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型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31 15:17:35
浏览数:次
摘要:福建永春县的一个小乡镇——湖洋镇,不足5万人口、万户居民,却把便利超市推广遍布以晋江、石狮为主的闽南地区,所属超市数量达万余家,其发展速度之快,集群状况之广蔚然可敬。在晋江、石狮各大工业区、各街道小巷,几乎都有湖洋人超市营生的足迹。湖洋人踏实肯干、点滴积累,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进一步转移了以往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状况,创造了一个属于湖洋人自己的奇迹。文章以湖洋镇为例,探索中国便利店发展之路。
关键词:便利超市;产业;经济
一、相关概念
(一)零售业态
零售是将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以供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商业活动。零售业态是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2004年10月1日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与1998年试行意见相比增加了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并对购物中心的种类进行了细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将零售业分为17种业态,分别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零售业态的分类里就包括本文所界定的超市类: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仓储会员店。
(二)便利店
所谓便利店即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一些生活日用品购买频繁、零星,随用随买,这就要求能够就近购买,省时快捷。这样,设立在居民区、工业区、人流区的方便商店就发展起来了。这些小型零售企业以经营食品、副食品、日用品为主,面向附近居民,营业时间长,地点靠近居民区。这类商店规模小,商品品种少,当面对与其他类型商店的竞争时,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争取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便利商店采用连锁组织形式,以发挥规模效益,取得经营优势,维持生存,得到发展。
二、湖洋模式的经济转移过程
(一)以粗放型芦柑生产为经济支柱
湖洋镇地势高,与外界联系不便,交通落后,地处泉(州)莆(田)交汇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台湾优良的芦柑种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芦柑销售开始成为湖洋镇的经济支柱产业。随之发展的也有纸箱产业、果品加工产业、运输业,整个经济中心围绕着芦柑产业发展而来。至1997年,永春芦柑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和星、马、港、澳、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数的1/4,居全省第1。而湖洋镇作为永春最大的芦柑产出城镇,也享有“芦柑之乡”的美誉。但是,湖洋芦柑生产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远离消费中心,交通壅塞,工本费高。二是采后处理技术仍处于纸箱保鲜的初级阶段,仍以重量计衡分级,单位包装内果实的大小、形状、色泽参差不齐,至今没有一套现代化的洗果、挑选、打蜡、分级包装的生产线和大型低温贮藏设施,难以保证商品质量。三是各立门户各订商标,全省尚未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和品牌注册商标,难以形成整体市场营销力和信誉。四是缺乏产业集群,经营分散。
(二)价格杠杆,供需失衡,经济主支柱衰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众多芦柑生产基地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近地域为例就有漳州芦柑、永泰芦柑、平和芦柑等,在市场经济价格杠杆作用下,供需状况失衡以及橙产品等可替代产品出现重合,芦柑价格越来越不理想,甚至出现果农辛苦经营一整年的劳动果实无人问津的状况。湖洋支柱经济产业发展出现障碍,劳动力过剩。
(三)利用晋江、石狮等经济高速发展契机,湖洋劳动力人口转移
在20世纪80年代,“晋江模式”作为求解乡村工业化的有效范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晋江已经成为福建省的第一经济强县,与其同时期发展的石狮一起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陶瓷石材、食品、制伞及玩具业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服装、制鞋、食品形成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包装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开放,晋江企业开始主要出口海外市场,尤以为国际代工为主,与中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代表城市——东莞十分相似,私营企业、侨资企业等各方面资金的注入,经济膨胀,劳动力需求旺盛,城乡劳动力人口流动量大。区域社会劳动分工进一步明显,产业化初见端倪。而此时的湖洋镇支柱产业处于滞涨状态,剩余劳动力人口急需转移,由于地缘优势,较大批量的湖洋人开始了外出陌生的路子,涉及到产业以务工、小餐馆、快餐店、中小食杂、便利店等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年轻人由于资本有限,更多的是从事务工劳务方面的工作。湖洋的经济支柱开始了偏移。于此同时,晋江、石狮等闽南地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省内的劳动力人口远远满足不了区域劳动力人口需求。江西、安徽、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内陆欠发达地区生力大军的涌入逐渐缓解了该区域劳动力需求缺口。截至2006年,仅晋江地区外来人口就超过了56万,且逐年递增。
