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源于原文,走出原文

发布时间:2021-09-05 23:43:51 浏览数:

 源于原文,走出原文

 学写读后感

 重庆市涪陵第六中学 郭厚今

 【教学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培养认真阅读、用心感受好文好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写作步骤,感想提练。

 【教学难点】

 1.同重点。

 2.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教学方法】方法探究,示范引领,指导实作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趣味导入 众所周知,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是,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书本里面出政权。你知道吗?毛泽东用兵如神,却不拿枪。他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爱得入迷。有人说,《水浒传》是毛泽东赢蒋介石的一大法宝。他读这两部小说,远不只是觉得有趣,而是一遍遍地认真阅读、仔细研究,从中得到很多关于中国革命的启发、策略,写出了不少指导中国革命及新中国建设的好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读后感。

 二 、 认 识文体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读过一本好书、一篇好文后,把自己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顾名思义,又要读,又要感。但是,这“读”和“感”,是有轻重之分的。请大家想想,“读后感”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短语?或者说,“读”和“感”之间是什么关系? 偏正短语,“读”修饰“感”,“感”是核心。所以,写读后感,“读”是源泉,“感”是重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源于原文,走出原文”。源于原文:紧扣原文主要或突出的某一点来谈,体现读后感之“读”。走出原文:避免就事论事、就文谈文,体现读后感之“感”。

 读后感的写作,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三 、五 步写作 (1)读 读 —— 读透材料,寻找感点 读透:就是要用心感受原文。“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要认真读,用心感受领悟。这样,才会有所感,从而有感而发。先要动己,才能动人。没有真切的感受,写起读后感来,要么就是无话可说,胡乱拼凑;要么就是无病呻吟,大话,空话,套话。

 认真阅读思考后,我们就可能产生多方面的感想,但这些感想最初往往是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可能一闪而过的感想,全神贯注地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整理成明确的感想点。

 寻找感点:可从大处着眼,也可从小处入手:大到原作的主旨、整体上的精神品质,小到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句闪光语言、一个感人举动等。

 这一步是准备,下面四步是具体的写作。

 (2) 引—— 针对 感点, 引 述材料 根据自己要写要谈的“感”,有针对性地引述材料。“引”是“感”的根,为后面的“感”作好铺垫。

 注意:引述要简,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叙述与要表达的“感”想相关的内容。可以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但不能过多直接引用原话及具体内容。

 (3) 评—— 评 析材料,提练感点 对所引内容作一番简要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用简洁的语句“亮”出自己的感点:将零碎肤浅的感受理论化,提炼成一个观点,明确自己赞成、主张什么或反对什么。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就是后面的“感”所要谈的根本点。

 也可以在评析部分初步亮出感点,然后在下面的联系实际中再进一步明确所感的观点。

 (4) 联—— 联系实际, 阐述道理 联,就是由此及彼、由古及今地展开联系、联想。

 实际:可以是个人实际;可以是身边实际,如班上、家庭;可以是社会、生活现实;可以是人、事、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等。

 联系方式:可以是相似、相近联系,也可是相反联系。

 阐述道理,就是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基本观点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这样才有力、站得住脚。

 为了证明观点,可适当引用名人名事、名言警句。如《蚊子与狮子》读后感:为了充实“骄兵必败”的观点,可引用《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5) 结—— 总结全文, 强调鼓动 读后感的最后大多要回扣“读”,即回到所读的作品上,将“读”和“感”结合起来作个小结。当然,如果感觉有难度,也可适当灵活。

 结尾只须简短的几句话,或有力,或优美。目的:强调感点,升华感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感染别人,启迪读者,表达志向……

 以上后四步,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灵活把握。不过,我们初学写读后感,还是“循规蹈矩”一点吧,以后有了一定功夫,自然就会挥洒自如了。

 四 、突出 一点 即是说:抓住一点,写透写深 。

 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我们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写作读后感,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蜻蜓点水,那将是肤浅空洞的,什么也写不好。要忍痛割爱,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即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感兴趣或者是觉得最好写、有话说的一点来写。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自然,文章才能越感人。

 第二课时 五 、 其它方面 1. 表达方式 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也可有适当的抒情。

 叙述:一是“引”部分的介绍原作,二是“感”部分的联系实际摆事实。叙述语言始终要注意简明扼要。

 议论:一是“引”部分的分析,二是“感”部分的谈感想、讲道理。

 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

 2. 标题

 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根据自己的感想定一个具体的标题,再将“读……有感”或“……读后感”作为副标题。老师倾向于后一种,我觉得它更有特色,更贴近自己的文章。

 3. 能做到以下两点更好:

 (1)体现时代气息; (2)感受独特而有新意。

 最后,我们把读后感的写作归结为一段顺口溜:

