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中国环境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22-02-23 16:24:29 浏览数:
 

——2009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

以“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为主题的2009第二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日前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来自环保、气象、林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为中国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出谋划策。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增长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报今日特刊登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推进林业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

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李育材

绿色经济符合人类的发展潮流,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将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和管理创新。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深化蔓延之际,绿色经济必将成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新引擎。

林业在生态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化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

发展林业是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措施,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森林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森林可以控制风向和降低风速,有效制止风起沙扬,使风沙在流动当中的颗粒沉淀堆积,阻挡流沙的移动,减少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发展林业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森林植被改变了降水性质,有效拦截相当数量的降水量,减弱暴雨强度和延长降雨时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保护土壤面免受雨水的机械破坏,使土壤具有很强的吃水能力。森林的存在可以促进土壤团的形成,森林的庞大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发展林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森林是自然生物的庇护所,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完整的环境之一。地球上有一半的物种在森林中栖息和繁衍,随着许多物种的濒危和消失,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意义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藏库和吸尘器。森林通过光合作用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到土壤中去。资料显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吨~40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有一半储藏在森林中。

林业是自然资源的安全保障,林业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木材是世界公认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原材料中唯一对人类友好、可再生的绿色原材料。据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物质能源代替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我国现有的木材生物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能源的生物量大概是3亿吨左右。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能源,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林业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这三大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保证作用。林业是粮食安全的保证,通过发展林业大力营造农产防护林等措施,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现有18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通过充分挖掘我国现有43亿亩林地和8亿亩可利用沙地的产量,大力发展经济林和多种经营措施,可以提高我国木本粮食和代粮木本等非耕地生态粮食的产量,这不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还将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加强生态建设 控制全球变暖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王守荣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威胁生态安全。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一致的。要把生态建设摆在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格局中的突出地位,把防范气候变化威胁,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摆在生态建设的优先地位。

全球变暖正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是和我们的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和自然的各方面因素紧密相关,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工业革命这100多年来,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活动影响造成的,人类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使得气候变暖,再一个是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土地的状况,改变了地表的植被,这样对整个气候系统有重大的影响。

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威胁生态安全。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0.17米,预计到2100年还将上升20厘米~60厘米,海平面上升之后岛国充满了忧患。气候变暖还使得冰川消融加速,冻土的不稳定性增加,山区塌方事件增多。气候变化还改变了降水的分布,水资源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旱区更旱。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将会造成表层海水酸化度增加数倍,对海洋生物特别是贝类构成更大威胁。

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一致的。

我国在过去100年中,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1℃,这种增温在北方更为明显。近50年来北方有些地区的增温达到了4℃,未来中国的增温还会持续下去。降水的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年河南、中原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春天的大旱就是一个显著标志。

受气候变暖以及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草原和荒漠分布的范围向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拓展,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地减少,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万公顷锐减到2001年95万公顷。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江河湖泊的水温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反馈作用。

因此,要把生态建设摆在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格局中的突出地位,把防范气候变化威胁,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摆在生态建设的优先地位。

一是高度关注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的气象条件是造成农田、草地、荒漠等生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持续保护森林,加强森林灾害预测与防治。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工程建设,森林保护的成效明显。

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绿洲生态安全,以绿洲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来限制绿洲的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并寻求自然恢复。对因气候变化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要进一步限制人口的数量、工农业的规模,特别是对个别生态退化比较突出的地区,要采取进一步的生态移民措施,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和影响。

开展生态示范 统筹城乡发展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邱启文

环境保护部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通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经典引入、全面推进,在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建设试点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统一监督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通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在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建设试点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积极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示范建设体系。全国已有海南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有近500个县(市)开展了生态县(市)的创建工作。其中11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市、区),629个乡镇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当代国际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自然生态保护的立足点。

三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虽然我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和环境都处在艰难的转型期。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热点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将其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推进,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去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副总理提出要实行以奖促制、以奖代补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5亿元对一批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农村人民群众安全的村庄进行了重点整治。今年,计划再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环境保护部正在组织编制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大力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土壤污染防治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促使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推动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城市

科学技术部调研室主任 胥和平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内核,放在突出位置来考虑。改善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等都成为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的发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其中出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发展的内容越来越充实,可是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内核,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来考虑。我们看到很多城市的发展,无一例外把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要确立起来,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要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两型”社会,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技术经济素质提高的问题。比如说,要实现节能减排就需要相应节能减排的技术,要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建立起相应的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经济形态后面都有技术基础存在。所以,我们特别倡导的就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相应的技术基础,这就包括了环境保护技术、城市规划技术、建设技术等。改善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等都成为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非常重要的内容。

科技部门最近几年把节能减排问题,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2006年公布的规划纲要上,就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在“十一五”期间,国家部署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国大力发展太阳能,在能源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大力发展各种水污染治理、水循环利用技术,各方面的创新也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所以,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下一步,国家将在这些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要进一步加强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国家仍然在新能源、环境保护方面安排有技术创新的项目;二要加快对已经取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

完善法律法规 应对气候变化

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长 陶冶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研究合作、市场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全方位的系统保障,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律的基本保障作用。要逐步制订完善的法律制度,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在已有的法律规范中加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制订,保证气候法规和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也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解决。尽管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大家的共识。当前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各种节能降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逐步完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等。

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的公众对应对气候危机的热情减弱,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也随之降低,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活动减弱,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将减轻,减排行动将放缓。这些都造成实现预定谈判目标的困难增大。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法律调整社会形态中的各种关系,法律也因此被放到了最高的地位。在中国最能体现立法精神的机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研究合作、市场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全方位的系统保障,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律的基本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修订相关法律法规29部。

中国对相关领域进行了引导和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出台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大气法等法律法规。今后在制订专门的气候变化法律来应对气候变化,应在法律中确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00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确定了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的方法,确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的施行措施。2007年,中国政府依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10月,我国又修改了节约能源法,与修改前相比扩大了调整范围,增加了建筑节能、交通及公共机构节能等,健全了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根据标准我们更加严格监管,加大了政策激励力度,明确实施国家促进节能的政策、税收、信贷和采购政策,通过完善法律力求在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遏制重大浪费能源的行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环保型发展,为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和今后较长时间的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法律支撑。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活动,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理念还是全球合作战略,中国未来20年的低碳转型对于迈入发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需要逐步掌握构建世界经济秩序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构建,保障中国发展的长期利益。从国内来看,我们要逐步制订完善的法律制度,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在已有的法律规范中加强作用,加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制订,保证气候法规和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推动 生态 环境 科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