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场上皇家玺印.doc
拍场上的皇家玺印
从海内外皇家玺印拍卖的情况来看,进入 21 世纪以来的玺印热呈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拍卖场上出现的皇帝玺印基本上都是清代皇帝的印玺,这是因为虽然皇帝玺印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皆有制作,但遗存者却寥寥无几,其中只有明清两朝的帝玺遗存较多。特别是清代帝玺基本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只有一小部分因历史原因散失民间和海外;二是皇帝玺印的买家基本上是能够对帝玺有较好把握和理解的华人收藏家,这也是由于皇帝玺印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外国人而言是很难理解的。
皇帝玺印热因解析
皇帝玺印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御玺”,若从秦始皇“乘舆六玺”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以来,御玺作为皇权和国家的象征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恐怕谁都朦胧知道御玺的价值和重要。但真要对一件具体的皇帝玺印的价值进行评定,又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了。这一方面是由于皇帝宝玺一直深藏于皇宫大内,世人难以目睹,历史文献的记载又较简略。只有皇帝常用的国宝在官修的会典、实录、宫史中略有论述,而大量的皇帝御用闲章,即使是官修正史也不述及,仅在皇宫收藏的古代书画、典籍及皇帝诗词御笔中还能见到其使用的印迹,但终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相关研究的缺乏也使人们
无法对具体个案做出准确的判断。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皇帝宝玺的研究基本没有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之内,印学界研究的或者是古玺文字,或者是艺术性极高的流派篆刻,有关皇帝宝玺的论著少之又少。难见实物,少有记载。
这种情况最近十几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关著述的出版使对皇帝玺印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深入。1996 年,故宫博物院从馆藏的数千方帝后宝玺中遴选出数百方具有代表性的宝玺,编辑成《明清帝后宝玺》大型图录,大大推进了帝后宝玺的研究,受到海内外的重视。2003 年笔者的《明清帝后玺印》又在前一图录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实物和档案,系统地对皇帝玺印的制作、使用、背景、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将皇帝玺印的真实历史面目比较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皇帝玺印作为重要宫廷历史文物的诸多价值得以彰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皇帝的御用之物,皇帝宝玺制作时多由皇帝下旨,由宫内专门的御用工匠完成,一般要经过选料、雕钮、选择印文、书篆、呈皇帝御览、修改、刻制、磨光、进呈等程序,要求严格,做工精细,美材良工,极具皇家雍容华贵之特色;
二是宝玺的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皇帝亲自审定批准。正如乾隆皇帝所说:“夫天子宸章,择言镌玺,以示自警,正也。”这些玺文或出自被封建帝王奉为天条的儒家经典,或出自历代诗文中的名篇佳句,或出自皇帝自己所作的诗文,都有感而发,与皇帝当时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密切
