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学习时报》:探索生态与农业的和谐发展之路(孔凯璇)

发布时间:2022-02-26 15:22:16 浏览数:
 

整合生态建设与农、林、牧产业,形成统筹一体化格局,花大力气发展生态农业与可持续之循环经济,以整体思维探求理想出路。

将占60%的(低产)农田改造为“农牧用林”,既完善生态康复,还可更好地保障食物供应。

以树叶为饲料发展林下畜牧业,不仅可减少40%的粮食需求,还可大大提高畜产品的有机质量。

推行生态有机农药与有机肥料逐步代替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

从根本上同时解决国家食物安全、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

理想的农业发展与营养源(食品)生产供应格局,要符合资源节约、生态优化、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食物供应与三农问题的思维模式,必须破除工业时代“二元论”思想束缚,采用与信息时代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宏观整体思维在思想模式上创新,探索多元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和谐之坦途。

一、对现有农业生产格局的反思

当前生态平衡危机,人们普遍认为源于工业与城市生活污染,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现行农牧业不合理之格局。

农业对生态的破坏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大量改造和占用山川、平原与滩涂,将生物多样性变成单一性,将自然环境改为人工环境;其二,长期大量地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不仅污染了土地、水源和大气,而且在杀灭害虫、病毒与杂草的同时,使许多益虫、益鸟、益兽以及有益微生物受到毒害。

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和生产格局,一门心思在扩大耕种面积及增产增收方面做文章,并非解决农业问题的正确办法,而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除草剂以及人工激素、抗生素的无止境大量施用,更使人类与生态慢性毁灭!

二、新型思维方式的要点

生态与农业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新型思维推出的方式为:一是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思考,寻求统筹解决,具体做法就是发展生态和谐的“农林牧一体化产业”;二是从传统思维的“增产”转为新思维的“增效”。所谓“增效”,就是让同样分量的食物经过深加工(如超细破碎),大幅度提高营养效率,成倍提高主要食品(或饲料)的营养吸收率并减少排泄量。

做到“增效”之后,加上其它综合措施,我们就可以只保留一定量的基本高产农田,而将占60%以上的(低产)农田退耕还林,按照黄金分割律设定间隔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产牧业”和林下生态农业,形成新型的“生态与农林牧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整合一体化林业、牧业与农业

整合一体化林业、牧业与农业,是指在大力发展有多重目的农田造林的基础上,将林业、农业、畜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和谐生态的农林牧产业得到广泛、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的林业、农业与畜牧业应当一体化经营与管理。

我们应该利用更高产的树叶、树籽或树果来进行畜牧养殖(养牛、羊、鸡、鸭、兔等畜禽),这便是初级的“林产畜牧业”。

可用于饲养家畜、家禽的树木品种很多,例如垂榆、四倍体洋槐、香花槐、中华柳、小叶杨、杜仲等。将采收牧草的机具换成采收与加工树叶的机具就能实现“林产牧业”。

我们可以把圈舍建在林下,饲养瘦型猪、牛、羊、鸡、鸭、鹅等。

林产牧业的最大贡献还在于节省与替代粮食。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耗粮食约500kg,而人食用的粮食仅人均120kg,其余大部分粮食用于饲料生产,每年还要进口大量饲料用粮。新的产业格局至少可节约60%以上的饲料用粮。

在树下的林阴处,还可以培植食用菌或芽苗菜(冬天可用棚膜保温)。

大枣树、杜仲树等低毒性树叶可直接用于提取“叶蛋白”等食品原料,作为多种食品的强化添加剂。另有更多的树木可直接用于生产脂肪、蛋白,或产出干果、蔬菜等。

庄稼的秸杆、林木的落叶,可以经粗粉碎后再用真菌发酵完成富营养加工,用来饲养各种昆虫。这种利用农林废物的方式生物转换利用率极高,粗饲料转换成蛋白的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畜禽生产。

总之,要使林业、林下畜牧业和林下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综合生态的农林牧产业,形成相对接近自然生态循环的生产格局,这就是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食品营养增效,林下农牧综合生产,秸秆与落叶生产昆虫蛋白,工厂化生产螺旋藻、小球藻及海洋微藻等。依托上述格局,当60%以上的低产农田还林时,人们依然可以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有营养。因此,人类没有必要再去扭曲自然(如转基因)来实现增产增收。

四、用天然生态农药逐步取代化学农药与化肥

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大自然,其中有数不清的物种,只要因地制宜加以整合,取其“和合之妙”,就能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

1、天然生态农药

自然生物是相生相克的,相生可用于促进农牧业增产,相克可用于驱灭病虫害。从自然界中寻找对害虫具有驱杀作用的植物(这种查找与实验比开发化学农药省钱、省事),将这些植物的鲜茎叶经粗破碎、离心分离去除粗纤维,再加水破碎分解成超细微悬浮匀浆,最后将这些高活性的生物匀浆稀释成水溶胶液,就可喷施灭害了。这样的活性天然药用生物质,易降解,无残留,对人也很少伤害。

当然,还可利用益虫、益鸟与有益微生物来防治病虫害。这个方法与上述方法整合,称为“天然生物防治病虫害”。

2、天然生态肥料

应该承认,在以往农业增产与消除饥饿的过程中,化肥有着巨大贡献。然而,人们完全可以并且应当依托大自然另辟蹊径,取而代之。

首先,我们可利用遍布海洋的海藻和浮游微藻生产“海洋有机生物复合肥”。陆海生物质能的循环,就可替代化肥,使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此外,江河湖泊中的各类水草(包括外来入侵生物“水葫芦”)也可用于生产有机肥;秸秆和落叶养虫的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虫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大量的林下畜牧粪便,经过添加氮磷成分及发酵、强化微量元素,也可生产优质生态有机肥料;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混合发酵,也可生产有机肥。上述种种办法,除了提供丰富的肥料源,还可起到环境保护与节约土地的作用。

五、发展生态与农林牧一体化格局,综合解决生态难题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农林牧格局对于生态康复的综合效应。

1、碳汇于农田大林

将大量农田转为造林,能够将气态碳永久地汇集在树木上(木纤维是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可释放出氧气,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缓解危害巨大的气候变暖问题。

2、防止荒漠化

3、解决缺水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有75%以上用于农业。如果将60%的农田还林(林业用水较农田少得多),未来农业用水量只需现在农田用水量的50%以下。大面积的林木将有效地含养水土、蒸发水分增加雨量,从根本上综合地缓解缺水问题。

4、缓解大气污染

5、节约矿产资源

目前已成熟的木材改性技术,可将轻质、易裂的速生木材综合改性,使其阻燃且不产生毒烟,可防霉、防虫、防潮,还可按需要提高其硬度、强度与比重,因而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更广泛的用途,为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和谐社会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6、节约能源

7、消灭白色污染

利用可再生的农产品生产环保生态塑料,使日常生活与农牧业中不再使用石化塑料,使石化塑料只剩下工程用途,可以从产业结构与社会配制上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 之路 和谐发展 时报 探索 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