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新世界—灵性觉醒

发布时间:2021-09-28 16:54:53 浏览数:

 新世界 — 灵性的觉醒[ [ 整理版] ]

 1、不抗拒,不评断,不执着,这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的三个面相。

 2、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当你觉知到事物的无常之后,你对它们的执着就会减轻,同时你对他们的认知程度也会减低.一旦你看清并接纳万物的无常和不断变化的必然性之后,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会担心或焦虑将来会失去它们。

 3、凡抬高自己的,必降为卑;降卑自己的,必升为高。

 4、促使你把旧痛一再重演而且让你处于无意识之中的,不是痛苦之身,而是你对它的认同。不需任何时间,当痛苦之身被触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认出你所感觉到的就是你内在的痛苦之身,光这份知晓就足以打破你对它的认同。当与它的认同停止时,转化就发生了。那份知晓,可以抑制旧有情绪的升起并防止它进入你的脑袋中,也不会让它接管你的内在对话、掌控你的行为和其他人的互动。这也就是说,痛苦之身不能再利用你然后再经由你来更新自己了。那些老旧的情绪很可能还会在你之内存活一段时间,而且不定时地还会再度升起,有时也许还会拐骗你再度与它认同,因而模糊了那份知晓,但这是暂时的,不要将旧有的情绪投射到情境上,在你之内直接面结它,你的临在完全可以包容它。

 5、这个世界不会让你一直以你所自认的假相来愚弄自己,你对不同人、事、物的因应方式(尤其是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对你自己了解程度深浅的最佳指标。

 6、赞赏生命中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就是所有丰盛的基础。事实上,你认为这个世界吝于给你的,其实你吝于给予这个世界的。

 7、如果你受不了自己,那么必然存在两个你,你和你受不了的那个“自己”,而且他们之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8、当你全神贯注,并且对着一朵花,一颗水晶或一只小鸟沉思冥想,但在心智上不去定义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成为进入无形世界的一扇窗户。你的内在就会有个开启(即使很小),让你因而进入心灵的领域。

 9、所谓觉醒,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辨识出那个未觉醒的自己——也就是小我,在小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辨识到它,并且辨认出那个集体受到制约的心智运作过程(它在未觉醒状态中持久不衰)。很多时候,这种觉醒是经由遭受损失或痛苦的方式开始。

 10、人类共同的正常状态之一就是原罪。“罪”是一个被广泛误解和错误阐释的字。“犯罪”的原意是“错过了标记”,就像弓箭手错失标耙一样,所以“犯罪”变是“错失了人类存在的要义”。它的意思是: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地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所以,抛开文化上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11、文字若以思想的方式存在,便会在你身上投下一个几乎像催眠一样效果的魔咒,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但事实上,文字把实相缩减成人类心智可以理解的东西,你其实并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只是用一个标签把一个谜团给遮盖了。只有当你不再用文字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到你的生活之中,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本质的无限深度被文字所极度简约了。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的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文字、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想要这个奇迹发生,你必须要将你的自我感和本体感,从所有和它们已经混淆在一起,也就是它们所认同的东西中撤离。

 12、人们很容易把一些人或事标记成“我的”,因为在认同事物上投注心力,投注了自我感。我们在某些人或事上投注了自我感,所以寻求身份认同,当我的东西被弄坏了或者被取代了,强烈的痛苦就产生了。常常不是因为这人这事有什么价

 值,只是因为那个“我的”思想。是心理结构的某个面向在说话,也就是那个“小我”的层面。一旦你觉醒了,你还是会用“我”那个字,但是它会在你内在的更深处出现。

 13、我们认同了一些内容是“我的”,便将其标记。这些被认同的内容是和我们的环境、教养和周边文化所制约的。失去这样的内容,会令我们产生剧烈的痛苦,是在于这个字“我的”,这就是结构性的,无意识的、强迫性地借由一个物件产生关联,来强化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已经在小我心智的结构中根深蒂固了。我们试着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从来没有真正地成功,最后还是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这就是小我的命运。

 14、如果有人拿了你的衬衣,就连外衣也让他夺去。有的时候,放下一些事情其实比维护它或是抓住它来得更有力量。

 15、心理上“需要更多”的需求,或是匮乏的感觉,会转移到身体的层面,而变成无法满足的饥饿。暴食症的患者常常故意让自己呕吐,以便能够继续吃,其实饿的是他们的心智,而不是身体。