关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是自秦汉以后,历朝都制订了自己的官印制度,加之社会风尚的变迁,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印章制度。由于皇帝宝玺牵涉到宝制、用印制度、公文发布等问题,是研究宫廷典章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可以说皇帝玺印不论从种类、质地、印文,还是用途、刻制、装潢,无不体现出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大到重要的历史典制,小到帝后一言一行,在方寸的玺印中多有体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诸方面,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些研究都受到了古代艺术品投资者们的密切关注,他们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对每件具体的皇帝宝玺的真伪、价值作出判断。另外,皇帝玺印除具有以上诸多价值之外,还因为皇帝玺印与其它种类的宫廷遗物相比数量本来就极少,可谓凤毛麟角,而如此少的皇帝玺印绝大部分又都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馆中,民间绝少见到,物以稀为贵,故一有出现便极为引人注目。另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皇帝玺印具有特别的意义,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会得到天下。虽然今天这样的观念已经不复存在,但神秘的皇帝玺印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如果以现代鉴赏界通用的评判藏品高下的真、精、新、稀标准来衡量的话,皇帝玺印无疑也是当之无愧的。所有这些,决定了皇帝玺印成为艺术品市场中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
通观近几年来皇帝玺印的拍卖,价格不断上扬,纪录不断被更新,这背后固然与收藏界近年兴起的“皇帝热”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由皇帝玺
印本身所具有的品位高、制作精、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等特点决定的。
皇帝玺印热源自法国
对皇帝玺的收藏和热捧,最早始自海外。早在 2001 年 9 月,法国巴黎一家拍卖公司的拍品中就出现了两件玺印,包括一套康熙皇帝的御用玺印和一方乾隆皇帝的“太上皇帝之宝”。康熙皇帝的御用玺印包括“康熙宸翰、戒之在得”连珠印、“康熙宸翰、稽古右文”连珠印、“康熙宸翰“、“戒之在得”、“保合太和”、“佩文斋”、“畅春”、“中和”各一方及“景运耆年”、“坦坦荡荡”各两方,计 12 方,共装于一锦匣内。其质地有碧玉、白玉、青玉、寿山石等,其钮为圆雕动物和瑞兽,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的风格。此套御玺在康熙时期使用非常频繁,多钤盖于康熙皇帝的御笔书画之上,印迹至今仍可见到。更为重要的是这 12 方玺印竟占到了康熙御用玺印总量的十分之一,在康熙御用玺印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另一方乾隆的“太上皇帝之宝” 青玉质,交龙钮,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更是有据可依,此宝是反映乾隆帝太上皇生活的重要文物。用新疆和阗青玉琢制,其玉质色纯美,体积硕大,印文篆法别致,俊美飘逸,印纽雕工精美,双龙背向蹲踞,气势雄伟有神,立体感极强,为典型的乾隆中早期印钮风格。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套拍品引起了买家的激烈竞价,最终康熙套印以630 余万法郎、乾隆的“太上皇帝之宝”以 460 余万法郎的落槌价被华人买家收于囊中。
此次拍卖,使人们意识到皇帝玺印收藏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华人收藏家强劲的购买力。以后,皇帝宝玺拍卖的阵地便转移到了中国大陆和香港,海外秘藏多年的藏品纷纷回流,引发了近几年来的持续不断的皇帝玺印热。
2002 年热潮转入大陆
