不应给系统的其它组成带来干扰、增加系统的负担或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社会的大系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的观念也必须不断的调整与之相协调。有了这种意识,我们作为设计者会有新的开阔的视野、新的评价标准体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产品设计感性领域管理论文

 摘要:产品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都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设计都在关注人本身自然的精神需求……感性。虽然感性难以捉摸,但是研究者仍然借助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它,并且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感性工学,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感性与产品设计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感性的含义,对产品设计发展的影响及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和对产品设计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感性产品设计感性工学 1 关于感性 1.1 感性的定义 Kansei 是个日本词汇,最初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发展起来的,使用得最多的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被经常用来批评现代理性主义。第一个使用 Kansei 这个词的日本人应该是AmaneNishi(1829-1897)。他创造了许多日语的哲学词汇,Kansei 是他在翻译康德的“纯理性的批判”时最初使用的,但是这个词不是由他创立,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就已经出现过了,日本词典对 Kansei 的定义是:一个感觉器官对外界感觉和观点刺激的敏感性。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

 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性”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

 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感性可谓由心而发,是感觉,情绪,渴望,是人在内心对事物的一种判断。感性作为认知学里的一个分支,其在人机交互较多的学科领域上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工程学和营销学。

 1.2 感性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工程学和营销学缺一不可。但是感性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却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和多元化至今。

 第一阶段:由于战后物资匮乏,同时经过工艺美术运动的冲击,现代主义时代以形式追随功能为设计原则,所有的产品都以功能为上,形式被简化到极致,甚至所有的产品都有简化为方盒子的趋势,很少有人想到人的感性需求。

 第二阶段:人们真正开始关注感性这个词,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产品个性以及个人情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批量的生产的产品已经又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人们对一个产品的关注,不再仅仅

 是实用功能,同时也关心其他情感方面的价值,甚至有的消费者对后者的关心程度比前者还要高。所以当时感性、信息等词也成了热门词汇。

 第三阶段:到九十年代,这些词似乎不再是焦点,设计也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简洁又在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同时当许多纯粹以定性的研究人的感觉意向为基础的设计不再为人们所惊叹的时候,人们以为感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感性已经与工程、产品、商业等领域的结合正在密切起来,并且在试图以更理性的方向来研究和定位人的感性信息。

 今天,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制造商都在寻求如何使消费者在众多的商品能发现自己并且忠诚于自己的产品,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永远以顾客的需求为上,从功能需要到精神需要。随着功能的竞争可能的优势越来越小,在精神需要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的感性信息也逐渐成为了产品设计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2 感性工学 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感性信息,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这一系列感性信息进行处理,将人的感性信息与产品设计元素有效的结合、对应起来构成了感性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当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在他们都会心中曾经有的一些感觉意象来选择商品,如坚固的、豪华的与亮丽的等,也就是说:

 在消费者根据感觉意象选择商品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就已经有了感性词汇这个概念了,只不过消费者不会去归纳,而是停留感觉的层面上,无论消费者在选择什么产品,这种感觉意象都是存在的。我们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这些心理趋向,才能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才能开始我们的设计,也才能设计出有意义的产品。感性工学研究目标正是帮助设计师更准确的抓住消费者的感性倾向 2.1 感性工学研究模式 感性工学将感性信息与产品设计元素结合起来,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感性信息。更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的感性信息,并且将感性信息与设计元素间的关系用量化的模式表示出来。

 感性工学的应用模式主要有三种:前向型、后向型和混合型。

 前向型感性工学主要计师的角度出发,从感性词汇通过搜集感性信息,通过应用感性工学研究方法,将获得的感性信息与产品的设计元素联系和对应起来。

 后向型感性工学以消费者为主要应用对象,在这个模式中,产品已经和感性信息对用起来,消费者通过感性词汇,找到适合自己感觉意象的产品. 复合型感性工学结合上面两者,同时为设计师和消费者服务。复合感性工学

 2.2 感性工学研究步骤和方法 感性工学研究步骤主要分为三步:分析产品,感性信息搜集,对感性信息与设计元素间的关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分析产品 通过征询产品制造技术人员以及设计人员,将产品分为若干个部分并进一步细分得到产品的项目,这些项目将作为后面研究的设计元素。

 2)感性信息搜集 首先从杂志、产品宣传单或者其他途径获取大量的产品图片,受试者描述出对这些图片的感觉和意象,再加上从搜集大量的感性词汇,经过整理,去掉重复以及没有意义的词汇后,剩下的感性词汇将是研究的基础。

 接着将获得的形容词分为五到七个等级,以更准确的定位受试者对产品的感觉和意象。然后根据这些感性词汇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选择具有针对性(使用者、制造商和设计师)的受试者,同时建立一个意象看板,使受试者参考已有产品或者搜集到的产品的图片,填写自己的感觉意象,完成调查问卷。

 3)对感性信息与设计元素间的关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一步是使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寻求感性信息和设计元素间的关系,确定设计元素的变化对人的感觉变化的影响或者根据感性的变化确定产品的外型,从而指导产品设计。

 定性分析主要是采用语意微分法,从对用户或者设计师

 提出的概念进行等级微分,直到可以与被设计产品的设计元素对应起来。马自达公司的跑车“Miyata”就是根据这个方法设计出来的,而且非常成功。这个车的工程队的设计师从零级“人车一体”概念开始,一直往下推,得到一级概念,二级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分为存在概念和潜在概念,直到最后得到能与车匹配的可量化的设计细节。

 定量分析是将感性信息与设计元素间的关系量化,用具体的数字或者图标来说明两者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多元线性回归法,聚类算法,神经算法,模糊决策法。这些量化的方法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图 1 所示。

 图 1 感性工学量化模型图解 感性工学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产品设计元素与感性信息的量化关系,从而最终为消费者服务。

 上面的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建立一个感性工学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产品图像库、感性词汇库、推理模型库和造型设计库,从而建立一个感性工学系统。这个系统将有助于为感性工学的实际应用和推广,既可以作为设计师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参考,通过这个数据库,消费者可以快速的将自己的意象转化为实际的产品造型元素,从而选到真正中意的产品。

 3.结论 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感性工学作为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用理性的思维研究感性信息,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的概念阶段还是在实际操作阶段,都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感性工学研究深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相信会指导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使产品在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hinyaNagasawa :PresentStateofKanseiEngineeringinJapan,2004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ManandCybemetics [2]YukihiroMstsubara,MistuoNagamachi :HybridKanseiEngineerSystemanddesignsupport,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Ergonomics [3]MitsuoNagamachi,Japan,KanseiEngineering;theImplicationandApplicationstoProductDevelopment [4]苏建宁,江平宇,朱斌,李鹤岐,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谢大康,钟厦,感性工学中对设计要素的定量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论文 语义 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