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5童趣教案(原版)

发布时间:2021-09-16 16:44:39 浏览数:

 《 童趣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 教材分析:《童趣》一文中,作者沈复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的趣事。

 ●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方法。

 ● 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 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平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3、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正音:

 童稚.(zhì)

 鹤唳.(lì)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丘壑.(hè)

  癞虾蟆..(há má)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wèi) (jiānɡ)

  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 ”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1)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余.( 我)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见藐小之(的)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暗自、暗暗地)拟作群鹤舞于.( 在 )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有时),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脖子、颈项)为之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又留蚊于素.( 白的,没有染色的 )帐中,徐.(慢慢地)喷以.(用)

 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果真)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把)丛草为.(树林)林,以虫蚁为.(

 )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 兴趣)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被)所吞。余年幼,方.( 正

 )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用鞭子抽打)数十,驱.(赶、驱逐)之别院。

 参考译文 :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1、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

 鹤—壑

 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

 昂首观之(看)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观

 察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

 时

 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徐喷以烟(用)

 项为之强(因为) 以

  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以丛草为林(把)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之 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

 凹—凸 (5)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蚊子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

 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叙事顺序,品析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以纯真的童心观察世界,那些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的经历,对孩童却是真正的快乐,以交流、点评的过程,为深层分析课文创设氛围。

 二、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

 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板书: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

  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 “ 林、兽、丘、壑 ” ,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

相关热词搜索: 童趣 原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