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严以修身专题研讨发言材料2篇

发布时间:2021-08-27 21:28:35 浏览数:

 严以修身专题研讨 发言材料 2 2 篇

  “严以修身”专题第二次学习研讨会发言稿 1 修身以严,反映着道德品质、考验着党性修养、见证着理想信念,是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实践行为的综合反映,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是成功人生的“奠基石”。

 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上看,严以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继承、改造、弘扬。纵观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领略古圣先贤的人格风范,洞悉历代志士的成功人生,处处可见修身的要义,人人可谓修身的楷模。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严修己身、弘文培德。

 从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上看,严以修身是作风建设的一贯要求,要传承、真信、坚守。从嘉兴南湖到延安,从西柏坡到“进京赶考”,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正是持之不渝的作风建设和领导干部的清廉方正,使党高度统一、充满力量。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传承中信守、在真信中坚守。

 从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上看,严以修身是理论武装的谆谆告诫,要入脑、入心、入行。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我们要把严以修身作为武装头脑的“压舱石”,将严以修身与理论武装统一起来、齐步前进,以此端正思想、砥砺品行、培树信念。

 从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上看,严以修身是干部成长的先决条件,要深学、细照、笃行。从焦裕禄奉献兰考、酬报人民的感人事迹中,从杨善洲捐献林场、功

 成身退的崇高品格中,我们看到,正是严以修身使他们获得了组织和群众的高度认同,充分实现了人生价值。我们要学习楷模、修身进取、创造实绩。

 从三严要求的内在逻辑上看,严以修身是用权律己的前提基础,要自重、自省、自律。严以修身作为“三严三实”之首,是“三严三实”的“起首之页”和“开门之义”。我们要以自重树立威信、以自省和谐人我、以自律提升境界,做到严中修身、修身以严。

 严以修身指明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行为准则,认识和实践的要求都很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在平常时坚持,在关键处强化,在实践中提升,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把锤炼党性修养作为修身之源。党性决定作风,作风体现党性。从不断增强党的意识中锤炼党性。带头学习和遵守党章,坚决执行和维护党章,经常用党章对照思想,用党章规范言行,做到时刻铭记党员身份,永远保持党员本色。从反复学习党史国史中锤炼党性。从我们党走过的不平凡历史中强化信念,从党开创的伟大事业中汲取营养,从党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增长智慧。从始终坚守对党忠诚中锤炼党性。时刻和党、和人民群众一条心,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

 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修身之魂。修身要严,就是要让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凝聚理想之志,筑牢政治之魂。坚定理想信念,前提在于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认真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系统地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真学真信、常学常用、深学笃行。

 坚定理想信念,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时刻保持政治信仰,始终坚定“三个自信”,把牢思想上的“总开关” ,永远驻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把践行宗旨观念作为修身之本。经常扪心自问“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切实做到“三个始终牢记”。始终牢记自己是群众的“勤务员”。吃的是百姓饭,穿的是百姓衣,百姓的本色永远不能变、不能丢。始终牢记自己是群众的“贴心人”。经常深入群团组织和民族宗教等部门,深入包联村组、社区、企业,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牢记自己是群众的“领路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辅助市委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把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把提高道德情操作为修身之根。崇高的道德是每个人立身行事的基石,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明德修身。提高道德情操要多向典范学习。以忠诚塑德,信守誓言、表里如一;以清廉养德,坚持操守、淡泊名利;以正直砺德,光明磊落、不屈不挠,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提高道德情操重在带头践行。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遵守关于领导干部从严管好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规定。提高道德情操要从细节做起。关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从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做起,从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做起,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把讲纪律守规矩作为修身之基。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让讲纪律、守规矩成为常态。要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在思想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要自觉做到心中有责。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廉政

 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敢于坚持真理,抵制歪风邪气。要自觉做到心中有戒。常怀敬畏之心,管好用好手中权力,慎独慎初、慎微慎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廉本色。

 把推动事业发展作为修身之要。做到严以修身,不仅要牢记要求,更要以此为标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求真功、务实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饱满的热情谋事业。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在扩大联系、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方面花更多心思和精力,努力为市委分忧,为发展出力。以担当的勇气促发展。围绕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党建和反腐倡廉建设上不避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用心用力,在效能风暴行动和“工作落实年”活动开展上力争有新的进展,在项目谋划实施上献计献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尽心尽力,努力协助市委开展好各项工作。以执著的毅力抓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在精准上发力,在落实上较真,在复杂矛盾面前,敢于打破常规、科学干事;在急难险重面前,敢于挺身而出、踏实干事,使我们的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快。