可能是受到法国皇帝玺高价成交的影响,不久之后大陆便出现了皇帝玺印拍卖的高潮。2002 年 4 月 24 日,新成立的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推出了首次拍卖会,其中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的第 849 号拍品“康熙帝御用对印”引人注目。此对印章是康熙皇帝晚年的御用印,包括朱文“戒之在得”和白文“七旬清健”各一方,均为寿山石,质地温润细腻,平顶浮雕双螭龙博古钮,雕工精致。康熙皇帝的御用玺印大部分于晚清时流散海外,此对印刻制于康熙六十年,玺文是康熙帝自己亲自选定的。据《秘殿珠琳》记载:康熙五十九年,随着康熙在位 60 周年和他自己 70 岁圣寿的临近,康熙特意从《论语》中选择了“戒之在得”四字,准备刻成小玺作为纪念。第二年五月在热河避暑山庄特命时任大学士的著名书画家张照拟定字样,由梅玉凤刻成了这对印章。对印刻成后康熙帝对其十分珍爱,晚年经常钤用于他的御笔书画之上。这对印章以 390.5 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国内印章拍卖的最高价。
同年 11 月 4 日,还是华辰拍卖公司在其秋季拍卖会上又推出了一对
“乾隆帝旧玉螭钮御用玺”。对印为乾隆皇帝晚年的御用玺印,包括朱文“太上皇帝”和白文“箕畴五福”各一方,玉质蟠螭钮,玉经过作旧处理。乾隆帝一生寿登八十,五代同堂,自认为其统治时期国家安宁,百姓富足,实现了他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作《五福颂》中的意愿,也达到了箕子九畴所要求的境界,因此他在传位嘉庆成为太上皇帝后,特命刻制“箕畴五福”之玺与“太上皇帝”相配使用,反映了其晚年的真实心境。乾清宫内宝座两边柱子上所悬两副乾隆御笔对联以及交泰殿内所悬乾隆帝临摹康熙“无为”匾上均钤盖此对玺印,结果以 231 余万元成交。
高潮迭起的 2003 年
2003 年可以说是皇帝玺印拍卖的高潮年,大陆和香港的拍卖公司均有皇帝玺印成交,其中不乏高价者。
4 月,香港苏富比春拍第 27 号拍品为一方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此印白玉龙钮,印文为“向用五福”四字,是乾隆帝晚年使用的玺印之一。然而此印似乎没有引起买家的注意,结果仅以 15.6 万港币的价格拍出。但紧接着,2001 年法国拍卖的那套康熙皇帝的御用玺印在经过两年的沉寂后又重现于香港佳士得春拍,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年时间,但收藏家们对皇帝玺印的认知已有很大不同,全套玺印于 2003 年 7 月 7 日以 1900 万港币拍出,创造了皇帝玺印乃至中国印章拍卖的新的世界纪录。
7 月 12 日,北京华辰上拍了一方“康熙御笔之宝”,此玺碧玉质,交
龙钮,朱文玉箸篆“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面 9.5 厘米见方,是康熙皇帝年号玺中尺寸、体积最大的一方,与故宫所藏雕镌于清初的满文“奉天之宝”、“天子之宝”等金质国宝风格一致,均系典型的清早期交龙钮风格,谌称得上是康熙印玺中的精品。拍卖时场面异常火爆,最后以 660 万元又一次刷新了单枚中国玺印拍卖的世界纪录。
同年 10 月 26 日在香港苏富比 30 周年秋拍会上,一组乾隆皇帝御用的玉石玺印再次成为收藏家们关注的焦点。这组玺印包括乾隆帝登基乾清宫时期的“宝亲王宝”、“长春居士”、“随安室”组玺,以及在位前期刻制的“德日新”玺和退位成为太上皇时期的“太上皇帝之宝”,计 5 方,都经《乾隆宝薮》著录。数量虽然不丰,但却囊括了乾隆帝一生之中皇子、皇帝、太上皇三个重要阶段所使用的代表性玺印。其材质可谓精中之精,皆为印石中的上品,尤其是“宝亲王宝”组玺均选用上好的田黄和鸡血冻石刻制,印钮雕刻流畅自然,融诸多雕刻技法于一身,显示出“乾隆工”的精细和雍容。以 2918.24 万港币成交,刷新清朝工艺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天价频出的 2004 年
随着香港两大拍卖公司对皇帝玺印的成功拍卖,2004 年皇帝玺印拍卖的阵地自然地转移到了香港。
4 月 25 日的香港苏富比春拍精品迭现,其中田黄石“契理在寸心”玺则是乾隆皇帝御用玺印中的精品。此方玺文“契理在寸心”即选自乾性帝的一首和盘山有关的御制诗中。此方御宝用印石中的极品田黄冻石刻制,
其质晶莹剔透,温润绵密,其色泽黄如熟透的枇杷,均匀纯净,不带丝毫杂质。更为难得的是,印体被切割成非常规矩的正方形,材料浪费很大,皇家之奢华于此可见一般。玺之钮为一兽首凤尾鹰爪的瑞兽形象,后卧前蹲,回首斜睨,其身体筋力遒健,各部位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表现得逼真准确。此御宝印钮之雕刻具有明显的清早期风格,此类早期印钮在清代皇帝的御宝中可谓独树一格,以 7902.4 万港币刷新了中国印章单枚拍卖的最高纪录。
