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我国北方冬小麦特大旱灾的技术对策(逄焕成,李玉义)
冬小麦旱灾的成因
1.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冬春季降水量偏少是旱灾发生的自然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旱灾频次明显加快,每3年就发生一次重旱甚至特大旱。旱情持续时间更长,跨季、跨年的旱灾越来越频繁。如华北大部分地区已连续14年干旱,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十分罕见的。大旱的成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冬春季降雨量偏少首当其冲。过去50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冬春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08年10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五到八成,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更是达50年一遇。
2.降水与生育期需水吻合度不高是导致冬小麦旱灾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国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除豫西等地区分布有少量旱作冬小麦外,其他地区基本上为灌溉冬小麦。这些地区60%~70%降水量一般集中在7~9月份,而冬小麦一般在上年10月份播种,下一年6月份收获,这段时期降水量往往偏少,出现降水与生育期需水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冬小麦旱灾频频发生。根据有关研究,冬小麦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北沧州的部分地区;较高风险区在山西中部的部分地区、河北的唐山地区和西部的部分地区;中风险区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低风险区在陕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中南部和山东省。
3.抗旱能力不足是出现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
除自然因素外,目前我国应对旱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抗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还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另外,抗旱应急能力建设严重不足。应急备用水源缺乏,供水体系脆弱,由于天干少雨和疏于管护,许多水库、塘堰、窖池成了摆设,面对旱灾十分被动。
此外,水利设施欠账多、干旱预测预报能力弱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应对北方冬小麦
特大旱灾的战略构想
抗旱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转换新思路,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应根据干旱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生物抗灾、结构避灾、技术减灾、制度救灾”作为科技支撑,积极发展制度性减灾避灾技术,合理地调整冬小麦种植布局,建设高产稳产田以提高避灾抗灾能力,同时从开源和节流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利用天然降水资源和有限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集雨补灌和非常规水灌溉,大力推广节水高效灌溉,并综合集成抗旱品种、秸秆与地膜覆盖技术,以肥调水、平衡施肥技术以及化学节水抗旱技术,做到科学蓄水管水,统筹调水用水,节约计划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融入作物需水用水的关键期,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
应对北方冬小麦
特大旱灾的技术对策
从我国应对旱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战略构想来看,积极发展制度性避灾、减灾技术,加强综合配套管理是应对北方冬小麦特大旱灾的基本出路。
1.避灾技术对策
(1)根据降雨和水资源承载力调整冬小麦布局
调整冬小麦布局是抗御旱灾、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北方冬麦区,冬小麦产量取决于年内降水分布状况,应根据地区的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水分特性,合理地调整冬小麦种植布局。在不适宜的冬麦种植区,可因地制宜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在有水源的地区,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水源地为核心,合理进行冬小麦同心圆种植布局,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2)建设高产稳产田,以高产应对旱灾
适当减少北方冬麦区一定规模的“望天田”面积,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和节省的财力物力,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高产稳产水浇田,提高冬小麦单产水平,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确保总产量不降低,从而提高北方地区冬小麦避灾抗灾能力。
2.减灾技术对策
(1)因地制宜发展集水补灌技术
我国北方的降水分布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地区农田一年中有近3/4的季节缺少天然降水供给。特别是在土壤墒情严重不足的季节,补灌与否成为保证作物稳产高产的关键制约因素。雨季中,除一部分降水渗入土壤成为土壤水被保蓄在农田外,大部分降水产生径流,沿坡、沟壑流入地形低洼处,使原本有限的降水资源白白流走,更加重了少雨季节的旱情。采用拦沟筑坝,修建池塘、窖池等措施,拦蓄雨季降雨,充分利用上年的雨水进行冬小麦补充灌溉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集雨办法,不仅减缓了土壤流失,也集中了水源,从而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2)大面积应用田间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
通过大面积应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实行少量多灌,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农田水分的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抗旱效应,而且可以扩大灌溉面积规模,保障粮食稳定供给,有效降低旱灾造成的损失。因此,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北方地区可以大面积推广实行畦田灌溉、隔沟灌溉、波涌灌溉以及小畦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这些技术成本低,群众易掌握,节水抗旱效果显著,据陕西等省的实践,可减少灌溉定额20%~30%。此外,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等技术也基本成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应用。
(3)适度应用微咸水资源化及其利用技术
我国尚有一定数量的咸水与微咸水资源,据计算,华北平源浅层地下咸水天然资源量为75亿立方米/年,其中矿化度2~3克/升的微咸水资源量为36亿立方米/年,大于3克/升的咸水资源量为39亿立方米/年。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适度、合理地将咸水用于农田灌溉,可获得一定的增产效果,而且土地不产生次生盐碱化。因此,加强微咸水的资源化及其利用,能有效提高北方地区冬小麦减灾抗灾能力。
以上仅仅列出了应对冬小麦特大旱灾的几项制度性避灾减灾技术对策,这些对策措施可以有效地避灾减灾,降低农业生产损失;但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单项技术所能解决的,还需要多种综合措施的配套,加强抗旱节水品种、耕作保墒、水肥调控、覆盖栽培以及人工增雨、旱情监测等技术的应用;此外,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也是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所必需的。
热门文章:
- XX镇镇长述责述廉报告2025-01-11
- 2024年关于学习贯彻主题教育...2025-01-11
- (6篇)主要负责人述法报告(...2025-01-10
- 2024年副县长履职情况报告【...2025-01-09
- 2024年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2025-01-08
- 2024年(3篇)XX区人大代表履...2025-01-07
- 高校后勤巡察自查报告2024-01-08
- 2024年度某商务局个人述责述...2024-01-07
- 2024年度党费工作自查报告(...2024-01-05
- 2024年XX市关于打造全国一流...2024-01-02
相关文章:
-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淡水灌溉耗...2022-02-24
- 减轻旱灾危害的设想和对策2022-02-24
- 某县旱灾情况调研报告2022-03-01
- 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2022-10-21
- 谈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2021-08-27
- 广播电视台站会计信息真实性...2021-08-27
- 自媒体下旅游企业营销对策2021-08-27
- 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2021-08-27
- 当前“微腐败”主要表现及治...2021-09-06
- 公路收费处目前征费工作中存...2021-09-13
-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2021-09-13
- 经营城市理论思考及对策2021-09-13
- ×公路收费处目前征费工作中...2021-09-15
- XX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2021-09-16
- 求职面试需要应对的十个问题2021-09-18
-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相关文章:...2021-09-28
- 应对风险挑战保持奋斗存问题2021-09-28
-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相关文章:...2021-09-28
- 竞争形势下社区经理素质与岗...2021-11-06
- 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2021-12-21
- 肉羊新产业开发应对问题思考建议2022-01-16
- 以“科学用能”来应对能源挑...2022-02-26
- 外向型企业汇率变动应对策略研究2022-03-30
-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2021-09-27
- 我国经济发展2021-09-28
-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研究2021-09-28
-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源及其对...2021-11-09
-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2022-01-04
- 高云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2022-02-26
- 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2022-02-26
- 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022-03-06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22-03-06
-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