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浅谈大学生德育中的感恩意识

发布时间:2022-04-04 15:20:04 浏览数: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未来的支柱,思想政治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面对现在纷杂的思想潮流,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准则,树立用知识和能力回馈社会的正确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感恩意识
 
    俗话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言语之间,无不体现出前人先贤对于感恩的重视。而今,感恩意识已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看到部分大学生因为不懂得感恩于父母之辛劳喂养,家庭贫困却攀比浪费;因为不懂得感恩母校之谆谆教诲,离校时却泄愤破坏;因为不懂得感恩于国家之无私资助,受益后却认为理所当然时,如何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已经成为一件既现实又迫切的工作。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外在表现
 
    第一,误解标新立异,以无知“愤青”为荣。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谈资中加入自己对国家形式的理解与见地,这不失为关心国家动态的积极举动,但是将标新立异建立在对国家、政府政策的误读,甚至是刻意曲解,或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或错谈时政、抨击社会时,就显得既可笑又无知。
 
    第二,享受国家补助,却认为理所当然,且攀比浪费。由于国家扩招的力度越来越大,读大学已经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国家和政府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下大力度拨专款,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补助,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但是部分受资助学生拿到补助后,不心存感激,却觉得理所当然,铺张浪费,毫不愧疚。用国家的助学金“投资”网游、请客喝酒、购买高档手机、化妆品、名牌服饰的现象时有出现。
 
    第三,不爱母校,不敬师长。每年新生入学,高年级学生都会主动帮助他们办理手续,搬运行李,往往会看到部分新生两手空空,行李物品都交由学长,到达宿舍时居然不知言谢;错误地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是简单的交换,纯粹的服务关系。毕业后,将自己的不满和多年积攒的怨气统统发泄到母校的公共设施上面,肆意破坏,形象极差。
 
    第四,同学关系淡漠,个人意识过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到临,学生们获得的咨询可谓是五花八门,良莠皆存。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抱着怀疑一切的极端想法,同学之间的信任就变得艰难起来,总会主观地以为善意背后必然隐藏着阴谋与企图,不轻易相信朋友的帮助,同样,也越来越吝啬于回馈了。
 
    第五,排斥家庭,疏远父母。高中正是青春期的阶段,很多学生考取外地大学或许会有一些逃避家庭的因素。进入大学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容易造成潜意识与家庭疏远,甚至误解父母的经济约束,与家长反目。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攀比心理增长,拿父母的血汗钱泡网吧,搞浪费,不以为耻,却心安理得。在众多媒体报道中,不乏因沉迷网络辍学、因奢侈浪费逼得家长落泪的例子发生。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薄弱。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年改善,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过分的宠爱使得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容易被满足,逐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理所应当的错误意识。越来越多的离家出走、与父母反目、因受挫轻生等现象的发生,很大的原因是孩子与家长的深度情感不够稳固,没有反哺的意识,心中没有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
 
    第二,中小学情商教育空白,升学依然领跑,感恩教育流于形式。我国虽然实现了义务教育与分区择校,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匮乏,实质上还是走着以分数论高低,以成绩上重点的老路子,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小学德育的失败。虽然大家一直在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投入甚少,见效甚微。虽然一些学校提倡给父母写“感谢信”、回家对父母说“我爱你”“您辛苦了”等,却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第三,品德教育阶段性后移,高校专职师资压力过大。近年来高校人数不断增加,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就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负责学生数量空前增加,日常事务占据了大部分精力,另一方面学生入学前的感恩教育相对滞后,重新启发需要较长时间,仅仅依靠辅导员显然过于单薄。现在部分课任教师存在着这样的错误认识:我是专业老师,上课就来,下课就走,学生思想教育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任务;却忽略了古人云:“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传道是排在第一位的。要实现全方位素质教育,须做到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只有环境影响,氛围熏陶,才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第四,高校学生管理存在误区,容易忽略人性的培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在,很多高校大呼稳定压倒一切,就业才是硬道理,殊不知,就是这样错误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南辕北辙,教育变成了管制,从根本上阉割了高校的教化功能。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第一,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发挥家庭教育先锋作用。充分发挥广大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醒广大家庭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满足孩子的精神与物质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或社会力量开展“家长学校”,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去。
 
    第二,感恩教育,需各级教师共同努力。从中小学到高校,除了在制度上对于感恩教育给予保障之外,应该要求每一名教师将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带上课堂,并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培育之恩,老师教育之恩,亲朋好友关心之恩,更要懂得享受优越的生活、学习环境,要感谢国家和社会创造的良好条件。
 
    第三,感恩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媒体让学生多了解类似于“丛飞”这样鲜活感人的事例;通过义务劳动,深入贫困山区支教,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体会回馈社会的愉悦心情等,总之,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使大家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社会的一员,自己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四,强调大学生入学教育,专职教师要身体力行。入学伊始,学生们的对抗意识相对薄弱,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标准。从心理上来讲,18岁左右正是塑造个人性格,形成优良品质的关键时刻,有力的约束、人性化的指导、贴近生活的体验都是有利于感恩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利用思想政治课、专题讲座、假期社会实践、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爱父母、爱朋友的良好美德。作为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树立有爱心、有道德、肯付出、不求回报的标杆形象。
 
    第五,积极构建感恩的校园文化。发挥高校内社团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营造“感恩就在我们身边”的浓厚氛围,指导学生主动发现、切身感受国家改革、社会发展、父母关爱、学校培养、朋友互助带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激发同学们的感恩之情,树立回馈社会的良好观念。
 
    总之,大学生道德品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和关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759.htm?fr=ala0_1_1.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德育 感恩 意识 大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