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构建文化力评估体系

发布时间:2022-03-30 15:26:34 浏览数:

    摘要:文化特质的变化即文化运动,文化力是推动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力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渠道传输的合力,这3者与文化力的评估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将以这种关系为基础来构建文化力的评估体系。
 
    关键词:内驱力;外驱力;文化渠道;文化力;评估
 
    一、文化力内涵
 
    物理学中,任何事物运动状态的改变都是力作用的结果,(这点可以拓展到文化领域,但两个力的性质完全不同)由于文化运动是事物运动状态的改变,从而可以推出文化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力的作用产生了文化的运动。进而推论出,力的作用越大,文化运动越剧烈。
 
    文化力可能来自于以下4个客体:自然、个体、文化内部和其他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自然在文化的脊背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它对文化的作用不能称为文化力。其他的力,我们可以按照其是否与文化运动有关将其分为:相关力、零和力。零和力可能产生于文化之间,也可能具有文化力的内涵,但由于其和为零,这与我们评估文化力的目的相悖,对它的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相关力,我们按照其对文化的作用方向分为:内驱力和外驱力,内驱力即来自于文化内部或其他文化的阻碍文化运动的力,外驱力即来自于文化内部或其他文化的推动文化运动的力。
 
    内驱力和外驱力是两种来自于文化内部或其他文化的可以推动文化运动的力。我们将这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称为文化力。
 
    二、评估文化力需要界定的3个要素
 
    (一)文化基体
 
    所谓文化基体就是文化所产生的母体。自然和人是文化的基体,但这里的人必须拆分为个体属性的人和群体属性的人,因为文化的产生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个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这里的群体并非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某种文化特质而形成的个体集合,为了区别其他形式的群体,我们称之为文化因子。这里的个体即文化因子的原始态或个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原子。这样,文化基体就有:自然、文化原子、文化因子。
 
    (二)文化力产生的条件
 
    文化力产生需要以下条件:文化因子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只能是人;文化载体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的覆灭,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力。文化因子要有运动的内在需要,并且外来文化因子能够满足这种需要;正需要即外驱力,负需要即内驱力。要有实现力的作用的渠道;这是内驱力和外驱力相互作用的媒介,没有它即使有再多的需要,文化力也无从谈起。只有3者都具备的情况下文化的运动才能成为可能。
 
    (三)文化力的量
 
    由于文化力是内驱力和外驱力通过文化渠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但内驱力和外驱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他们有着不可公量性。因此,文化力是一个相对的力,而非绝对的力,我们无法为量化文化力做一个参照系。但是可以找到内驱力、外驱力、渠道与文化力的关系。并通过对比求得文化力相对的量。
 
    为了求得它们相互关系,我们先假定渠道和内驱力是定值,由于外驱力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力,因此它与文化力成正比例关系。再假定渠道和外驱力是定值,由于内驱力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力,因此它与文化力成反比关系。最后假定内驱力和外驱力是定值,它们的作用决定于渠道的通达性,因此渠道与文化力也是正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3者之间的关系如下:文化力=(外驱力/内驱力)*渠道。
 
    三、文化因子特性分析
 
    这个世界需要满足以下3个假设:
 
    假设一:文化原子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外来文化因子满足自身需要的层次和程度来选择是否脱离原有文化因子。扩大到文化因子就是文化因子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是否改变自身的文化特质。
 
    假设二:人们的意识中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行动方式,而规避有风险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对原有方式的依赖会越来越强。即在不受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文化因子都会走向强化,不会自我弱化。
 
    假设三:任何文化因子都有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欲望,即不存在完全封闭的文化。
 
    现实生活中,这3条假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仍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类中也有精英人物,也有追求创新、安贫乐道的典范,他们是不在假设之内的。但如果我们把分析模型扩大,原有与假设不相符的特例也能得到解析,它们并不影响整体的分析结论。因此,提出以上3个假设是合理的。在3个假设的基础上,可以推出以下结论:内驱力完全来自于文化因子内部(基于假设二),外驱力完全来自于其他文化因子(基于假设一、三)。我们的文化因子世界就是建立在3个假设基础上的理想世界。它是一个四维的时空,这里的文化因子并不仅仅指现实存在的文化因子,也包括历史上存在但已消亡或变异的文化因子。
 
    (一)微观分析——文化层次性(Cultural levels)
 
    在文化因子世界,文化因子由于其内在文化特质的不同而产生了分化。文化特质的分层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只根据文化因子满足人类需要的不同为标准进行分层。分层的目的在于找到不同层次下的文化因子改变原有运动状态的趋势,分为以下3层:最底层的就是个体需要文化,这类文化用以满足人类的自然属性。因此,其量化标准就是满足人类自然属性的程度。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再对这一层次细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是群体需要文化。这类文化用以满足人类的社会属性,其量化标准就是满足人类社会属性的程度,即增进文化因子内部整体运行的能力,也可进行细分;最高层就是无需要文化。这是一种根植于人类需要,但却脱离了人类实际需求的一种文化,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无目的的行为习惯。为了便于区分,笔者引入运动趋性这一概念。
 