 这是一本 2005 年在美国出版的作品,但在 2007 年年底,被美国著名黑人女主持人奥普拉无意间读到,她惊为天书,发心要大力推广,与更多的人分享。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读到的各种心灵书籍当中,最棒的一本,可以帮助人类整体意识得到提升和转化。台湾身心灵导师胡因梦作序强力推荐。

 我是谁,

 我是我的名字,我的性别,我的年龄,我的角色,我的容貌,我的钱财,我的知识,我的性格,我的经历,抑或这些的总和,......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都不是,人很容易认同于这些,以为自己就是,其实那只不过是“小我”寻求生存和壮大的模式。而我,是那个能辨认出“小我”的所做所为及其动机的“临在”或“觉察”。

 听起来很抽象,但我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我觉察到了自己的“小我”,看到它每天在忙碌着,忙着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证明自己是对的、有优越感的、与众不同的,忙着获得认可、关爱、尊重,忙着回避谴责、对抗压力......而在背后支撑它这么活跃的是恐惧。

 世事无常,青春会逝去,健康会不在,关系会变化,经济会有危机,亲人会有意外。纵使现在拥有一切,谁能预料将来,“小我”之所以小,就是它也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稳固的,所以它很恐惧,所以它无法停下攫取更多的脚步,想用不懈的努力拥有更多以填补那无尽的恐惧之渊。写到这儿,突然有些同情“小我”,它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到处寻求关注。

 自古以来,花朵、水晶、宝石和鸟类对人类心灵就一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对人类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之所以会对它们如此着迷并感觉亲切,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超凡空灵的特质。人类的认知当中,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临在、定静和警觉,就能够感受到神圣生命的本质。然而除非上述这种情形能够发生,否则在部分的人类,只能看到这些生命的外在形相,而无法察觉到它们内在的本质,就像人类只会认同于自己内体和心理上的形相,而无法觉察到自己的本质一样。

 对虚幻自我以及外在形相世界的认同,再加上小我“总是需要更多”的本质,形成了人类痛苦的根源,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在这本书中,作者经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痛苦之身如何控制人类,而我们又如何能够借助于临在之光,也就是意识的觉醒,从痛苦之身中破茧而出。作者向我们保证:那份对痛苦之身的知晓,就足以开始转化的过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接纳—允许自己在痛苦之身爆发的时刻完全的去感受当下的感觉。而随着全人类觉醒的到来,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一个新世界——人类不再会认同于思想,也就是小我的心智,因而能够获得真正的内在自由。

 作者艾克哈特 托尔,曾经是英国一所大学的教师。虽然生活优裕,却整日生活在烦恼和痛苦之中。直到有一天早上,他突然开悟了,觉得自己沐浴在光之中。于是他辞去了教职,摆脱一切俗务,每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让心灵与自然相通,整整两年的时间。(据说尼采抱着一匹马痛哭:“兄弟啊,你受苦了……”因此被送进疯人院。不知道世人会对托尔的这一做法作何评价。)后来,他随风而来,又随风而止,定居于加拿大,成了西方著名的心灵导师。

 作者的突然开悟,和佛陀相似。他告诉我们:人可以不借助任何宗教而能得到心灵的平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和宇宙沟通。其实原始宗教里面是有这样的修行的。不过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耽于繁琐的教义,而忘记了宗教的本质。这就像中国的绝地天通一样。

 活在当下。原来我总是为过去自己做过的错事懊悔不已,并感觉未来时日不多,有很多事要做,却无从下手。托尔说,活在当下。你只存在于当下这一刻,过去未来皆是虚幻。他举了个例子:池塘里的两只鸭子。两只鸭子相遇了,打了一架。然后分开,各自向相反的方向游去,拍拍翅膀,释放刚才多余的能量。然后优哉悠哉,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如果换成人类,肯定会记住当时打架的场面,然后想我以后一定会复仇的。就这样,人类之间的仇恨与战争开始了,从此永无休止。这,其实就是《圣经》中描述的原罪。托尔说,原 罪并不是指我们真的有罪,而是,我们忘记了本我,活在一个虚幻的所谓自我当中。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真正的本我。当亚当和夏娃偷吃掉苹果,有了害羞的情感,这是原罪的开始。

