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

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23 12:50:33 浏览数: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总结,分析指出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重点阐述福建省该学科人才队伍、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功能等方面的进展,并针对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福建省 信息经济学 学科发展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体系中的新兴领域,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不仅要引入信息因素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也要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原理和方法考察社会信息及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从情报学角度分析,信息经济学是情报学沿着内生路径与经济学交叉形成的,是情报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是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将信息经济学置于情报学体系框架下进行研究,必将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既与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后不确定性增加或风险加大而使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有关,又与信息科技革命导致信息产业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福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加快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带动了福建省信息技术、信息服务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效用,给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提高信息经济学学科在服务我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开展“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的专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服务现实的意义。

1 我国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

1.1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探索阶段(1978年-1989年)

此阶段是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奠基阶段。1978年《经济资料译丛》第1期登载的1976年美国经济协会《经济文献分类法》译文中,第026类列出了“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原泽为“测不准和情报经济学”),是最早明确涉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多数专家学者都把1978年视作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开端。进入8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改变了我国的信息需求,使得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都变得突出起来,为了解决一些急迫的实际问题,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我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85年,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首先开设了情报经济学课程并编写出较系统的教材,丰富了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1986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仿造波拉特的方法,对我国1982年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提供了我国80年代初信息经济的结构和规模的定量捕述。其后,许多省市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分析本地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比重,这些研究为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信息政策,保证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对策。198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信息经济学的有关课题成为会议的主要波题之一。1988年,在山东烟台召开了首次以“信息经济学”为题的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提交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就信息经济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正式提出了筹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设想计划。另外,有关学者就信息经济学问题,开展了各种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大量翻译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如霍肯的《下一代经济》(1983),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论》(1987),阿罗的《信息经济学》(1989)等。这些国外成果的引进,给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此期间,国内有一些优秀的成果问世,如:林德金的《信息经济学导论》(1988),谭卫东的《信息经济学导论》(1988),葛伟民的《信息经济学》(1989)。

1.2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阶段(1989年~1999年)

1989年8月8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时举行了全国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就信息经济学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议,首任学会理事长、数量经济学家乌家培在会上提出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框架。此次会议为中国的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缺口,对于中国信息经济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领导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活动,对信息经济学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主要有: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问题、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市场培育与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信息革命对经济与管理的影响问题、信息经济及其管理问题,以及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管理和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等等。1990年,将原属于辽宁省信息中心内部刊物《信息系统建设》易名为《信息经济与技术》,作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会刊,从此,信息经济学界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1992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同美国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取得联系,为后续的合作创造了条件。1996年,在中国的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中单独列出和介绍了“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在此时期,中国学者不再是第一阶段的学习、认识信息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主要是根据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不断引进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大量地编写相关专著与学术论文。主要有:乌家培主编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张守一主编的《信息经济学》(1992),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1996),马费成的《信息经济学》(1997),陈禹的《信息经济学教程》(1998),谢康的《信息经济学原理》(1998),乌家培的《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1999)。其中,乌家培主编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是我国信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1996)第一次专门论述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

1.3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理论积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0年以来,信息经济学学科进入更高的深化阶段,研究主题得以较为自由地向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前期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信息经济学研究开始转向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开展应用研究。有关信息经济学文献所研究的领域在微观方面大为增加,应用型研究成果也较多。如:卡欣的《传媒经济学:数字信息经济学与知识产权》(2003),马可·斯达德勒的《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2004)等。正是由于这些成果的引入,中国的信息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才得以更快地发展。国内学者也纷纷编写专著及撰写学术论文,如:乌家培的《信息经济学》

相关热词搜索: 福建省 经济学 学科 报告 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