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浪式经济发展观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2-04-06 15:13:37
浏览数:次
摘要:邓小平的经济波浪式发展观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新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经济波浪式发展的内在实质及外在形态等内容。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波浪式
邓小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实践中引导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波浪式发展道路,并在理论上形成了系统的波浪式发展观思想。探讨邓小平的经济波浪式发展观对于我们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波浪式发展概念的涵义
波浪式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运动表现形式。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总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过程。由于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从而使事物在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波浪式就是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由无数个发展阶段所构成的一种运动曲线。这一运动曲线正如波浪一样,我们谓之波浪式。
波浪式发展是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发展态势。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出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事物在波浪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总是呈现出一种前进的、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旧事物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并竭力保留本身在历史上的地位。因此,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有时也会出现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但这只是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就整个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来看,其总趋势还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事物发展呈现出一种“前进……停滞(倒退)……前进”的波浪式发展态势,这一发展态势,我们谓之波浪式发展或波浪式前进。
所以,经济波浪式发展就是经济建设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生产力总是在进步,经济总是在发展,但由于人们对经济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是要有一个过程,并有时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波折,从而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停滞或倒退。经济波浪式发展即是这种“经济发展……经济停滞(倒退)……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的体现,是经济建设中我们始终遵循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称赞邓小平讲辩证法,他说:“总而言之,就是如同太行山的同志所说的,要按照辩证法办事。”邓小平深谙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和实质,对经济波浪式发展概念做出了全新的解读。
二、邓小平的经济波浪式发展思想的内在实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但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运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而且进一步对经济波浪式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从多个方面揭示了经济波浪式发展思想的内在实质。
(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实质,发展是永恒的,这已被世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践所证实。邓小平认为,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所犯的“左”的错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没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超越了当时的客观经济条件,而这一规律就是经济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波浪式发展规律。
(二)平衡与不平衡相统一的辩证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过了一年就整个说来,这种平衡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又需要作第二年的平衡和统一。这就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的公式。
三、邓小平的经济波浪式发展思想的外在形态
邓小平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能走波浪式发展的道路,并且指出这一发展的实质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发展和平衡与不平衡相统一的辩证平衡。从物质的存在形式看,经济波浪式发展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两种形式;从物质发展的内在动力看,经济波浪式发展表现为系统结构形式上的波浪式发展;从物质发展的度的角度分析,经济波浪式发展表现为量变质、变状态形式上的波浪式发展。
(一)时间形式上的经济波浪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事物的运动,运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在运动的统一整体中,时间和空间是它的两个内在环节。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因此,时间和空间同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经济波浪式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运动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和空间也是经济波浪式发展的普遍表现形式或外在表现形态。
邓小平从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能一蹴而就,总结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求太急,政策太“左”,指出一定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我国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要实事求是。
(二)空间形式的经济波浪式发展
从经济波浪式发展的时间形式上,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分步走、抓住时机上台阶的思想。从经济波浪式发展的空间形式上,邓小平提出了从沿海到内地的梯度推进战略和两个大局的思想。
(三)系统结构形式的经济波浪式发展
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过程都不是个体、现象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存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也认为,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质形态,区别于自然界,但又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机体。”列宁也指出:“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因此,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经济的波浪式发展也有赖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者叫各个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经济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于各个系统要素的作用的大小,地位的不同、性质的差异,从而使各个系统要素波浪式的发展,共同推进系统整体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农业是重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社会发展靠经济,经济发展开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四)量变、质变形式的经济波浪式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量变,就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所谓质变,就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的积累是质的变化的基础,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开拓着新的量变;在量变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量变……部分质变……质变”的永恒发展过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上升,波浪式的发展过程。邓小平主张分三步走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是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时刻存在着量的积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阶段性部分质变,每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阶段性质变的过程,通过阶段性部分质变,从而最终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质变的目的。邓小平认为,吸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经济也应该是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来一个阶段性部分质变,然后解决问题,再前进,直至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
从空间地域上来看,每一个人财富的增加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总的质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使一部分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在局部人群、局部行业、局部地区实现局部性部分质变,通过局部性部分质变,最终实现全国各个地区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质变。我们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来一个局部性部分质变,再带动更多的人、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地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金田.邓小平的历程(下卷)[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5、倪大奇.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列宁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观
经济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