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杜聪

发布时间:2021-09-06 00:31:03 浏览数:

  亚洲第一 排箫王子

 素有“亚洲第一排箫王子”之称的杜聪,是国内吹管乐坛上的佼佼者。他精通排箫、古筝、弯萧、巴乌、葫芦丝、骨笛、弓笛、弯笛竖笛、尺八、口笛等近二十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因此,上海乐坛人士奉送他一个绰号:无孔不入。换言之,只要是有孔的乐器,他都能操作自如。迄今为止,但从以他精湛的技艺,连连受邀,出访欧美等十多个国家。曾先后三次在台湾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国内外唱片公司为他出过 30 余种 CD,他因而获得“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阿姐鼓”、“央金玛”、“苏武牧羊”、以及多部电影中,都能享受的杜聪排箫的那种令人销魂的荡气回肠,还有难以诠释的缠绵悱恻。

 杜聪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 10岁就开始学习吹笛 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师从“笛王”陆春龄。大学毕业后 杜聪进入上海民族乐团 当年就获得上海市文艺汇演管乐一等奖 并录制了两张笛子CD专辑 在上海声名雀起 被誉为“上海青年第一笛”。

 杜聪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 精通 10 多种吹奏乐器。他立志以中国式的排箫在民间立足 为排箫树立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形象。没有老师 他就跟着录音机和收音机学习没有乐器 他和乐器师傅一起研制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排箫。凭着良好的悟性和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仅仅几年时间 杜聪便以其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为人们瞩目。1991年 已是上海歌舞团独奏演员的杜聪出版了中国第一张排箫 CD《沉思》。

 杜聪的演奏犹如歌唱般流畅 箫声纯净 韵味浓郁 幽婉缠绵中令

 人荡气回肠 从此 杜聪的名字就和排箫联系在一起。继《沉思》之后 杜聪又接连推出《红尘天使》、《高山流水》、《秋梦》等 10 多张排箫专辑 为《家春秋》、《封神榜》、《海上寻梦》等数十部影视剧担任独奏、领奏。除了在国内京、港、沪等地成功举办排箫独奏音乐会外 杜聪还出访美、法、荷、比、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他 3 次赴台湾举办独奏音乐会 在台湾岛引起轰动 有乐评这样评价杜聪的排箫艺术“集抒情叙事于一体 存高雅 去媚俗。”到杜聪获得“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时 他已成为公认的亚洲排箫第一人。

 杜聪毕业后去了上海民族乐团,坐乐团 8 把笛子的最后一把交椅,碰上舞台的幕布拉不全时,杜聪就被遮在幕布后面。家人来看演出,他要把头伸出幕布,家里人才能看见。乐团的工资每月仅 47 元,于是杜聪去饭店“走穴”。杜聪说,这是段物质上比较惬意的时光。在饭店吹笛子,一个晚上就可以挣到一个月的收入。上世纪 80 年代,在他们住的那个上海最普通的石库门里,杜聪家第一个装上电话、空调,开上摩托车。

  当时的上海,所有五星级饭店的大堂演奏厅和洗手间的音响网络是相连的,为此杜聪得了个绰号 “洗手间演奏家”。杜聪穿着长袍吹笛子,似乎在为五斗米折腰。有一次和一位熟识的指挥家在酒店相遇,杜聪热情地伸手打招呼,指挥家却拂袖而去——杜聪心里明白,自己大概被看成了一个背叛艺术的人。

 一天中午,杜聪听到收音机里传出一个他从来没听过的乐器声。

 有竹子的悠扬清远,但又不是常见的笛声和箫声。一位吹笙的同学告诉杜聪,这是排箫。排箫是一种身世不明的乐器,至今对排箫的起源,依然有中国、欧洲、南美安第斯山脉等不同的说法。它可能的西洋血统,以及与中国传统乐器笛、箫的相似,使杜聪立刻有种感应,“这可能是我的一个出路。”

  杜聪决定在他“走穴”的希尔顿饭店小试牛刀。饭店的瑞士籍副总裁给了他五盒排箫磁带。当时排箫在国内很少见,更没有什么练习资料。如获至宝的杜聪开始反复练习,三五个月的时间,将磁带中的排箫部分练个滚瓜烂熟。他将自己录制的磁带送到中唱公司,制作出了第一张排箫大碟——《沉思》。第一版就卖了 10 万张。随后的《橄榄树》《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等排箫专辑,也在短短的半年中销售了近 80 万套,杜聪的出路渐渐开始明朗。

  随着名气渐涨,很多影视都以杜聪的排箫作为配乐。这和杜聪的“善解人意”有关。他说,音乐是有规律的,根据曲谱,我很快就可以判断导演需要的是什么。

  十年前杜聪为电视剧《画魂》配乐,十年后,关锦鹏拍电影《画魂》又找到了他。刘欢第一次来录音的时候,一听杜聪录好的主题曲《故园风雪后》的前奏和间奏部分,就转身走了。“吹得太好了,我准备不够,等我回去练练再来”。

