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读后感 >

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22-03-06 15:11:03 浏览数:

(武汉大学党委办公室,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对上世纪以来几种典型的企业环境和企业绩效关 系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环境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新模式。
关键词:企业环境;企业绩效;关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18—0065—03

对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一 体化等因素变化加速的背景下,逐渐走向深入和成为必要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大多数组织 都与农业和手工业有关,沟通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这些组织规模较小,边界模糊,而 且一般来讲对扩张也没有兴趣,同时由于企业外界环境稳定,内部结构简单,企业绩效好坏 往往仅与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资料形成的物质环境关系密切。现代工业革命后,特别是20 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组织由于成 长逐渐变得巨大而复杂,而且组织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之间分工界限变得明确,组织内 部结构更加复杂化、纵向化和官僚化;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使企业外界环 境变化加剧,企业为生存、发展和壮大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管理者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 去衡量、预测和控制组织的经营活动,企业的效率和绩效问题,需要与具体环境相结合考虑 。因而“管理环境的意识日益加强”(雷恩,1979)。本文主要列举企业环境和企业绩效关 系的几种典型模式,并加以评述,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
1 几种企业环境和企业绩效关系的模式及评述
1.1 巴纳德的协作关系模式

1938年,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出版《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以协作系统为 核心论述企业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环境)适应的组织理论。他提出了组织“效力”和“ 效率”的概念,认为:一个组织由于组织中成员成功的协作而达到目标的程度称为效力,而 个人目标实现程度就是效率,二者的实现依赖于“协作”,即组织内部的协作意愿、成员的 共同目标以及组织中的信息联系。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一个组织内部的均衡环境。巴纳德认 为“它包括原子和分子、运动着的、活的事物的聚集,人和感情,物的规律和社会规律、社 会信念。活动准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环境分为两个部分,不重要的,无关的,只是 作为背景的事物;以及对实现目的显然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的事物”;关于外部环境,他 说,“正式组织不稳定或短命的根本原因来自外部力量。这些外界力量继为组织提供使用的 物资,又限制了它的行动,一个组织的持续,取决于在不断变动的外界环境中,物的、生物 的和社会的各种物质、要素和力量的复杂性之间维持平衡,这就要求调节组织内部的各种过 程”(巴纳德,1997)。

从以上巴纳德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环境与目标(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内部环境来 讲,需要组织三要素之间的协作,以实现均衡的状态;对于外部环境来讲,外界环境中存在 促进(阻碍)企业目标(绩效)实现的因素,要求组织内部环境进行改进以适应。组织绩效 的保持,取决于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平衡,形成均衡状态。但如何形成协作关系,保持 良好的协作状态,书中并未加以系统论述。
1.2 达夫特的适应支配模式

达夫特在《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一书中,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组织适应或支配环境以取 得经营绩效的思想。他认为,企业环境包括10个组成部分或具有类似因素的外部子环境。环 境可分为直接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任务环境,把那些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可 能没有直接影响的但会有间接影响的环境。组织的环境可以通过分析组织在外部环境中所涉 及的领域来认识。组织领域是组织活动所选择的环境范围,它是组织在有关产品、服务和市 场等方面的重要领域。领域决定组织的适当位置以及那些组织与之相互作用并实现目标的外 部环境。达夫特认为:在一个以不确定性和稀缺性为特征的环境中,组织努力寻求生存和获 得效率。为了应付不确定性,组织建立了特定部门并赋予其具体的职能,组织被概念化为一 个技术中心和技术部门,用于缓冲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危害。边界跨越的作用是提供关于环 境的信息,对于支配众多资源的巨大组织来说,能够采取行动来控制环境和改变环境;对于 资源依赖性企业来件,建立满意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权、战略联盟、合作的方式适应环境 ,或者通过交叉董事会、经理聘用、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手段或行动中和改变环境。

从达夫特关于环境和企业绩效的分析可以体会到,他认为有效的组织行为要根据环境的不确 定性和资源稀缺性来进行衡量和权变选择。组织对环境的作用不仅仅是适应,而且可以根据 自身的能动性来支配甚至是控制环境,来达到企业目标和绩效。
1.3 菲佛、萨兰基克的资源依赖模式

菲佛和萨兰基克于1978年出版了《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一书。该书是 资源依赖学派的代表作。该书的观点是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绩效依赖于组织所处的 环境,组织的活动和成果由组织所在地环境来控制。作者认为:“为了获取资源,组织不可 避免的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完全自给自足或者对自己生存条件具有 完全控制力。由于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组织的生存不仅要求组织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内 部调整,还要求组织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处理环境。”“组织环境对理解组织的活动意义 重大,但经理人员将组织的行动和成功归功于组织内部因素,这导致了忽视和低估了社会环 境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评估行政人员影响力研究发现组织绩效变量有10%与行政人员 有关”。

