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翻译理论流派论述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11:51:26 浏览数:

 ♦最主要的理论依据生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西方思想界内 咅即以反叛、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和文学批评 话语为特征的解构主义。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一 个重大命题。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政治、权力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关 注的并非翻译本身,但是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极大冲击。

 ♦后殖民主义理论把翻译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 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的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 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译”。这句话经常被翻译 家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名言 •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 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翻 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

 ・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

 4、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 ) ♦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

 ♦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认为逐字翻译 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拟作近似于创造,脱离了原作 的面貌;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他对翻译的三 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

  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 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 的感受〃 O ♦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 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 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 20 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 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 础。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 —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 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携 f

  主要代表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一、 主要翻译论点: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 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 方面的比较。

 二、 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 派开山之作。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和论述。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2、 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

 3、 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 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4、 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 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 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 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

 6、 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 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 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 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O

 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O

  —、卡特福德(Catford)

 1、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 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o (具体见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2004)

 二、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 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的意义用另一种语 言表达出来的行为。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 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 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 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 了见解,主要体现在《翻译入门》、《翻译教程》中。

 7、局限性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 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 ♦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 翻译即交际,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 ♦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 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贝 U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 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 成功能上的对等。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四步模 式。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 语言形式。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20 世纪 60、70 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0. Kade)为代表的莱比 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 尔派(Saarbrucken School) o 前者立足于转换星成语法,在 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语用因素;后者 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 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 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 文本。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 学派。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赖斯(Reiss):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

 1、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 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2、文本类型理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

 2、译文必须连贯一致,而这种连贯性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意图 的理解。

 3、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是建立在对等理论之上, 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二、弗米尔(Vermeer):目的论 skopostheory 1、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

 2、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行为〃概念。

 3、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

 三、诺德(No「d)

 1、功能加忠诚理论。

 2、将翻译分为工具性翻译和文献型翻译,前者指翻译作为译 入语文化新的交际行为中的独立信息传递工具,后者指翻 译作为原文作者和原文接受者在源语文化交际中的文献 O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写学派与图里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霍姆斯(Holmes) 1、 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该 派的成立宣言。

 2、 翻译研究三大分支:

 描写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

 3、 他首先认为翻译理论应产生于对翻译过程的科学描述,再 将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的重点应该 是译文与原作作为两种文学自足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译文与 译入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对等或忠实。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多元体系派翻译理论产生于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 派的延伸与发展。多元体系派这一名称由佐哈尔于七十年 代首先提出,最终成为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和以色列学者翻译理论与思想的旗帜。

 ♦多元体系派认为应将翻译的理论概念置于更大的文学、社 会和文化的框架之中来考察,必须在翻译研究中引进文化 符号学。翻译研究派与多元体系派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 翻译的一对一的等值关系,而后者则认为接受文化的社会 和文学标准决定了译者的美学假设,因而影响着翻译的全 过程。多元体系派认为文学与超文学世界可以划分为多层 结构系统,文学作品是一个系统,社会环境又是另一个系 统,它们相互联系,辩证地相互作用,共同协调某一特為 f 形式因素的功能。

 -

 ♦佐哈尔(Even-Zohar )创立的术语“多元体系”是指在一 定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的文学系统,而高雅文学 在其中又居于重要地位。在研究翻译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时,他指出,翻译文学并非在所有国家均处于无足轻重或 边缘的地位。翻译文学作品不仅引进新的思想,而且还提 供新的形式和模仿的样板。如果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中处 于次要地位,译者就常常牺牲原作的形式,竭力使译文与

 描写学派与图里 ♦图里(Gideon Toury) 1、指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与原文完全契合,忠实的标准因此 只能是相对的,引入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强调译语文化规 范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2、致力于描写译学的构建和方法论的探讨,认为翻译理论的 主要任务不是评定译文,而是阐述译文形成的过程,发现 目标文化系统的文学趋向对译文的影响。构建了描写译学,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勒弗维尔 1、把翻译看作“重写”,重写就是“操纵〃。

 2、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问题,即翻译硏究不应局限 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硏 究。

 3、探讨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等的关系,提出“翻译实际上是 文化融合〃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二、巴斯奈特: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 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 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1、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

 个交流的行为。

 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你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 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

 4、不同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与传统译论对“一致性〃的诉求相反,女性主义翻译致力于 “差异的凸显〃。

 ♦"差异〃有两曾含义:一是指不拘泥于与原作的一致;二是强 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

 ♦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抛弃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肯定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借翻译的灵帝, 构建女性话语的壁垒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流行于加拿大,代表人物:谢莉西蒙 (Sherry Simon) ♦《翻译的性别:文化等同和传递政治》,考察了性别与翻 译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领域 O 后殖民主义翻译 ♦最主要的理论依据生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西方思想界内 咅即以反叛、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和文学批评 话语为特征的解构主义。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一 个重大命题。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政治、权力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关 注的并非翻译本身,但是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极大冲击。

 ♦后殖民主义理论把翻译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 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的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 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阐释学派翻译观:

 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 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 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

  二、施莱尔马赫:

 1、翻译的两个途径 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 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

相关热词搜索: 流派 论述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