 找到本我。回到原初状态,找到真正的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宇宙自由沟通。托尔称之为频率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4 岁时,我和妈妈去水房提水。黑暗的小屋子,妈妈和她同事唠家常。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杏花开得正好。淡粉色的杏花趁着黛色的青天,是一副绝美的画。当时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

 停下来,欣赏一下这美景,为什么大家不到村后的河边,盘腿坐下来,在流水潺潺中,聆听黄昏时大自然的神秘的音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逐渐失去了聆听大自然音籁的能力。据托尔所讲,2004 年印尼海啸夺取了 30 万人的生命,而野生动物却无一死亡。因为它们还保存着这种能力,能够预知灾难的来临。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曾经有个原始部落,是靠做梦来预知未来的。何时下种,何时收获,何时出猎,他们都能从梦中得到预示。而当白人来到后,他们就失去了这个能力。那些原始部落的人痛哭失声,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做梦了。真的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新世界》和其作者的第一本书《当下的力量》其实谈到的主要观点是这样的,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讲的是,作者有一次乘坐地铁,地铁里很拥挤,但是作者发现在一个女士左右两边的位置却都是空的,原来那个女士有些神经质的倾向,她嘴里一直不停的念念叨叨说着一些很愤怒的话,别的乘客觉得这个人有毛病,因此都不敢挨着她坐。后来在作者的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实我们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同地铁上的那个女士相比只有一点差别,就是那个女士把自己心中所想的全都说了出来,而所谓的正常人只是没有将心理活动变成语言,他们的心理的声音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的。

 如果认可了上面所说的,那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断发生的烦心事也好,痛苦也好,抑郁也好,其实都跟我们的思维有关系,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不仅无法迫使自己停止思维,而且我们还把自己等同于思维,我们认为思维就是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至美的景致的时候,会发生短暂的思维空白,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变成了身处美景中的觉知,就是所谓的看呆了看傻了因为太美了;还有的时候,如果现在去体会也是可以做到的,就是如果我们去观察头脑中的那个声音,我们其实是可以听见或是说意识到脑海中一直有个声音的,或者当你在两个决定中莫衷一是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听到两个对立的立场辩论的声音呢,那么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观察的到

 或是听的到我们脑海中的声音或者说是我们的思想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等同于我们的思想。因为如果你就是你的思想的话,那么那个观察者又是谁呢, 在书中,作者反复阐释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会受苦或者说会痛苦的根源就是在于我们控制不了我们头脑中的那个声音,我们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声音,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思维控制了我们,思维有的时候有很强的欺骗性,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与它等同的话,我们就不会知道它在欺骗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员工某天因为另外一个员工在老板面前说了她的坏话而被开除了,第二天她去办公室沮丧的收拾东西准备走人的时候,一进门,她感觉到很多同事看着她的表情似乎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她想“原来还以为都是朋友,没想到这么多人都希望我走”,于是陷入了一种更沮丧的情绪中,这时老板的秘书招呼她说老板找她,她进到老板的办公室,原来她的很多好朋友跟老板讲了事情的经过,老板了解到原来是那个说她坏话的人不对,于是又将她恢复职位了,这时她才想到,“奥,原来刚才那些她以为是幸灾乐祸的表情的人都是在为她恢复职位而暗自高兴呢”。思维有的时候真的会骗我们,或者说是思维的理解能力不够,导致它有的时候会产生错误的看法,然而如果我们把思维等同于自我的话,我们就会受到它的控制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作者在书中将思维称为小我,而只有当我们真正的与真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摆脱小我的控制和各种把戏。但是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普遍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不是我的思维,那真我是什么呢,这里又有了一个例子,是德芬的一个朋友讲的,也是我们随时随地静下心来就能体会到的,她说,有一天她在地坛遇上了一场暴雨,在避雨的时候,闲着没事,她就观察了下远处一棵树上的叶子,在暴雨中,有一些比较脆弱的叶子就纷纷从树上掉落了下来,她看着它们掉下来的时候突然想,这些叶子在掉下来的时候不会去想,“我不要掉下来,我要牢牢抓住树干,掉下来会被很多人踩到,我不要那样的命运”它们为什么不会这么想,因为它们没有大脑,所以呢,思维是大脑的产物,而大脑和我们人体的其他器官一样,是为我

 们服务的,就像你不能把自己等同与你...

相关热词搜索: 新世界 灵性 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