 县委中心组“严以修身”专题研讨会发言稿 2 根据安排,今天大家围绕“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专题研讨。为什么研讨开始前要提醒同志们认真听取其他同志发言?因为专题教育、专题学习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成功经验、传统优势,通过听取其他同志发言,可以得到启发,促进自身灵魂升华、党性锤炼。我们党成立 94 年以来,无论是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在一些关键时刻、关键时期,都是通过学习研讨来触及灵魂,通过带有火花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互相启发,从而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改进作风、锤炼党性的目

 的。中央决定,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设阶段,不定程序,要求各级党组织真正创新载体,紧密结合自身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教育、专题研讨。刚才 17 位同志分别联系实际,结合近段时间自身学习体会作了研讨发言,谈认识,谈问题,谈原因,发言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深度,我听了很受启发,相信同志们听了也都有所感悟。受大家启发,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理解“严以修身”,要把“三个特质”搞明白 一是基础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思想建设、纪律建设和工作创新的高度统一。这其中,严以修身起到前提性、基础性、根基性作用。一方面,只有把严以修身做好了,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才有可能,用权的方向才不会偏离,律己的准则才会正确。严以修身搞不好,方向偏了,可能就弄不清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对大是大非、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弄不清楚,怎么能够做到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呢?另一方面,只有做到严以修身,做人才会实,修身才到家,才能做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只有做到严以修身,谋事才会实,才会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判断矛盾的思维认知;只有做到严以修身,创业才会实,才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所以说,严以修身是前提、是基础、是根基,一定要把这个特质搞清楚、把握住。

 二是系统性特质。“严以修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严以修身有非常系统的论述。古人在严以修身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方法论,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为什么把修身放在首位?古代中国群雄割据时期,诸侯国要想称霸,必须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然后才能彰显大道于天下,才能赢得天下人心。但是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家搞好,家都搞不好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家里搞得一塌糊涂:夫妻失和,长幼失序,儿子不孝,兄弟不悌,怎么能把单位搞好呢?其后讲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修身,先正心。什么是正心?是说让一个人心灵保持纯净、灵魂保持干净、不受私欲的支配,做一个客观、公平、公正的人。什么是诚意?即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什么人要诚意?因为只有诚心诚意别人才会跟随你、支持你、拥戴你。不要搞什么所谓的“大智慧”,讲空话套话,玩好像别人不知道的“阳谋”“阴谋”,其实别人早已看穿你是灵魂虚伪的人了。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要装,要本色示人!脸上明明有块疤,用手捂住,又有什么意义呢?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一个心底无私的人是不会被人欺的,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人会怕谁呢?不怕任何人欺负!并且,古人修身并不局限于此,还要“格物”“致知”。格物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万物的认识。怎么认识万事万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通过学习,掌握认识现实世界的各种知识和工具,认真地审视和探索,遇到矛盾细致入微地研判思考,然后明辨它的规律,明辨它的是非,最后再认真地去做,这就是格物之道。明朝有个叫王阳明的人,是个提倡知行合一、追求格物致知之道的思想家,他创造了阳明心学,就是教一个人怎么来认清世界,并且在认清世界的同时,认清自我,认清内心。当前,_的社会发展中存在有大量的矛盾问题,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懂格物之道,把矛盾问题搞明白。另一个是致知之道。

 “致”是达到、争取,“知”是了解、认识。在古人看来,这个“知”包括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道、知德、知教、知人、知己、知物、知进退、知取舍、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天、知地不是在座的同志所思考的事,那是哲学家、理论家、革命家、政治家要思考的。但作为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有几个“知”必须知道。一要知命、知性、知道、知德。即搞明白社会的基本道理、党的要求、法律的底线、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要丧失做人的根本原则,不要丢掉当官的基本底线。“大道至简”,很多大道理很简单。古人说,“礼失求于野”。礼是古代的一种规矩,当规矩被破坏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呢?到民间去找,

相关热词搜索: 修身 发言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