 “源于原文,走出原文。联系现实,以感动人。抓住一点,写透写深。简引原文,发点议论。引评联结,四步搞定。” 请大家齐读一遍,看能不能背下来。

 六 、 感想提炼 1.《桃花源记》 以《桃花源记》为例,我们一起来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感想? 陶渊明设计这样一个和平安宁、生活幸福、环境美好的桃花源,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黑暗、动荡、残酷。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幸福,充满阳光;但是,跟当时的社会有何相似之处值得关注?(相似联系) 如: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乃至未来的生存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发出怎样的呼吁? 保护环境,别让人类再去寻找“世外桃源”。(感点 1)

 陶渊明苦于东晋社会动荡黑暗、民不聊生,却又无力改变这一社会现实。他便虚构这一美好的桃花源,寄托美好理想。我们这个充满竞争的快节奏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难免让人烦恼困苦。你能从陶渊明那儿得到什么启发?(相近联系)

 要始终亮起希望的灯。(感点 2)

 在当时那黑暗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设想的美好社会,只是一种幻想。然而,这一美好理想,现在已经完全变成现实了。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应该怎么样?(相反联系)

 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感点 3)

 2.《背影》 至此,大家应该觉得提炼感点并不难了吧。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回顾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小组合作讨论:你能从文中得出什么样的感想?要求:多角度感受,至少得出两个感点;必要时,可简要说说你的构思理由。

 (学生展示,老师引导,出示示例感点)

  父母的爱是伟大、朴实、无私的,我们要感恩。

  父母的爱就在琐碎、唠叨间,我们要理解,要感恩。

  读了《背影》,我更加理解父母的爱。

  有父母之爱真幸福。

  我渴望父母的爱。(适于父母在外或离异、死亡者)

  关爱父母要尽早,别等“子欲孝而亲不在”。

 【(参考引导)父亲对“我”这么大个儿子那样的关怀备至;可是,“我”当初却不能充分理解父亲的爱,嫌他啰嗦,笑他迂,怪他说话不漂亮。直到父亲的身体与日俱下,“离大去之期不远”, “我”才心疼酸楚。所以,我要告诉天底下的儿女们:关爱父母要尽早,别等“子欲孝而亲不在”】

 七 、 范文引领 老师甘为引路人,为同学们写了一篇范文。请大家将前面学的写作步骤、注意

 点落实到文中具体感受一下。

 构建精神家园

 照亮 美好 生活

 读《桃花源记》有感

 东晋时期,黑暗动荡,民不聊生。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名篇《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山洞里,环境美好,民风淳朴,和平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过着安居乐业、自由闲适的幸福生活。【引】

 这虽是一个当时不可能实现的虚幻世界。但我不禁为陶渊明的这一创造拍手叫好。他愤世嫉俗,憎恨那现实社会。可是,他一人弱小文人,实在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于是,他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江自尽以示忠贞,而是虚构了这样一个让后人称颂的美丽世外桃源,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他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给黑暗中的民众以一丝希望的亮光。【评:初步亮出感点】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福,正快乐地享受着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那美好的生活。但是,现代社会充满了激烈竞争,现代世界是个花花世界,人的精神容易空虚浮躁。不少人虽物质上、名誉上富有了,却精神空虚。所以,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追求精神的富足充实,善于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感点)

 君不见,青少年、大学生乃至博士生杀人,甚至于杀父母亲人;明星自杀,花季少年自杀;官员吸毒,明星吸毒;诸多高级官员,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一些人,因为一点小事、一点私情,竞做出各种违法犯罪、伤天害理之事:一则则新闻让人触目惊心!可以说,皆因这些人没有好好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叙述:摆事实)

 一个人,没有好的精神家园,物质上再富有也是贫穷的,有再好的名誉、再高的地位也是卑微的。没有精神家园的人,一切都浮云,是可怜、甚至是危险的。有精神家园的人,才是健康的、高雅的、有品位的;即使身处困境,再苦再累,他们也是富有的。(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起来议论)

 怎样构建精神家园呢?一个人,要有高雅的情趣情操,有正当的精神寄托,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有理想抱负。(进一步议论,讲道理)

 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说:“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穆罕默德说过:“如果你有两个面包,就要用一个面包去换水仙花。” 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史铁生,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在艰难和痛苦中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引用名人故事及名言)

 【联】

 让我们用心中的“桃花源”照亮生活,为生活的天空撒满阳光。

 【结,回扣“读”】

 七 、 实战演练 (课外写作)

 请你参照前面大家讨论出的感想点(老师已写的除外),选择其中之一,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 600 字。

 板书设计 读后感

 读——读透原作,寻找感点 引——针对感点,引述材料

 评——评析材料,提练感点

 联——联系实际,阐述道理

 结——总结全文,强调鼓动 源于原文,走出原文。联系现实,以感动人。抓住一点,写透写深。简引原文,发点议论。引评联结,四步搞定。(此段只须在课件上作再次展示)

相关热词搜索: 原文 源于 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