紧接着的第二天,也就是 4 月 26 日,香港佳士得春拍又推出一枚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白玉镂雕龙钮“八徵耄念之宝”。此玺是乾隆为纪念自己寿登八十而特别制作的玺印之一,由他的《八徵耄念之宝记》可知,此玺制作于乾隆五十五年以后。当然,乾隆以“八徵耄念”为印文的玺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 60 多方,但此玺白玉质地温润,龙钮镂雕技法娴熟,水平很高,又是反映乾隆皇帝重要时期的代表文物,具有相当的价值。此玺最终以 2863.75 万港币成交。
同年 10 月 31 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举推出了三方明清帝后的御用玺印,包括乾隆皇帝的白玉交龙钮“纪恩堂”宝、寿山石双螭钮“胸中常养十分春”玺和明代青玉蹲龙钮“文皇后”玉宝。
“纪恩堂”宝白玉质地,交龙钮,阳文篆书“纪恩堂”三字,印体四周阴刻乾隆帝御制《纪恩堂记》全文,馆阁体的蝇头小楷,隽永清秀。此玺在《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著录,属于宫殿玺,原存放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镂月开云的纪恩堂内,为乾隆皇帝的一方非常重要的宝玺。说它重要,
不仅因为此玺是典型的圆明园遗珍,还因为此玺反映出乾隆皇帝与康熙皇帝祖孙之间的深厚情意。乾隆帝为了纪念祖父的恩情并传示后人,分别在圆明园牡丹台初次觐见祖父的镂月开云殿和热河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内康熙帝赐居的处所,题写了“纪恩堂”匾额。并先后撰写了《纪恩堂记》和《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两篇文章,详记受恩于康熙帝的始末。同时,还命内廷御用工匠选上好材料刻制了两方“纪恩堂”玺,将两篇文章分别刻在印上,放置在这两个地方。
此玺整体颜色泛青,局部呈黑色,印体分布有细微裂痕,显然是经过火烧,但火炙的程度还不是太严重,玉本身的颜色变深,出现微裂,所幸印钮、印体、印面文字均完好无损。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宫殿玺,此印一直存放在圆明园纪恩堂内,而圆明园在 1860 被英法联军洗劫,惨遭兵燹,纪恩堂亦未能幸免,此印极有可能就是在那次大火中被烧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同样是皇帝的御用玺印,有的特征明显,一望便知,而有的则很难辨识。乾隆皇帝的“胸中常养十分春”玺就属于后者。此玺为寿山石质地,印顶随形浮雕双螭,印文为阳文篆书“胸中常养十分春”七字,《乾隆宝薮》著录。其印文文辞雅驯,显示出皇子弘历平和的心态。其印材选用上好的寿山石,色呈米黄,间有白色斑纹及浅褐色筋络,温润凝腻,极似黄芙蓉。由于材质甚佳,故只在顶部雕双螭衔环,螭身遒健,须发飘逸,为典型的早期寿山石雕刻风格。此玺的另一特别之处是在印上刻有制钮者的名款,这在清代皇帝玺印中是非常少见的。按照惯例,服务于宫廷的御用工匠承做活计,很少有在作品上署名镌款的,而这方玺印却有“尔矩作”
隶书款,这说明其钮雕非宫内工匠所为。“尔矩”是莆田人黄毂的字或号,黄毂其人的具体情况现在已不甚清楚,从此印可知他生活在康熙、雍正时期,善雕印钮。
而另一方“文皇后”玉宝更是难得一见。此宝为一方残损之印,仅余原物的二分之一强,断裂处已经变酥变白,其余部分也有细微的裂纹,很明显经过火烧。宝为青玉质地,盘龙钮,龙头完好,微微上扬,双目前视,龙身微拱,两腿用力支撑着身体,给人以威猛之感。从现存的部分可以看出,龙钮雕刻细腻,打磨光洁。印文为阳文玉箸篆,布局严谨规范,每行四字,现仅存“天齐圣文皇后宝”七字。从龙钮风格、印文内容可以判定这是一方明代皇后的印章,且是一方皇后的谥宝。“文皇后”的受谥人是明永乐帝的皇后,她是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1407)薨逝,尊谥为“仁孝皇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上尊谥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此玉宝与定陵出土的明代香宝对比,无论是印钮形式风格,还是印文篆法布局,都十分相似,如出一辙,可以确定此文皇后玉宝为明代存放于太庙之中的玉谥宝,是明代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人们便一直认为明代帝后的玉谥宝已经不复存在。尽管此宝残损,但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明代太庙尊藏的谥宝。
最终“纪恩堂”宝以 1406.24 万港币成交,同时再一次刷新了单枚中国印章拍卖的世界纪录。“胸中常养十分春”玺也以 191.04 万港币成交。明代文皇后谥宝买家争夺更是激烈,以 353.44 港币成交,比原估价 50-70万港币翻了好几倍。
