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竹溪县“五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2-02-14 15:05:02 浏览数: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湖北省竹溪县,他们以实施“五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施“民居工程”。为逐步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竹溪县抢抓市政府实施“消茅”“危房改造”两项工程,不断加大投入,2005年度投入资金120万元为237户住茅屋户建起了新房,2006年又通过开展危房改造工程第一批投资155万元补助资金,解决310户特困危房户的住房问题,计划通过5年时间,对全县2828户住危房户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部门资源,采限个人自筹,集体补助,部门援助,民政救助等措施,分期分批对住危房户进行新建和改造,以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
    实施“民智工程”。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为培育富有竹溪特色的新型农民,他们开展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式。一是培养适用对路的农民。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以魔芋、茶叶等支柱产业生产、加工急需的新型农民;适应山区特点,培养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种植、养殖、产品销售的新型农民;二是培养适用急需的新型农民。竹溪县充分挖掘县内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县就业培训中心和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县委党校,龙王垭茶场及小马奔腾等技术学校为依托的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网络,累计办各类专业知识培训班40余期,培训人才近万人次。聘请有省市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及各乡镇拨尖“土专家”“田秀才”教师指导培训,各乡镇以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为平台,对农村青年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各村利用村组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开展培训,全县三级培训基地每年至少培训农民2万余人。三是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复合型农民。今年8月,县政府又组织11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深圳市技工培训中心培训学习两年,由政府出资,学满2年后,由该中心颁发国家认可的中专毕业证和中级技工证。此举将又为竹溪培训一批复合型技术人才。
    实施“民富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村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非农经济是竹溪县实施民富的一大工程。魔芋、茶叶是竹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他们根据境内群山环抱,特产资源丰富,茶叶、魔芋、绞股蓝、生漆、药材等骨干生态产品走俏国际国内市场的喜人形势以及“靠山吃山”的农业县经济特点,紧贴生态农业谋发展。以加大投入,给优惠政策,推动了“山上漆杉杂,山腰果药茶,山下竹林扒”及“两主(茶叶、烟叶)一辅(瓜果为辅)三化(多样化、规模化、产业化)”等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使人民群众逐步步入农业产业化规道,农民经济收入逐步增大。竹溪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贫困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劳动力13.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8.7%,发展非农经济势在必行,因此,该县县委、县政府以完善政策,明确职能,加强组织领导,鼓励剩余劳力进城经商,鼓励参与劳务输出。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竹溪县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方案》,成立了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施“阳光工程”、“回归工程 ”和“青春富康行动”。2005年,全县完成“阳光工程”培训5000人,示范性培训3537人,转移就业3325人,今年上半年共培训转移安置2700人;“青春富康行动”先后培训了600余名农村青年被输送到沿海城市就业。全县各类培训中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各类培训40期,完成劳力转移培训并输出8000余人,除此还鼓励自发外出2.5万人在外务工。人们说“转移一个农民工,等于再造10亩良田,有一个在外打工,等于该户人均增收2000元”,这一说法很有道理,2005年全县有3.5万人在外务工,全年劳务经济总收入3.6亿元,是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4.2倍,农民人均务工收入达6300余元,使农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回归工程”也有可喜的一面。近几年来,在外务工人员中,已有50多人个人资产超过500万元,已有20多人回乡创业,“引回”资金近亿元。催生了一批以水电开发,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民营企业,挪动了农业产业经济,形成了劳力资源转移和资金技术回流的良性循环。
    实施“民乐工程”。过去,贫困地区的主要贫因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完全是“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更说不上文化娱乐生活。为改变这一环境,竹溪县下重手解决“四个村村通”,即:民用电网村村通,通讯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公路硬化村村通。在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中,县、乡、村三级积极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资助,帮助农村解决“四通”,使“四个村村通”成为百姓致富的助推器。很多老百姓深有体会地说“不是我们没能力,是居住条件太差,不是不想富,我们产出很多东西,一是别人不知道,二是运不出去,致使产品吃光、烂光就是变不了钱。现在好了,就怕没东西卖”。如今的农村,百姓们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在家看电视,时不时还能学到很多科技知识,有什么疑难在杂征,打个电话就能问清楚,真是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实施“民保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弱势群体的吃、穿、住、医的保障工作,是竹溪县全力投身入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举措。自2005年底,竹溪县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以来,全县98%的农民参与,民政部门还为0.5万户1.15万农村特困户和3198名农村五保对象缴纳了个人参合缴费的全部,年缴费14.2万元,同时对所有五保对象给予人年平50元的定量门诊救助,年救助资金16万元,每年解决150名大病患者以2000—5000元不等的大病救助,年落实救助金55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弱势群体医疗难问题。
    从2003年以来,全县无偿划拨1300万元的国有闲置资产,调节500万元资金建设54所农村福利院,使2910名五保对象得到集中供养;城镇低保对象人数由2001年的1100人增加到8054人,年发放低保金700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人数达到11510人,年发放救助金172.56万元;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年均5010人次,年发放医疗救助金100万元;203名大、中专困难学生得到了入学救助,对120名困难中小学生实行了一次性救助,每年对0.56万户2.2万余人缺衣少被困难群众发放棉被4000床,棉衣5000件;去年,筹资500万元解决1000余户困灾倒房户的恢复重建,建房3300间,每年要为全县2.3万户7万余人解决生活困难救助,发放生活救助款300余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 竹溪县 新农村 民工 推进 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