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谈谈科学发展观与统计工作

发布时间:2022-02-12 15:15:45 浏览数: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促进科学发展离不开政府管理,政府管理离不开统计工作。谈到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很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科学的统计依据,对政府管理,宏观决策,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统计数据失实,政府管理,宏观决策与调控势必是空中楼阁,决策的失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一、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生产企业,建立了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流通企业,建立了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建立了汇集工业、农业、商业等综合信息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无疑对统计工作带来愈来愈大的难度,统计工作对宏观管理的重要性与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企业统计工作很难得到企业领导重视,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或汇总,填几张报表完事,把统计工作简单化,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在社会大多数人认为统计工作是为领导服务的,是领导政绩的“发酵池”;二是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的统计人员大有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有关部门适时提供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四、现行统计制度与统计指标体系已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具体层面上来说存在四大隐忧。一是规模以下工业统计数据源头不清,推算结果准确度难以保证,同时该块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因此对整个经济 的影响也较大。二是第三产业统计在制度、方法、统计力量、数据来源渠道、核算口径等方面存在较多缺陷,漏统、漏算问题突出。四是各级统计部门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科学发展就是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要重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不能只追求总量扩张,而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只追求产值,要重视节约资源、节约成本等等。以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偏重经济增长、总量、发展速度、产值而较少关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福利提高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指标。以上诸多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背道而驰的,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统计和统计工作。
      
    二、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精髓,规律的探究性是统计的客观要求,时效性是前两者的保证。统计工作不仅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不仅可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建立和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强化统计管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言,将具有重要作用:

    1、强化统计管理,加强统计工作,真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对于政府管理,为政府决策,当好领导参谋,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   2、强化统计管理,加强统计工作是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帮助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3、强化统计管理,加强统计工作是广大公众关心国家和自身利益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的需要。4、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强化统计管理,加强统计工作对提高国际关注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科学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参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实行以地方行政管理与国家统计局业务管理相结合为主,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系统为辅的统计管理体制,尽管从一定层面上摆脱了一些地方行政干预,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级政府中一些领导片面追求政绩,时不时地对统计部门进行行政干预,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因此,笔者认为建立由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的统计管理体制,可以彻底有效地摆脱地方行政干预,有效地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科学发展观与为统计工作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在,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计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既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又要客观反映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满足宏观调控的要求又满足微观管理的需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要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既考虑需要又注意搜集资料的难度。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综合反映大到一个地方、小到一个企业、个体户的发展状况,效益和投资情况,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要坚持适度超前,变事后统计为适度超前统计,时效性是统计的生命,事后统计,只能是历史资料,适度超前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全貌、真实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三)、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决策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能满足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进行微观管理的需要。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统计管理体制条件下,统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只是满足于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很多地方认为统计工只是简单加加减减,不少地方安排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担任统计工作,时过境迁,面对市场经济之波澜,有的无动于衷,有的望洋兴叹。有些统计人员,虽是科班出身,却因统计工作的简单化,而被惯成方法滞后,没有创意,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作为者,面对市场经济所赋予的新任务,他们又难以适应。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却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政府管理、宏观决策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责任心不强、上进心不足、业务素质低下,势必会贻误决策,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总之,加强统计工作,改善统计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有效地行使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要求,只有这样统计工作才能把握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

相关热词搜索: 统计工作 科学发展观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