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校长管理论文:校长如何作为

发布时间:2022-01-22 15:03:15 浏览数:

 内容摘要:
      教育是爱的信念,教育是细节的艺术,教育是做的哲学。“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之风即是学校之风。因此,要求校长要热爱教育,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办学思想,坚定的教育信念;要求校长要懂得教育,要把握教育规律,以管理求质量,以文化立校,强调服务意识;要求校长要办教育,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在民主管理中让校长真正有所作为。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省教育厅长程艺也曾说“一位好教师可以改变一群孩子,一位好校长可以改变一所学校”。今年我有幸被选为安庆市首批“领雁工程”的践行者,并被安排在安庆一中这样的百年名校挂职学习锻炼三个月,有幸结识并零距离的接触周诗长这样的知名校长。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学习和总结、反思,我深刻领会到了“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教育真谛。在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大力发展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氛围的大好时机,作为承载教育主体的学校校长,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更感党和国家所赋予的神圣责任,要有所作为。
      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信念
      (一)校长要有教育理想。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活着的”,教育同样也要靠思想活着。
      1、校长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学生终生发展而奠基”、“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生幸福而负责”、“让所有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这些教育理念是教育时代的召唤,更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应使人格得以健全、潜能得以激发、心灵得到舒展、个性得以张扬。实现这样的教育,不仅靠热情,更要靠理性、靠思想、靠理念。没有教育理念,没有办学思想,就失去方向,失去目标,失去灵魂。校长可以不会做很多具体的事情,但至少校长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见解;否则校长会平庸、昏庸甚至会堕落,成为维持性领导、官僚式校长。学校工作只能在一定的甚至是低发展水平上重复,办学没有品味,工作没有创造性,校园没有生机,甚至会很容易形成混沌无序、低效散乱的局面,从而使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无端地造成管理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可怕的是,很容易造成没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局面,会贻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大计。
      2、校长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
      校长要“思”教育的本真,“想”学校的发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正确看待学校的现实情况,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追求鲜明个性,合理规划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方向,形成符合校情的办学情境和人文精神,引领和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把创新作为教育的主旋律,使教育具有时代精神。校长要敢于当教育的改革家,要以创新的精神,迎接时代的挑战,勇于探索,在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现代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一校一品”。另一方面,要有战略眼光,国际的视野,面向未来办教育,把学校的发展放到社会的、时代的、世界的大背景之中去审视,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中去定位,不仅思考着从今天走向明天,更要思考着从明天走向后天,以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学校,使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校长的眼界有多宽,办学境界就会有多高;校长的办学境界有多高,学校就能走多远”。
      (二)校长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信念在前,生命才能向前”。
      校长要对教育的执着和向往,要向古今中外的教育伟人学习,从孔夫子到蔡元培,从苏霍姆林斯基到张伯岑,名家风范,历久弥新,痴心教育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的办学兴教。特别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更值效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校长人生的写照。“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就是校长执着的信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是校长的毕生追求。
      1、思想上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加强自己“真理性”的人格素养,死守善道,献身真理。树立正确的校长政绩观,始终以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自己最大的责任,献身教育,情系师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师生的幸福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学校的兴旺发达紧紧关联,永不言弃。
      2、品德上惟美
      “己欲立而欲人,己欲达而达人”,
      公正无私,正直,踏实,肯干,不以个人好恶来评价教师。廉洁自律,志趣高雅,不断丰厚自己的品德修养,既讲公德又讲私德,推行“仁政”,追求以德服人,让师生在和谐的环境、公平的条件下竞争、合作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3、情感上向善
      “得人心者得天下”,
      校长在善待自己,关爱学生的同时更要善待老师,酷爱自己的学校。要以宽阔的胸怀,谦恭的态度和真挚之心,与教师交往,富有朝气和活力,怀有童心和稚趣。能真正弯下腰来感受学生,能低下头来听取教师心声,能以平等的身份、经常怀着欣喜之情来感受师生和参与师生活动,忧其忧,乐其乐,把校园营造成师生心向神往的精神家园,健康快乐的幸福港湾。
      二、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教育是细节的艺术。
      (一)教育是科学,把握内在规律。
      学校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以科学“求是”的态度钻研。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里,校长要做继续学习的先行者,树立终生学习观,不断地给自己补氧充电。深入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各种教育法规,认真学习十七大、“两会”精神,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知识,不断充实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在学科专业上求精求深,在教育理论上求高求新,在政策法规上求准求远,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水平,增强按教育规律、心理特点施教的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在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发展。
      (二)教育是管理,在管理中求质量。
      教育是管理,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是为了支援教与学,是引导教与学,是推进教与学。一个国家再怎么富有,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合理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在优化常规管理的同时,凸现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克服职业倦怠,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参与学校管理设计,参与管理过程,建立学校发展愿景,让教师对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充满期待,激发工作热情,产生追求自我发展的动力,共享管理成果。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致力于将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从指导思想、宏观策略和具体工作等方面加以落实,使教师在充满平等、融洽、互助、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坚持职业理想,坚定教育信念,追求教育幸福,使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使教师爱业、敬业、精业、乐业,让教师幸福成长,
