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黑斑病在焦作地区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张文文,王 颖 (河南国有焦作林场,河南 焦作 454002) 摘要:杨树黑斑病是我国主要林木病害之一,流行范围广,危害重,对杨树正常生长构成严重威胁。文章阐述了杨树黑斑病的病原、症状、在焦作地区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杨树黑斑病;发病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90-1 杨树黑斑病又称杨树褐斑病,能侵染多种杨树,苗木、幼树、大树都可感病。近几年焦作地区夏秋季节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空气湿度大,形成了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为黑斑病病原菌的萌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杨树黑斑病大面积暴发流行,造成杨树提前落叶,严重削弱了树势,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杨树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重病地块能使杨树提早1-2个月落叶。有些杨树在树梢上形成溃疡斑严重形成枯梢。苗木感病影响苗木生长,林木感病树体衰弱,连续几年感病,则引起树势衰弱,为溃疡病、腐烂病等次期性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 1 杨树黑斑病发病规律 1.1 病原 病原为盘二孢属(Marssonina)真菌。在我国有3种,一种为杨生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 (Ell.et Ev..)Magn.),另一种为杨盘二孢菌(M.populi (Lib.) Magn.),还有一种为白杨盘二孢菌(M.castagnei (Desm.et Mont.)Magn.),均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真菌。 1.2 症状特征 该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嫩梢也能感病。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mm左右,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5-6天后病斑(叶正、反面)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可提早脱落2个月,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斑块,使全叶变黑脱落;在嫩梢上病斑初为梭形,黑褐色,长2-5mm,后隆起,出现略带红色的分生孢子盘,嫩梢木质化后,病斑中间开裂成溃疡斑。苗木幼嫩时,若全部叶片枯死,易导致植株死亡,若小苗于出土时发病,小叶及苗颈将全部变黑,病苗扭曲不直。 1.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枝梢的病斑中越冬,越冬分生孢子和第二年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均可作为初侵染源,可危害杨树叶片、叶柄、果穗、嫩梢等,在其上形成角状、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直径约1mm,有的达5mm。病斑多时可连成不规则的大块斑,引起早期落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具胶黏性,需通过雨水和凝结水稀释后,随水滴飞溅或飘扬借风传播。分生孢子通过气孔侵入或穿过表皮直接侵入。病害发生季节,因病菌种类、分布地区而有差异。寄主种源不同抗病程度也不同。幼嫩叶片易受侵染,随叶片成熟,抗病性增强。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夏秋最盛,直至落叶为止,次年五六月间病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落在幼苗叶片上,由气孔侵入叶片,3-4天出现病状,5-6天形成分生孢子盘,进行再浸染,7月初至8月上旬若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最为严重,9月末停止发病,10月以后再度发病,直至落叶。发病轻重与雨水多少有关,雨水多发病重,雨水少发病轻。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堆,又能促进新的侵染,因此病害的发展极为迅速。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烟雾机防治 对于高大的树木,可组织专业队采用6HY-25型烟雾机集中进行施烟防治,药物可选用8%百菌清烟雾剂或2.5%氟硅唑油烟剂,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无风早晨5-7时或傍晚18-20时。 2.2 树冠喷雾防治 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于雨季来临之前,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连喷2-3次,控制病害发生蔓延。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被水冲洗掉。 2.3 灌根法 林木杨树,因树体高喷药困难,可采用灌根法。每年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用96%恶霉灵4000倍加1500倍天达2116混合液浇根,每株树浇药液10-20kg。(亦可病树多浇,无病树不浇)。 2.4 加强苗圃管理 2.5 加强营林管理 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的抗病性;雨后要及时排除林地积水;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消灭病原菌。 参考文献 [1] 邵力平.真菌分类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 关继东.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M].白山出版社,2003. [3] 陈有民.园林树林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 黑斑病 焦作 杨树 发病 防治措施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