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物理实验结论表述

发布时间:2021-09-05 23:28:37 浏览数:

  物理实验结论的正确表述 摘要:准确的描述实验结论,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各地中考的热点考题,学生只有准确把握住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控制变量的条件,运用正确的描述形式,掌握了实验结论正确的表达方法,思维才会严密,思路才会更清晰,结论表述也就更规范。

 分析处理实验探究中的数据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从而推理出因果关系,准确的描述结论,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各地中考的热点,但在平时训练中,发现学生对此类题目的答案总是言不达意,逻辑混乱,表述不规范,失分严重。如果进行整理,我们会发现解答这类题目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一、

  准确把握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物理实验中所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多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到,首先应把它们分为三类。即自变量:引起实验结果变化的原因;因变量:即实验的结果,它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控制变量:往往影响实验自变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研究其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要严格地控制其它因素的变化,这些被控制不变的因素叫做控制变量。

 如在研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时,物质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被控制不变,它们就是控制变量,物质的种类就是因变量,物质吸热的多少就是自变量。这种情况下物质吸热的不同就是由于物质种类的不同而引起的。

 二、

  准确描述实验条件。

 初中物理中有些规律不需要明确的条件,只需直接表达出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等。但多数实验是在某种实验条件下采用控制娈量法进行研究的,结论的表达不仅要描述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要特别指出所存在的条件,否则结论缺乏说服力,甚至是错误的。如影响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说导体的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是在导体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如果电流不同,而是在电压相同的前提下,结论恰好相反。所以说实验结论的表述中条件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条件,但经常出现条件不准确,容易把条件弄错的现象。如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关系实验中,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斜面的

  同一高度滚下,打击水平面上的木块,由木块被撞击的距离可判断钢球的动能不同。但学生从实验的表面往往得出一个错误的条件:当物体的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其实本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目的,只是使小球达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是为了控制实验中速度相同。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应把握准规律所存在的正确条件。

 三、 区分定量和定性结论的不同表达方式。

 定量规律一般由具体的实验数据,通过表格或图象的记录,能找出它们之间准确的数学关系。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定量结论多半涉及到的是两个物理量之间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表达方法为:在“控制变量”(条件)一定(或不变)时,“因变量”与“自变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最典型的如,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关系的表达。某同学在做“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后,收集了一些实验数据如下表, U=3V

  电流 I/A 0.3 0.2 0.1 电阻 R/Ω 10 15 30 由表内数据可得的结论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在这个结论中,学生还容易犯一个错误,因为未能正确理解电阻的变化是原因,电流的变化是结果,把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位置颠倒了,说成是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因此归纳科学规律,一方面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两个物理量的因果关系,不能前后颠倒。不仅在定量实验中要注意,在定性实验的结论表达中同样要防止学生犯错。

 初中物理的实验多为定性研究,结论也为定性表述。如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的关系,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等。它们的结论表达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1)在“控制变量”(条件)一定(或不变)时,“因变量”与“自变量”有关(或无关);(2)在“控制变量”(条件)一定(或不变)时,“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3)在“控制变量”(条件)一定(或不变)时, “自变量”越大(或越小), “因变量”越大(或越小)。如: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

  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也可以表达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四、 结论的表述要与实验探究的目的保持一致。

 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实验研究的目的,或由于态度问题,学生在描述结论时,常出现结论与实验的猜想或目的不一致,言不达意,模糊不清。如在研究电流做功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依据公式 W=UIt,实验中应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使自变量电压不同,通过观察烧瓶中煤油柱上升的情况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实验中必须取两个不同阻值的电阻丝串联,由串联分压规律得到不同的电压。在结论中,有不少学生这样表述: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时,导体的电阻越大(或越小),电流做功越多(或越少),这一关系是成立的。但在该实验中却与探究的目的不相符,实验是要研究电流做功与导体电压的关系,结论中没有体现出来,正确的表述应为:在电流与通电时间相同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或越小),电流做功越多(或越少)。象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结论表述要与探究的目的或猜想相一致,做到首尾呼应,使答案严密准确。

 学生准确把握住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控制变量的条件,运用正确的描述形式,掌握了实验结论正确的表达方法,思维会更严密,思路会更清晰,语言会更准确,结论表述也就更完善。

相关热词搜索: 表述 结论 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