  讲这个故事时,杜聪的语调很平淡。但这话让人觉出些他藏在心底的光荣。这种光荣不是在心里呼号着一个崇高的艺术理想,或者一种旷绝古今的演奏境界。而是一个不喜欢和命运死磕的人,在命运的水流中顺势而动,用自己的头脑和“小花招”,找到出路的骄傲。

 1993 年,杜聪参加了《阿姐鼓》的录制。那是最愉快也最无局限的一次创作。如果玩不出新鲜感,3500 元/天的录制棚就歇着等。在 90 年代初,这对走非流行路线的音乐人来说已经是种奢侈。“那一次我知道了,好音乐是玩出来的。”杜聪说。

  杜聪说,他经历过很多难以应付的场合,但总可以玩出些“小花招”渡过难关。

  曾经因为频繁走穴,杜聪被上海民族乐团发配到一个县城的小乐团去演出,杜聪在那里发明了单手吹口笛的方法。“因为团里缺节目,我就想了这么个小花招。一只手弹电子琴,一只手吹口笛。”回到上海民族乐团后,杜聪凭这个“小花招”,从第八位笛手,升到了第二位。

  1996 年,杜聪第一次在北京开演奏会,演奏会一个星期前,发现邀人写的三首曲子都不能用。他靠着一开场就秀自己独创的玻璃瓶吹奏,举座皆惊。

  去台湾演出,杜聪的新花招是比较少见的乐器——弓笛,并在弓箭一样弯曲的笛身,第一次用一把笛,一个人,吹出了双声部。“其实,双声部是由嗓子辅助的。”虽然喉咙一边发声一边吹奏,而且两边要相得益彰,是个不容易的事情,但杜聪宁可把这说成自己耍的“雕虫小技”。

  现在的杜聪,似乎再不用像当初在希尔顿饭店走穴时那样为出路发愁了。他是很多电影导演录制片中音乐的首选,还有着不间断的录音邀请。

 杜聪排箫专辑图册 杜聪还有个绰号叫“无孔不入”——所有有孔的吹奏乐器,他拿在手中摆弄一会就可以演奏。采访时,他排出他的乐器,铺在沙发,茶几,凌乱的十几平米空间的所有间隙处,再一个个吹奏出来。秘鲁的排箫,印度的笛子,泰国的竹器,墨西哥的陶制人埙,欧洲的竖笛,古老的弓笛,信手拈来。

  对所有学艺的苦练,他几乎都谈得都非常淡。传说中,练习吹奏乐器,嘴唇会被竹子磨破几层皮。他说他有办法:在竹管的下方,塞进一团沾满油的棉花,吹的时候蘸一点油抹在排箫的吹口处,“这样磨损就小多了。”他得意地笑了。杜聪就是这样得意于自己的每次“小聪明”,每个小创造。

  但是对杜聪来说,排萧并不能管他一辈子。轻音乐界每天都在上演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的戏剧。排箫灭了情调钢琴,萨克斯替代了排箫,陈美的疯狂小提琴又颠覆了萨克斯,现在火的是“十二乐坊”,那种人多势众的民乐大合奏。

  “理查德·克莱德曼已经到温州的乡下做表演了,排箫也已经卖得不好。”说起别人的走向边缘和排箫的“失势”,他都一样嘻嘻笑着,“不过,我都有办法。”

  现在杜聪又开始吹埙,“因为现在古怪的民间乐器受欢迎了。”家里客厅的长沙发顶上排了一溜各种尺寸的埙。从一种大众潮流转向另一种,就好像转个身那么简单。如台湾导演张艾嘉说,做导演不是在拍戏,而是在解决问题。而高明的导演,对所有的问题,“一定有办法解决的。”

  杜聪对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也是:“适应能力很强。”这是他对自己不多的正面评价之一。

 杜聪走进军营,内因外因兼而有之。内因是妻子苏雪也是武警部队的一名文艺兵。在他眼里,妻子着警服时是最美的,而日子久了他也不满足于做个着便装的女警官身边的"男家属",憧憬着有一天也能戎装在身与妻同行。而外因则来自济南军区空军某连一群热爱排箫艺

 术的官兵。那是杜聪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台个人排箫独奏音乐会后,一位济空的青年军官找到杜聪,告知其所在连队官兵都非常喜欢他的排箫吹奏,不但买来杜聪的排箫音带、CD 欣赏,许多战士还买来排箫学习吹奏。所以,全连官兵非常希望杜聪亲赴连队予以指导。当深受感动的杜聪如约来到连队时,空前热情的官兵们更让杜聪增添了对军营的向往!

  1999 年春,杜聪如愿以偿加入总政歌剧团。

相关热词搜索: 杜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