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中国区域公共图书馆规划布局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22-03-09 15:18:15 浏览数: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16)
摘 要:文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参考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的布局经验,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相应 的布局模式。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布局模式;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9)13—0106—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异常迅猛,馆点建设和文献藏量增 长都非常迅速,图书馆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不同程度地重视。 同时,对图书馆发展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但在公共图书馆的布局配置上的研究仍显不足。由 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健全的时期,必须加强对公共图书馆规划布局的研究, 使之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
1 我国公共图书馆布局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数量由建国后的50所发 展到2007年的2 799所,馆藏总量达到52 053万册,比2000年增加11 460万册,增长22.16% ;公用设施房屋建筑面积719万m2,比2000年增加121万m2,增长20.2%;人均购书经费0 .50元,比2000年增加0.18元,增长56.25%〔1〕。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已具 有一定的规模, 但对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是非常低的。2007 年底,美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9 046所、馆藏书量7.4亿册、人均图书馆藏书量2.8册、平 均服 务人口数为2 643人,分别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馆藏书量、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平均服 务人口数的3.23、1.42、7.37和0.0053倍。

从布局角度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布局尚欠合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区域分布不均衡,微观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馆藏书量50万以上的省级公共图书馆、40万以上的市级公共图书馆、18万以上的县 级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五个省市更为集 中,而有的省市(自治区)还是空白〔1〕,总体呈现一种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依次 减少的基 本状况,这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格局是大体吻合的(见下表)。由于公共图书馆 是以行政区划级别标准设置的,地域广阔、县级行政区域较多且不太发达的地区如云南、贵 州、内蒙古等地,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也相应多一些。一些东部地域面积极小的地区,如 北京、上海、天津等,由于高校集聚,一些高校图书馆具有对群众对外开放的功能,所以这 些相对发达的地区公共图书馆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布局不均衡的现象是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长期发展的累积和沉淀。

由于有关图书馆布局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没有成形的理论和方法可供借鉴,有些城市在公共 图书馆布局选址时研究比较薄弱,缺乏论证,没有把图书馆设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靠近 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接近服务对象的地带,而是在居民较少的新区或深街小巷等偏僻角落 ,交通不畅,读者使用非常不便,服务半径与其应服务的地域也不相协调,到馆读者寥寥 无几,造成资源的浪费〔2〕。
1.2 文献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配置过分集中于省市级大型图书馆

我国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2007年仅占规模以上图书馆总数18% 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量占到总量的30%,而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藏量总量的40%〔1〕。有 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虽然建了图书馆,却缺乏后期经费投入,图书购置费严重欠缺,一些 馆室甚至书架空空如也,有些县年购书册数为零,藏书建设严重滞后。
1.3 文献总量剧增,但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较少,布局变化不大

虽然我国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增加很快,平均每年新增约2 000万册,但图书馆的数量 增加不多。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2 677所,2007年增加为2 799所 ,多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规模很小的分馆或社区图书馆没有计算在内)数量有限,并且公共图 书馆类型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分布的整齐划一的综合性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全国 只有80多所,缺乏专业图书馆,以一定读者为对象或以某一方面收藏为主的专题公共图书馆 ,如电影图书馆、音乐图书馆至今全国还没有一家。
1.4 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没有形成方便读者的服务网络

我国省(市)、县(区)、乡镇、村级图书馆馆际协作还有待加强,服务网络还未完全形成,资 源共享程度低。馆际之间(甚至一馆之内)一证不能通用,书刊不能通借通还。各类图书馆的 文献资源服务网络大多停留在草案、规划阶段,各图书馆各管各的,互不隶属,尚没有形成 一个业务共建、资源共享、布局合理、辐射城乡的体系。除了电子资源外,文献的共享还在 纸上谈兵,更谈不上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服务范围时有重叠没有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 用,不仅影响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还严重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布局。
2 我国区域公共图书馆布局模式选择