(四)商机试水,初尝甜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晋江的零售业态、零售市场较为粗放,在带来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给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90年代中期原有的零售服务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大量劳动人口涌入的压力。于此,湖洋人众多的中小超市食杂个体户品尝到了经济发展的甜头,众多的务工人员也发现了劳动力流入存在的商机,越来越多的工人投身商界,也做起了个体经营项目。而大量的劳动力便是湖洋人发展创业的永动力。
(五)多元化发展,形成规模,产业重心实现转移
伴随着劳动力人口逐渐增加,快速消费品消费市场仍未饱和,而快速消费品固有的大众属性又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此。湖洋人在这样的大经济环境下把握住了机会,在正确的盈利模式下,个体经营户的数量逐步扩大,出现了一部分连锁超市。湖洋食杂便利超市数量规模的量变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
1、以先富带动后富,规模变大(裙带关系)。原先,在泉州发达的经济区域内,经营食杂便利超市的湖洋人并不多,但出现了一些小有发迹的小经营者,由于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转让、推荐、介绍,一批批山里走出来的湖洋人也投身到小超市行业中来。在他们眼里,做快速消费品行业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经验可借鉴性。二是投资成本有限,超市行业投资成本较少,快速消费品流通速度快。三是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容易介入。四是整条供应链充足,人脉庞大,易于发展。所以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湖洋人在晋江流域所投资的超市就超过万余家。
2、湖洋山区交通落后,曾经因为通往外界的一座大桥遭遇1998年的大雨,导致特产品无法外销。经济实力差异化进一步诱发了湖洋人外出拼搏的决心。因此,劳动力大量转移。而现在的湖洋人投身于超市多元化发展,产业衔接更为明显。
横向方面:在中小超市业得以大规模发展的同时,餐饮业、鞋服贸易、交通物流、房产开发各业均有大范围的发展。
纵向方面:作为零售业的终端,零售是商品流通的关键与目标。销售渠道运转顺利,也为整条供应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今,大泉州地区形成了以安海批发部、安海八七路老批发部、英林批发部、宝洲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批发市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经销商便是湖洋人。近年来,也有了一批湖洋人开始涉足生产领域,而其产品销售渠道的客户大多是湖洋人自己的批发部与经销商。整条供应链互相扶持,一套完整的从生产-流通(中间商)-销售供应链欣欣向荣(见表1)。
特点与现状:湖洋人经营的超市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店铺方面,虽然湖洋人的超市达到万余家,而大部分店铺一般营业面积为50-200平方米之间,而选址更多的是渗入到工业区等大型连锁企业不愿参与的市场。初期投入的成本(约1500元/平方米)大约在6-25万之间,加之产业链的完整性,甚至许多店铺营业初期,批发商有赊账、欠账的潜规则,所以资金也不会成为大问题。而销售商品方面,其商品以日杂品、快速食品、烟酒等家居用品为主流,通速度快,成本回收快。
终端消费者方面,外来务工人员举家务工,常年的生活消费以及务工人员的消费观念相对豪爽,更刺激了湖洋超市的发展。
利润方面,快速消费品利润较低,以湖洋超市为例,常规状态下利润都控制在15-25%之间。
超市运作方面:以家庭个体经营为主,从进货-销售促销完全由个体经营者管理,成本耗费自然较少。
对手分析:晋江地区快速发展,以宁德为主的闽北人也投身于此销售行业,宁德的经营特点是规模大、连锁化管理,晋江本地企业也有自身的捷龙连锁超市、威兰超市、玛丽连锁超市等,湖洋人在缝隙中生存,敢于做小,拼搏进取。
现今,湖洋人所拥有的中小超市便利店已达一万多家,平均每户家庭拥有一家便利店超市。而原先以芦柑为中心的产业已经被零售便利店行业所取代。
(六)迎着经济危机的暴风雨前行
2007年底,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作为外向型的城市,晋江出口企业出现了严重困难,许许多多的小企业、低收益企业倒闭破产。许多工人被迫下岗、裁员。间接地威胁了湖洋人的企业。消费者数量变少,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导致了一些中小型超市、便利店倒闭。
敢打敢拼的湖洋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从产品定价策略、缩小规模、回笼资本、政府牵头创立行业协会等方面着手积极努力应对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湖洋人不断探索,迎着经济危机的暴风雨,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相信定能实现量的提高与质的飞跃。
三、经验总结
过去几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起的3年时间里,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据了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覆盖全国70%乡镇、50%自然村,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便利店的未来将以销售网站点、服务站点、物流店点和信息站点的网络组成一个现代社会快捷和便利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涛.便利店经营管理[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胡玉玲,肖秀莉,李桂双.超市营销[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晋江市统计局.晋江经济在困难和挑战中前行[Z].2008.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