玺印热带动相关文物受关注
帝后御用玺印在 2004 年的拍卖场上可谓叱咤风云,根据统计,前述2004年拍卖的五件皇室御用玺印中就有4件进入当年的中国艺术拍卖十大天价中“文房清供”类的排行榜,表明收藏界对皇帝玺印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购藏的强劲势头。
受皇帝玺印拍卖行情的影响,与清宫有关的印章或与皇帝玺印有关系的文物也同样受到关注,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如 2003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寿山石雕九螭钮“?P 亲王宝”,印主为康熙帝第二十四子允?z,生于康熙五十五年,雍正十一年与乾隆帝一起晋封为亲王,尽管不是皇帝玺印,但仍以 104.935 万港币交。
又如香港苏富比 2004 年春拍以 660 万港币成交的黄玉“诚斋”“普福”对印,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此对印章原配紫檀木印盒,盒顶刻“恩留遗泽”四字,盒四周刻填金书长篇题记,详述此对印流传之经过。题记作者名祥兆,为对印的持有者,当时是供职于清宫内务府的一名级别不高的官吏。题记使我们知道,对印原是祥兆父亲的闲章,不知是什么原因,乾隆三十三年(1768)连同其家财一起被抄没入宫,存储于内库中。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帝检视内府所藏珍宝,将其中的一部分分赐给诸皇子,此对印便赐给了质郡王永??。作为当时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永??对祥兆父亲的生平相当了解,与祥兆也很熟悉,知道对印为祥兆父亲的遗物,便物归原主,将其赐还给了祥兆。祥兆没有想到被抄没二十多年的故物居然还能再
见,对永??真是感激不尽。题记表达了祥兆的这种感激之情和把对印作为传家至宝什袭谨藏的情况。本来是一对普通的私人印章,却因见证了当朝皇帝乾隆父子与祥兆父子的因缘而使人感觉到宫廷冷峻的背后浓浓的人情味道。
再如香港苏富比 2004 年秋拍的《康熙宝薮》,共收录康熙宝玺 119 方,其前后夹板用褐地黄万字纹锦装裱,前夹板中间留出石青色地长方形牙口,内嵌四条螭龙,螭龙中间嵌“宝薮”二字。内芯为宣纸装裱成的册页形式,每开依据所钤宝玺的大小钤盖数量不同的康熙御宝,大的每开两方、三方,小的每开六方、九方,整个宝薮在钤盖之前经过精心筹度,基本按照其重要程度并适当参考大小安排宝玺的前后次序,印文端正规矩,不偏不斜。宝薮中收录的所有印文都是用原印直接钤盖上去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加之又是清宫原装原裱,印文钤盖清晰,品相极佳,是鉴定康熙御用宝玺真伪、康熙御笔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和研究康熙帝思想的重要资料。以 464.24 万港币成交,同样进入了 2004 年中国艺术拍卖文房清供类拍卖十大天价排行榜。
回顾近几年来皇帝玺印拍卖的状况,成交纪录神奇般的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改写,皇帝玺印已经成为中国艺术拍卖市场上耀眼的亮点,令人刮目相看。
相关热词搜索: 场上 皇家 doc
热门文章:
- XX镇镇长述责述廉报告2025-01-11
- 2024年关于学习贯彻主题教育...2025-01-11
- (6篇)主要负责人述法报告(...2025-01-10
- 2024年副县长履职情况报告【...2025-01-09
- 2024年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2025-01-08
- 2024年(3篇)XX区人大代表履...2025-01-07
- 高校后勤巡察自查报告2024-01-08
- 2024年度某商务局个人述责述...2024-01-07
- 2024年度党费工作自查报告(...2024-01-05
- 2024年XX市关于打造全国一流...2024-01-02
相关文章:
- 在省消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2021-12-10
- 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2022-01-04
- 排练场上感人故事多2022-03-03
- 数诱.doc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