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06 15:08:47
浏览数:次
摘要: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作为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和欠缺。
关键词:劳动工资;协商制度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作为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工资决定方式,主要是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弥补了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和欠缺,形成了符合企业、行业、各区域不同特点的集体协议,体现了劳动双方依法自治,可以避免和缓解矛盾的激化。
一、当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如何实现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缓解当前由“民工荒”带来的加工资、体面劳动等一系列问题,已迫在眉睫。不断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可以改善“劳资”双方紧张的局面,构筑良好的劳资关系。目前,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上尚未形成工资集体协商的氛围
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过于强调保护投资环境,忽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有的担心职工要求加工资会吓跑经营者。部分企业经营者片面地认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就是提高工资,不愿开展工资协商,还有一些企业以生产经营困难为由,随意降低职工工资,导致劳资纠纷增多。有的职工代表缺乏自身维权意识,缺乏相应的协商能力和必要知识,存在“不敢谈、不会谈”现象。
(二)主体双方不平等,体制问题难以跨越
在法律上,工会代表职工与经营者协商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工会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差距却很大。工会主席作为职工方的首席代表,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会方代表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与经营方对等的局面远未形成。
(三)三方机制不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虽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已有些时日,也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机构,但大部分乡镇(街道)处于有机构无机制的状态,没有建立起日常的沟通协调制度、议事制度和决策机制,无法形成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合力。已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企业,重签约轻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行业协会缺失,没有到位
行业协会虽然作为行业自律性的中介组织,但由于其熟悉行业政策及标准,有能力协商、引导和管理同行业企业的行为,因此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而目前行业协会的发展很不平衡,组织不健全、会员单位少、经费不够用等问题困扰着行业协会的发展。
二、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了“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要求。我们应借此为契机,把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谐发展。具体采取以下措施,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一)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作
首先,在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企业是主体、职工是根本、工会是代表、政府是主导,因此,政府必须关注工资集体协商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在舆论上要加以监督。引导各级、各部门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宣传先进典型的同时对不开展工资协商、侵害职工利益的事件加大媒体曝光力度,严查违反工资协商制度的行为。
(二)完善三方协调机制,增强推进工资协商整体合力
利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组织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增进与各行业协会的联系,有意识地吸收各协会等多股力量,不断完善组织。切实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集体协商公开、公正,集体合同公平、合理,及时处理协商和履行合同中产生的争议,使三方协调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三)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工资协商代表队伍
建立高素质的工资集体协商骨干队伍是提高工资集体协商质量的基础。加强协商代表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工资协商指导员队伍。工资协商指导员由懂政策法律、精通业务、善于协商的专业人士担任,负责对辖区内工资协商工作。二是建立企业、行业协商代表队伍。通过灵活培训的方式,培养一批工资协商专家,使之掌握工资协商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协商技巧,提高工资协商的质量。
(四)大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扩大覆盖面
对规模较小、不能单独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开展以覆盖小企业为重点的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同时大力加强行业、产业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工会代表职工集体协商的意识和能力。以区域、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本区域、本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及工资支付等问题作为重点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Z].2000-11-08.
2、许晓军.论当前我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J].工会理论与探索,2003(4).
3、程延园.集体谈判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J].工会博览,2006(3).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政府浦阳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