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2-02-10 15:13:27 浏览数:
    蔬菜生产作为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城乡经济、丰富菜篮子供应、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县蔬菜生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栽培方式由露地生产扩展到日光温室、拱棚等五大类,栽培品种涉及10大类60多个品种,截至2009年10月,全县蔬菜面积达到5.544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080亩、中小拱棚2570亩、露地西瓜2.3万亩、线辣椒1.39万亩、食用菌48.2万袋,总产量10.4034万吨,创造经济效益10801.77万元,蔬菜生产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门路。

    一、发展现状

  我县蔬菜生产按照栽培环境划分,可分为露地、冬暖式日光温室、设施冷棚、中小拱棚、食用菌五大类。

    ——露地蔬菜生产情况。露地蔬菜散布于全县14个乡镇,主要以西瓜、辣椒、大葱、豆角、黄花菜、叶菜类、茄果类为主,其中,地膜西瓜2.3万亩,线辣椒1.39万亩,大葱0.4万亩,年产值5834万元。

    ——冬暖式日光温室的发展概况。冬暖式日光温室发展起步于1992年。当年,城关镇北关村通过出外考察学习,引进了河北省永年县大棚生产栽培管理技术,建立冬暖型日光温室12座,种植蔬菜品种为新泰密刺黄瓜,当年棚均效益达到了1.9万元。在高效益的带动下,1993年—2000年,全县累计发展塑棚设施农业511座,塑棚专业村由北关村扩大到城关、庄头、韦庄、醍醐四个乡镇7个村。2001年,县委、县政府将设施农业生产列入农业“四大产业”之一,通过农牧局、园艺站及有关乡镇的共同努力,当年建棚513座,全县累计达1024亩。截至2002年底,全县冬暖式日光温室发展到1538亩,形成了城关镇北关、交道镇中社、冯原镇叩卓、寺前镇吴家坡、赵庄镇赵庄及乔庄等塑棚专业村15个。

    2003年秋季,我县发生了特大雨灾,致使温室受损严重,1100座温室不同程度受损,毁棚438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24万元,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和菜农再投资生产的热情。此后,我县设施农业生产进入恢复性建设阶段。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截止目前,全县实有日光温室1080亩,产量2160吨,产值1229.5万元。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全县的城关镇、交道镇、赵庄镇、冯原镇、寺前镇、庄头乡、安里乡的15个村,栽培品种涉及蔬菜、果树两大类20多个品种。其中,西红柿、黄瓜占到蔬菜生产总量的70%以上。棚型结构主要为水泥拱梁无立柱蔬菜专用棚、钢架结构无立柱蔬菜专用棚、钢架结构无立柱果树专用棚、山西鸟翼型矮后墙长后坡越冬专用棚及设施冷棚五种。

    ——中小拱棚的生产情况。中小拱棚主要分布在水利条件优越的沿河川流域的村庄及县南部抽黄灌区。河川流域以生产韭菜、菠菜、小青菜等叶菜为主,具体为尧头镇的权家河、庄头乡的李家河、罗家洼乡的郊城村。县南部抽黄灌区以生产西甜瓜为主,主要分布在韦庄镇的南伏龙、魏家斜,寺前镇的南街、西习等村。现有面积2570亩,产量为10280吨,产值1054万元。

    ——食用菌生产情况。2006年之前,全县食用菌生产为散户栽培形式,主要集中在县城附近的庄头乡的曹庄村、庄头村及雷家洼乡的里庄村。栽培品种主要为平菇,产量不大,效益也不很突出。2006年,经过县政府的努力,引进陕西浩海实业有限公司入驻韦庄镇“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该公司的带动下,成立了鑫城食用菌协会,已经发展菇农100余户,形成以寺前镇北街、醍醐庄,雷家洼乡里庄村为代表的专业村5个,年栽培食用菌48.2万袋,产量 482吨,产值617.5万元。

    截至目前,全县设施农业累计发展到3650亩,总产量 16162吨,总产值2900.5万元。其中:日光温室1080亩,产量 5400吨,产值1229.5万元;中小拱棚2570亩,产量10280吨,产值1054万元;设施食用菌48.2万袋,产量 482吨,产值617.45万元。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0场2万人次以上,培养作务能手300名,使全县3000名菜农熟练掌握了1—2项设施蔬菜种植管理技术,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生产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交道镇王村,现有温室31座,2007年总产量155吨,总产值43.5万元。棚均效益达1.3万元左右,示范户贺红军的0.8亩黄瓜棚高达2万元。樊家川的大棚果树(1.1亩)棚均收入2万元左右,最高达2.8万元。效益的不断提高,极大地鼓舞了菜农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设施农业依然是继苹果之后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首选项目之一。

    二、存在问题

    尽管蔬菜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产出效益不断提高,但我县蔬菜发展仍存在规模还不大,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小。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之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对于集中连片发展蔬菜生产所需要的大片土地,仅靠群众自行调整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这是造成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设施蔬菜生产一次性投资大,建一座标准温室所需资金至少在1.5万元左右,仅靠群众自筹难以解决,更不用说规模发展了。二是基础设施薄弱。首先,我县蔬菜生产尤其是设施蔬菜生产区道路条件差,水、电供应不到位的矛盾依然突出,直接影响着生产的正常开展。譬如交道镇中社村自2000年建棚以来,就一直因为温泉灌区水供应不正常而困扰着生产发展。王村也因缺乏机井,长期依赖邻村机井进行灌溉,制约了本村塑棚的发展。其次,是棚型档次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无卷帘机,劳动强度大,也是蔬菜难以大发展的原因之一。三是菜农素质低。由于菜农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各有千秋,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缓慢,生产管理不规范,生产投资少,也是造成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四是缺乏龙头企业。我县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企业较少,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销售形式单一,“产—供—加—销”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五是认识不到位。设施农业发展还是处于群众自主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级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支持。