可以看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组织绩效决定于组织环境,特别是组织的外部环境。与前面 二人分析更进一步的是,菲佛和萨兰基克对绩效与环境变量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初步的定量判 断。书中同时还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组织可以通过“管理环境的相互依赖和不确定性战略” ,通过行业公司间合并活动或政治活动来营造有利的环境,减少环境依赖。作者这些观点在 理论上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要取得良好的绩效,必须调适自身组织 ,适应组织的外部环境。
1.4 波特的产业结构模式

波特教授1980年出版了《竞争战略》一书。该书认为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了产业 环境。企业的赢利水平取决于其所选择产业的性质;并且取决于企业在某一产业中的地位。 他认为:“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公司与其环境建立联系。尽管公司环境广阔,包 含着社会的、也包含着经济的因素,但公司环境的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 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潜在的可供公司选择的战略,产业内 部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寻找企业在 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地位,既要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找出外界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要素, 也要通过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素。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选择制定适当的企业战略,使自己相对于每一种竞争作用力处于有利的位置。一个在产业 中有良好表现的企业,其必然采取了有效的竞争战略,其采取的一些进攻或防守性行动,在 五种竞争作用力面前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波特的产业结构模式的实质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模式,他较前三位学者的讨论更加深入 。一方面组织通过外部环境分析来适应环境,同时进行内部环境的自我认识,积极主动的改 变和影响环境。波特在关于环境的讨论中,更直接地揭示了环境与绩效的紧密影响关系,但 该模型中对于企业内部具体微观环境因素的分析没有涉及到。
1.5 沃辛顿、希里顿的影响模式

沃辛顿、布里顿1994年出版了《组织环境》一书,书里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所处的宏 观、中观、微观环境以及政府、市场、企业等多层面的环境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外部环境因 素对公司内部具体活动的影响分析。作者把企业活动看作为一个将投入(资源)转换为产出 (绩效)的转换系统。认识到在生产和销售产品时,大部分组织都希望获得足够的收入,以 维持并添置资源,如此才能使他们生产出更多的产出。由产出创造更多的投入。作者所设计 的投入产出模式效果与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作者认为,企业活动模型是以系统的方法 为基础的,只要方法强调了组织是由外部世界难以分割的、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实体, 即系统论术语中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由众多的因素组成,经济的、人口的、社 会的、政治的、法律的、技术的等等,它们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企业活动,不仅影响了转 换过程本身,而且也影响了资源的获取过程、产出的创造和消失。

该模式更加细化的对环境进行了分层和分类,将环境作为一个自始至终影响企业产出、消费 等实体的要素来分析的,但其主要观点与资源依赖学派的观点类似,即组织的外部环境影响 企业绩效,该观点隐含了被动适应论的思想,对企业自身的能动性和环境的积极作用没有清 晰的表述。
2 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的构建

关于环境和绩效关系的讨论,散见于许多的著作中。研究大多是以研究企业环境与企业目标 、产出实现为研究对象。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影响具有隐蔽性、突发性 和交叉性,环境变化迅速,所以虽然部分学者对环境绩效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归纳 总显还不够完整。本人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研究,综合以上各家的论述,认为企业环境与企 业绩效的关系如图1:


从模型可以看出:企业环境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闭环系统,两 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可以相互促进。企业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须通过 企业经营活动这个中介或中间环节才能实现。企业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可分为企业总体宏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和微观环境,即对日常运营影响 的环境(即供应商、竞争者、劳动力市场、金融服务等)。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组织内部 制度安排、文化、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等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如日常所说的“企业文化” 、“办公室文化”、“企业精神”、“凝集力”等等。它构成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环境。 该模型要素间相互作用:

从①路径可以看出,企业的外部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行为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绩效。企业 绩效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受环境力量的支配。这种观点类似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这种现象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经济危机、石油提价等外部宏观环境现象出现后,将会直接威胁到 有关企业是否盈利,甚至破产。

路径②指的是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过程。这条路径中,还包括了企业内管理者和 员工的作用。企业环境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组织中的人,人是企业组织中最活跃也取决定性的 因素。环境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同时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两者的积 极活动经而对企业整体活动产生影响,最后影响企业绩效。

路径③显示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作用于企业内部人而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 效应。

路径④显示了企业内员工的反作用环境途径。类似如积极作用论的观点。企业内工会、协会 、员工的建议活动、联盟活动能对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社 团组织等内部环境有可通过路径⑥继续影响企业外部环境。

路径⑤⑥指的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的途径。外部环境通过强力措 施,如政府限制、法规约束、渗透等。对内部环境发生作用,改变企业内部环境。

路径⑦则是反映了企业绩效对企业环境的反作用和影响。如整个产业企业绩效的好坏,从长 远来看可以影响整个产业的经营环境。单个企业经营的绩效好坏,可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影响企业进入或是退出产业竞争。而长期来看,则形成了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 谭力文.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6.
[2] 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5. 
[3] 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第六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1998.
[4] 吴培良,等.组织理论与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
[5] 理查德·L·达夫特著,王凤彬,张秀萍,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菲佛,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北京:东方 出版社,2006.
[7] 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 赵锡斌.深化企业环境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A].珞咖讲坛[ 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 沃辛顿,布里顿.企业环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0] 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11]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企业 绩效 模式 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