长期以来,各国、各地区和国际性组织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了诸如“公 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和“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我国 也相应制定出台图书馆法规对图书馆合理布局模式进行要求,但一般都是原则性规定,要求 将“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本地区人口分 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公共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主要是内部布局) 、规模等进行限定〔3〕。
2.1 公共图书馆布局的影响因素
2.1.1 图书馆界的国际标准及国家相关法规。国际图联(IFLA) 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 》,规定了图书馆的建筑标准,即“在市内主要居民区,通常离图书馆1.5km左右就需设 立分馆,3~4km左右就需设立一个较大的图书馆。不同地区对这种距离的规定还需按照当 地的 地形特点、交通条件和社区意识等不同情况作相应调整”。我国目前还没有制订一个统一的 图书馆相关法规,有些地区已经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法规。这些 标准和法规都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标准,也对公共图书馆的布局起到规范作用。 
2.1.2 区域的性质、规模状况。区域的性质、规模情况不同,公共图书馆的设置标准和布 局应 随之而异,如城市和乡镇、大城市和小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图书馆的规模 、设置数量和地点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区域的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公共图书馆的级别起 高,数量也越多;人口越集中,需要设置的公共图书馆数量相对也应该较多。
2.1.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规划布局要与区域的经济条件 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在力争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 ,也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求高求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
2.1.4 历史文化特色。图书馆行业也是一个文化事业,其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我 国历史悠久,许多地方都形成了一些与图书事业关联的传统文化,如著名的古代四大藏书楼 就一定程度上具有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为发展图书馆事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对图书 馆进行设置布局时,馆所的区位选择和建筑设计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和风格。
2.1.5 人民群众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是与居民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设施,满足人民群 众需 求是公共图书馆规划布局的基本依据,具体可以通过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或参照其他地 区的实践经验来进行规划。但在规划中要注重使公共图书馆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还要 考虑所构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整体效益,这就需要从服务人口、空间距离(服务半径) 、投资因素、读者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公共图书馆的规模、数量和分布。
2.2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模式

图书馆布局是图书馆各组成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配置问题。要使各要素的配置获 得最佳效果,必须进行统一、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实行统一 规划,不同的地区要选择适合本区发展的图书馆布局模式,以发挥图书馆的最大社会效益 〔2〕。
2.2.1 东部发达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社会服务条件较好,人口密集,人民 文化需求也较高,公共图书馆布局适合选用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经费来 源的情况下,以城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其他图书馆为分馆,建立以一卡通为技术特征的公共 图书馆共建共享网络的城市中心馆分馆模式。在发达地区还可参照国际图联的标准规范建设 以小型化、社区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布局,实行全区域内公共图书馆 书目数据统一检索,图书借还一卡通,并搭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共享网络体系的两级 公共图书馆布局模式。

这种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联合形成的城市中心馆分馆模式 ,可实现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得到进一步 优化,各馆的特色资源和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建设以小型化、社区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 社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布局可以推进大区域图书馆系统的交流与合作。
2.2.2 中部地区。我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东部和西部之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部 地区郊区化现象渐渐显现,其住宅小区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但小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还 比较薄弱,可以采取小区分馆模式。以市图书馆为业务核心在各住宅小区建立基层网点,形 成覆盖全区域的图书馆网络。另外也可以街道办事处为基本点设置相应的社区公共图书馆, 贴近读者和社会民众,服务周边的群众,并通过加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可延伸和拓展市、 区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发 展,提高全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
2.2.3 西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的特点是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偏远地区若选用 固定图书馆,会使远离图书馆的居民因路途较远使用起来不方便,因此,其公共图书馆布局 模式适合选用流动图书馆。

在市或县级公共图书馆下设立流动图书馆,为远离图书馆区域的读者能够方便、灵活、快捷 地利用图书资源创造条件。流动图书馆可扩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大大缩短了图书馆 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公共图书馆的缩影,同时也是阵地服务的延伸,形成了由原来的一个 馆的服务变为以一个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图书馆网络〔5〕。这样,不仅使省、 市、县城的居民能享用图书馆,也使广大的基层社区,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农民群众也能就近 享用图书馆的服务,有效提高我国馆均服务人数指标。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张芳.关于我国图书馆布局体系的思考[J].情报探索,2007,(12):34~35.
[3] 林纯.21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其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3,(2 ):109~110.
[4] 谭祥金.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7,(2):170~172.
[5] 陈梧华,王军.浅论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模式[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1,(3):38~39.
[6] 杨玫.社区图书馆的布局规划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21~12 2.
[7] 尚家尧.区域性共用图书馆模式初探[J]. 图书馆论坛,1999,(5):31~32.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布局 区域 模式 规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