    三、有利条件

    (一)资源条件优越。我县位于北纬35度左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地貌以黄土台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结构好,年平均气温12.2℃,年极端最高温度40.3℃,极端最低-19.8℃,年平均降雨量549.5mm,无霜期平均202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547小时,连阴雨及大雾天气少,太阳辐射总量135.44千卡/平方厘米·年,光照充足,是我省延安以南地区的高辐射中心之一,与我国主要农业区比较,总辐射量与生理辐射量较丰富,属国家界定的北纬32度—42度设施农业发展优生区,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的光热资源和土质条件。

    (二)水利条件较好。我县属洛河流域,孔走河、大浴河、洛河等五条河流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总流域面积1010.16平方千米,全县现有机井778眼,可灌溉的耕地面积54万亩(总耕地面积90万亩;60%)。其中,渠井双灌面积32.4万亩(60%),河川流域灌溉面积5.4万亩(1%),渠灌面积16.2万亩,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耕地面积37.4万亩,具备规模发展的水利条件。

    (三)群众热情高涨。在高效益的带动下,群众自发建棚的热潮已经掀起。2007年,交道镇王村在已有31个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又引进建设了16座大拱棚。樊家川村群众自筹资金,动用大型机械挖土建棚,目前已经建棚20座。雷家洼乡里庄村在浩海实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投资百万余元,发展菇棚50座。还有安里乡郊城堡、王庄镇薛家庄等村也正在积极筹备发展设施农业。

    (四)市场缺口较大。根据我县群众蔬菜实际消费水平估算,我县人均日消费蔬菜为1斤左右,38万人全年需要消费蔬菜6.935万吨,其中设施类蔬菜年消费量4.5万吨。而我县现有设施蔬菜年产量为1.5056万吨,供应缺口3万吨左右。按照每亩产量5吨计算,至少需要6000亩地种植设施类蔬菜才能满足本地需求。如果向外销售的话,能够发展的面积将更大。

    (五)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园艺站主要承担全县蔬菜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引进推广等工作,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名,其中,中高级职称的10名,初级职称20多名,长期从事在生产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自开展工作以来,累计引进新品种6类20个,推广新技术15项,开展技术培训300场,受训群众2.5万人次,培养技术能手300人。2006年,经过县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进“陕西浩海实业有限公司”入驻“省级农业产业化园区”,填补了澄城无食用菌企业的空白。

    此外,我县大部分地区早春霜冻严重,夏季高温干旱、秋季雨水偏多,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有必要增加设施进行保护地栽培才能避免.加之,矿区村镇耕地渗漏较严重,粮食、苹果生产效益不佳,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开展滴水灌溉可有效解决土地渗漏,提高耕地产出效益。

    四、发展建议

    (一)积极宣传培训,提高认识水平。一是在适当时机组织有关领导、技术部门到山东寿光、河北永年等地考察取经,另一方面组织拟建棚乡村干部及群众到省内的蒲城县龙阳镇和苏坊镇、泾阳县云阳镇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二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优势,广泛宣传蔬菜发展前景及典型户致富经验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三是加强技术培训,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消除菜农顾虑。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广大菜农发展蔬菜生产的信心。

    (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建棚档次。首先,县上要出台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要做好土地调整、灌溉用水、电力供应等配套工作。其次,各乡镇、各村委会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结构。协助解决蔬菜生产用地、水电等问题,使生产集中连片、道路通畅。同时,各部门要整合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尽可能安排项目到设施农业区,提升建棚档次,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三)强化资金扶持,推动规模发展。建设日光温室,每座棚菜农投资在2万元以上。较大的投资,极大的限制着规模发展。建议农综、扶贫、移民等相关项目资金对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村进行倾斜。同时,县政府协调农行、信用社,每年安排设施农业类低息贷款500万元,扶持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对负责全县设施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县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

    (四)注重技术更新,提升管理水平。蔬菜栽培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是关乎蔬菜产出效益好坏的关键要素之一。一是对于县级技术人员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轮训30名,并定期不定期引进外地优秀农民技术员,帮助新发展村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菜农的技术素质。二是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力度,重点村每年每村培训骨干30名,全县开展培训500场、3000人次。三是重视技术更新,积极引进良种和推广应用适合本地的栽培管理新技术。四是规范生产管理程序,实行精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五)培养龙头企业,解决销售问题。首先,要发挥浩海实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宣传,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其次,要培育当地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组建蔬菜协会,走“公司+协会+农户”生产模式。此外,要培育地方品牌,完善产品包装,走无害化生产之路。同时加大争资引项力度,积极引进蔬菜加工、包装等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措施。县上要将设施农业发展纳入四大产业之一,常抓不懈。对各乡镇要制定出年度发展计划,年终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出台我县企事业人员从事设施农业生产、销售等有关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塑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此外,县农牧局、经发局、农综办、电力局、水利局、县联社等涉农部门要紧密配合,整合项目,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力促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我县 产业发展 调研 蔬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