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
发布时间:2022-04-04 15:13:20
浏览数:次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中国也不能幸免,对外贸易下滑、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在认真分析了形势后,我们发现,危机的背后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降低了高端人才的引进成本等等,因此,中国政府要充分认清各种形势,化“危”为“机”,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挑战;机遇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衰退性冲击,中国因其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而未能独善其身。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因此,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萧条的严重后果。中国应认真分析金融危机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牢牢把握危机中的机遇,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其原因反思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响的深度不断扩大,并向实体经济延伸,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一)对外贸易迅速下滑
金融危机使许多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6亿美元,减少30.6%。沿海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停产关闭,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GDP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原本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反转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制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贸易依存度较高,而高贸易依存度下的国内外经济关系难以持续,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再加上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不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加剧了外部需求下降的矛盾,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过出口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空间大大缩小,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以粗钢为例,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中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必然产生生产的无政府主义,导致生产过剩,这是体制的必然。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机制的作用。为调动地方抓发展的积极性,中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各级各地分灶吃饭,迫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造成了一些项目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过剩的产能通过外部市场得以化解,但是外部市场一旦疲软,产能过剩的矛盾立刻就反映出来,并迅速传导到其他产业和领域,使中国为过去过度依赖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受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除此之外,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中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应届毕业生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
二、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透过危机,我们也看到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推动内需型经济改革的步伐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是内需,这是基于中国国内市场广阔、内需充足的国情而言的,也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的教训而提出的。金融危机是对各国发展模式的挑战,高贸易依存度的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差,中国对国际贸易的过分依赖已经严重扭曲了经济发展。之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外需拉动;现在,外需减少了,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促进作用。
(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因为资金的短缺、订单的减少、价格的下跌和利润的下降而逐步淘汰,退出市场,促进了资源和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通过危机企业认识到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倒逼”机制,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为重点加快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最有影响、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三)为海外并购创造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以缩小规模,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折现能力严重下降。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收购兼并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在技术研发、品牌和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借助这个机会走出去,获得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这对于解决中国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四)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裁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专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面临着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机遇。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企业引进人才并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既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才资源,又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为企业解决人才瓶颈制约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更应着力把握由此产生的机遇,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海外并购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把引进人才作为重要保证,更加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坚持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因此,“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在完善投资体制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消费市场的要求决定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增强投资的针对性,提高投资的收益,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打造具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大研发的力度。加强国内企业的研发,组团发展,形成产业国家队;强调自主品牌的独立性,形成统一的产业体系营销品牌;尽量把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做起来,形成特色和优势,占据市场高端;想方设法把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机构引进来,同时在招商引资时也要注重技术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研发能力;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节能建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新材料产业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三)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重点应关注两类对象。一类是海外金融机构的全球业务。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金融掌控能力相对较弱,应采取参股方式,吸收海外金融企业长期积累的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资价值。另一类是实体经济中的优良资产。重点包括对中国产业发展关系较大的高新技术、能源资源、先进制造业等,增强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为企业争取各种发展机会,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从人财物上给予协助,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长期看,这也是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对出口过度依赖的一种解决方案。
(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疲软,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遇,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迅速降低,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劳动力需求。一是发挥政府职能,增加就业机会。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融资渠道等各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三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供水、用电、修路等突出问题,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同时,要积极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抄底”机遇,积极向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技术带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史振华,卢燕平.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7).
3、陈柳钦.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城市经济,2009(7).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