    运动趋性(tendency,T),指的是文化因子运动的趋势程度。在内驱力不变的情况下,运动趋性越大,外驱力的影响也就越大,文化力也就越大,文化力和运动趋性呈正比例关系。在文化因子世界,运动趋性就是外驱力。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因子所处的层次越低,其运动趋性就越大,那么产生的文化力也就越大。历史表明,层次越高其固化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其他文化因子对这个文化因子发生作用就越困难,所产生的外驱力就越弱。而不同层次的文化因子之间是不会产生外驱力的,相同层级,运动趋性的测量以外来文化因子满足自身文化原子运动需要的程度为标准,满足程度越大,运动趋性越大。
 
    这样,测算不同层次的文化因子的运动趋性就要确定这个文化因子属于需要层次中的哪一层。那么能使它产生运动趋性的外在的文化因子只能是同一层级的文化因子。随后测量外来文化因子满足自身文化原子运动需要的程度。这样相对的运动趋性就可以确定了。如图1所示,生理需要和无需要处于运动趋性的两个极端。即如果两个文化因子同时处于生理需要层级,那么他们之间产生的外驱力将是最大的,如果处于无需要层级那么外驱力为零。由于运动趋性就是外驱力,外驱力与文化力(Cultural Power,CP)成正比关系,所以CP=Tψ(在不同文化因子之间为不定量,但在特定文化因子间是常量)。
 
    (二)宏观分析——文化惯性(Cultural Inertia,CI)
 
    我们可以将没有文化力影响(真空状态)的文化因子比喻为一个沿着时间隧洞流逝的物体。在文化因子世界,任何一个物体都有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即为文化惯性。这个世界中的时间绝不是在均匀的流逝而与物体毫不相关,而是充当了文化因子的加速器,不断强化着文化因子的初速度。文化惯性越大,改变其原有运动状态就越困难,改变它所需要的文化力也就越大。借用物理力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决定文化因子惯性的因素有:体积、密度、初速度。
 
    1、体积V。文化因子的体积就是文化因子所涵盖个体的规模,即人口的规模。同质文化人口规模越大,其文化惯性也会随之增大。
 
    2、密度ρ。文化因子的密度所指代的不是文化因子的密集程度,而是文化因子内部个体的粘合程度。将文化因子内部的个体比喻为组成物体的原子即上文提到的文化原子,那么文化就是连接他们的化学键。其粘合程度指的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网的稳定程度,即对文化的忠诚度(cultural loyalty)。文化忠诚度越高,改变其原有运动状态就越困难,改变它所需要的外驱力也就越大。因此,它也是一种内驱力。测量它需要进一步的大量的实证调查。
 
    3、速度v。时间这一文化因子的加速器是跃迁式加速的。即任何文化因子都会经历3个阶段:产生、成长、成熟。产生阶段的特征是,文化形式初创,范围狭小,自身变动处于微量缓慢的状态。到了成长期,其内包文化原子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自身的文化特质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归于稳定,在此阶段时间加速效应明显。到了成熟期,文化范围开始稳定在特定的文化圈,自身抵抗外来影响的能力加强,时间的加速效应开始平缓。产生阶段和成长阶段的界限是文化原子数量是否急剧扩大,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界限是文化因子自身是否趋于稳定。成熟阶段的速度v一定大于成长阶段,成长阶段一定大于产生阶段。相同阶段再以时间的长短做比。
 
    4、文化惯性的量化。文化惯性的3个指标的方向相同,他们都是内驱力的一种。因此CI=V*ρ*v。而内驱力和文化力呈反比关系,因此CP=μ/CI(μ在不同文化因子之间为不定量,但在特定文化因子间是常量)。
 
    四、实现文化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文化渠道(Channel,M)
 
    我们将文化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渠道比喻为一个输水管道。在需要传输的水量一定的情况下,管道的输水能力和水阀就成为影响输水管道能否迅速、有效的输水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管道输水能力指的就是信息传输渠道的质量(The quality of channels)用Q表示。我们用而水阀指的就是信息渠道的管制(The control of channels)用C来表示。因此得到传输效能公式:M=C*Q。
 
    五、文化力评估体系
 
    我们采用最基本的二元结构来进行文化力评估体系的建构。现有文化因子甲和乙。二者均符合前文所给出的3个基本假设。首先选取需要测量的文化力方向:Ⅰ和Ⅱ。根据微观分析,它们处在同一层次,因此具有可共量性。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层次来确定其运动趋性T甲和T乙。然后,再进行宏观分析,求出CI甲和CI乙。最后求出二者之间渠道的通达性:MⅠ和MⅡ。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文化力的评估公式:CPⅠ=T乙/CI乙*MⅠ   CPⅡ=T甲/CI甲*MⅡ。
 
    参考文献:
 
    1、E.B.Taylor:PrimitiveCulture[M].LONDON,1871.
    2、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1990.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构建 评估体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