      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调整不当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通过合作研讨交流让教师自觉更新观念,改变通过“苦干”、“死干”要成绩错误想法;不把教师看作“神”,也不把教师当着“圣人”,摒弃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的错误要求,而要把教师当作有正当需求、有七情六欲、富有人情味的人。不要求教师做“工作狂”,而提倡教师在八小时工作范围内高效率完成任务,八小时之外让自己生活得像个常人。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与人交流、加强团队协作,增强效率观念,使教师身心愉悦。
      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关注课堂达成,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注重以“唤醒”、“体验”、“对话”等方式激发教师研究的欲望,让教师体验到教育科研也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高深东西,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教学过程之中,努力打破教师对科研的神秘感,积极营造全员参与课题研究的和谐氛围,促成研究型团队的建设。科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帮助教师学会高效率、轻松工作,从课堂教学要效率,从工作时间要成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使教师逐步做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能同时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通过实际措施引导教师逐步学会体验做教师的幸福感,学会爱与被爱。
      (三)教育是文化,在文化中传承。
      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因此我们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推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必须把构建和强化“文化软实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未来“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强化无疑需要靠现在青少年这一年轻的一代。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学校是文化的集散地,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摇篮,人性自觉的土壤。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营造绿色、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观念、心理、制度、行为、物质等显形文化及隐形文化等方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校训、校徽、校歌;设计校旗、校服”体认、解读校园文化。倡导人人学习,交流读书体会,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让校园成为人人学习之场所,个个成功之舞台。“以经典奠定人生,以书香滋润心灵”,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书香班级、建书香家庭,育书香学生;打造书香校园,建设精神家园,构筑心灵乐园;使“学生文雅,教师儒雅,学校高雅,”
      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塑传统文化的民族之魂,增强贵公*私、报效祖国的自我牺牲精神,以人为本、人格道德为尊的人文传统,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存大同,求小异的中庸主义思想,推崇、强化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考察家乡人文、春游活动、革命传统报告会、法制讲座、兴趣社队等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一致的活动形成展示文化的魅力,丰富活跃文化内涵;将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要借助童谣、民谚、民间故事、民谣、卡通、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使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设学校网站,链接教育博客;利用互连网加强优秀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四)教育是服务,在服务中延伸。
      “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要为人民服务”。校长要树立教育服务观,教师要为学校服务,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领导要为教师服务,为教师的脱颖而出服务。改变从管理教师、教育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将教师、学生作为自己被动的管理对象来对待,而应当是将教师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主动发展者来高看。做到“引领人们自觉追随,引领人们进行长途的精神旅行”,使校长的决策不失偏颇,使校长的教育思想不因
      “曲高和寡”而被“束之高阁”。
      校长要进行“换位思考”,思维方式通常要变“我觉得应该怎么样”为“如果我是教师或学生,会期待我校长怎么做”,多站在教师、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创设人际沟通的氛围,建立有助于人——人互动的机制,使学生、教师能够在平等、信任、开放的“共同体”中相遇、对话、沟通、分享、协商、互动和共同提高。让师生、教师与校长、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无任何阻碍。除了开设“校长信箱”、丰富校园网、公开校长教师博客、进行师生座谈、开好教代会、征集提案等形式,更要随时随地听取教师、学生的呼声,重视民意,以满足教师、学生需求为己任,以促进教师、学生为己任。
      三、校风即校长之风,教育是做的哲学
      校长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先导,是学校教育精神的体现,是学校教育的示范。“与其坐而论,不如起而行。”一校之长,切忌夸夸而谈,务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影响人,在实践中提升人。
      (一)让课堂说话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其生命自然在课堂之中。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既是优秀校长,更是优秀教师。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更是一面旗帜,他当校长、教育局长仍然守望着课堂。
      校长的主观要见之于客观,理念的先进与否、正确与否要在教学的实践中体验、检验并发展。课堂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校长治学理念物化、内化和升华的殿堂。要求教师不当“教书匠”,校长也不能甘作“办学匠”,要成为专家、大家,根本的途径是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战胜自己。校长上课、听课、评课、教科研等方面都要身先士卒,自立旗帜,高高地、远远地走在队伍的前面。
      (二)让民主唱响
      有一个时尚的说法,就是“蹲下来看人,坐下来沟通,静下来倾听”,其精神内涵无外乎是要在平等、尊重、理解中与师生交往。推而广之,校长作为教育民主思想的践行者,时时事事处处都应目中有人,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经常站到师生中间去,与师生苦乐同享。
      (三)让身体示范
      “让校园的阳光每一天都灿烂,让师生的心情每一天都明亮”,是校长最大的追求和快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师生的校长大多是到校最早的人。我所挂职的安庆一中周诗长校长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中午总是坚持站在校门口,笑容满面地迎接师生到校,向老师招呼致敬,向学生点头示意,让他们有一种走进家园般的亲近,同时也聆听一声声清脆香甜的“校长,您早”,“校长,您好”的问好,无异于白云怡意,清泉洗心。
      总之,在现实条件下,校长到底该如何作为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校长也只有在反复实践、反复思考中,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相关热词搜索: 校长 论文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