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1-08-27 21:31:59 浏览数:

  21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

  )

 鲲.(

  )

  徙.(

 )

 抟.扶摇(

 ) 2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2)志.怪者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去以六月息.者

 (5)亦若是.则已矣

  3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北冥有鱼 “

 ”同“

  ”,

  4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2)为

 ①其名为.鲲(

 )

 ②化而为.鸟(

  ) (3)之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 (4)其

 ①其.名为鹏(

  )

  ②其.视下也(

 )③其.正色邪(

  ) (5)而

 ①化而.为鸟(

 )

 ②怒而.飞(

 ) 5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

 D.似与游者相乐 6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7 7.填空。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

  ,

 (朝代)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15 篇、杂篇 11 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

 》。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

 。

 02

 21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 8.作者主要通过

  、

 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9 9.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10.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03

 拓展阅读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③曰:“周昨来,有中道④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⑦,我无所处⑧。吾得斗升之水然⑨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注释】

 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做伴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乃,就。

 1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于:

  (2)子何.为者耶

 何:

  (3)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活:

  (4)君乃.言此

 乃: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2)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监河侯的形象特点。

  15. 读完本文,你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濠.梁(

  )

 鲦.鱼(

  )

 循.其本(

  )

  汝.(

  ) 2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知鱼之乐

  (2)固.不知子矣

 (2)全.矣

 (4)请循.其本

 3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6 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03

 拓展阅读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

 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7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庄子往见.之

  (2)或.谓惠子曰

  (3)非练食不食.

  (4)非梧桐不止.

  8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9 9.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10.庄子所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鹓 ”“鸱”“腐鼠”分别指什么?

  11.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义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一)虽有嘉肴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

 兑.命(

 )

 学.学半(

  ) 2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2)虽有至道..

  (3)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5)然后能自反..也

 3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

 ”同“

 ”,

 4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

  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主旨 (3)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教书 5 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 6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朝代)经学家

  (作者)编纂的,是

 (时期)间

 (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9 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03

 拓展阅读 (六盘水中考改编)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 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

 ①中(zhî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 (rï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强.也

 强:

  (3)学不可以已.

 已:

 (4)故.木受绳则直

 故: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 15 .【 甲 】

 文 运 用 了 类 比 的 写 作 手 法 , 引 出 了 阐 述 的 论点

  ;【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16.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二)大道之行也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

  )

 男有分.(

 ) 2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

 (2)讲信修.睦

  (3)不独亲其亲.

  (4)不独子其子.

  (5)矜、寡.、孤、独、废疾者.寡:

 (6)男有分.

  (7)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

  作:

 3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 “

 ”同“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同

  ”,

  4 4.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不独亲.其亲

 (2)不独子.其子

 5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归. 古义:

 今义:归

 来,归属 (3)矜、寡、孤.、独.

 古义:

 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小偷,窃贼 (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

 今义:窗 6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7 7.填空。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

 8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男有分,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9 9.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0.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

  03

 拓展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

 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

  归:

 (2)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3)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4)以.养人之欲

 以: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 14.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

 1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23* 马 说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

 食.马者(

 )

 外见.(

  ) 2 2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3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

 4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同“

 ”,

 (2)才美不外见 “

 ”同“

  ”,

 5 5.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而临之(

 ) (2)其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 (3)之

 ①奴隶人之.手(

  )

 ②马之.千里者(

 ) (4 )能

  ①虽有千里之能.(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 (5)而

 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执策而.临之(

 ) 6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 7.填空。

 (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 (2)“说”是古代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

 02

 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 8.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①千里马的命运:

 。②千里马的遭遇:

 。

 (3)得出结论:

 。

 9 9.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3

 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

 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其.真无马邪

 其:

  (3)臣闻.古之君人

 闻: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5.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

  )挂罥.(

  ) 塘坳.(

  )

 大庇.(

  )

  突兀.(

 ) 2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者挂罥长..林梢

 (2)忍能..对面为盗贼

 (3)俄顷..风定云墨色

 (4)秋天漠漠向...昏黑

  长夜沾湿何由彻...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3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4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

  ,自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共有约 1 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

  (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

  。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

  。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

  。

 5 5.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6 6.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7 7.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8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9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03

 拓展阅读

 (2017·成都)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0.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11.同样是写雨,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卖炭翁 01

 积累运用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

  ) 两鬓.( ) 辗.冰辙.(

  )(

  )

 口称敕.( ) 一丈绫.(

 ) 回车叱.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

  (2)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

  (4)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

 (5)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

  (6)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

 叱:

 (7)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

 直:

  3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

 ,字

  ,号

  ,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

 运动,世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

  。

 描 写 卖 炭 翁 饱 经 风 霜 、 孤 苦 伶 仃 的 劳 动 者 形 象 的 诗 句是:

 ,

 。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

  。

 4 4.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5 5.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6 6.“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7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0 03 3

 拓展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

 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8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 【典型例题】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晓驾炭车辗.冰辙

 【技法点睛】可从不同词类入手: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4.副词: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

 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③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专项复习(五) 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型默写 1 1.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3.四面竹树环合,

  ,

 ,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4 4.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关雎》) 5 5.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关雎》) 6 6.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 7 7.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蒹葭》) 8 8.式微式微,

  ?微君之故,

 ?(《式微》) 9 9.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子衿》) 10.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3.知不足,

 ;知困,

 。(《虽有嘉肴》) 14.使老有所终,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15.是故谋闭而不兴,

  ,

 。(《大道之行也》) 16.

 ,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17.床头屋漏无干处,

  。自经丧乱少睡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9.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 20.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1.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22.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二、理解型默写 4 24 .《 桃 花 源 记 》 中 , 描 写 桃 花 源 社 会 环 境 安 定 和 平 的 语 句是:

 ,

 。

 25.《桃花源记》中,描述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

 ,

  。

 26.《小石潭记》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

 27.《小石潭记》中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语句是:

 ,

 。

 8 28 .《 小 石 潭 记 》 中 写 出 小 石 潭 源 头 悠 远 、 两 岸 弯 曲 的 语 句是:

  ,

  。

 29.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

  。

 30.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

 。

 3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句子是:

 ,

 。

 2 32 .《 望 洞 庭 湖 赠 张 丞 相 》 中 描 写 洞 庭 湖 波 澜 壮 阔 的 名 句是:

 ,

 。

 3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诗人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

 34.《北冥有鱼》中描写神奇的大鹏凭借大风一步步飞起来的句子是:

  ,

  。

 3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与教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

 36.《虽有嘉肴》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 道 理 是 否 正 确 的 句 子是

 ,

  ,

 。

 37.《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

  。

 38.《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39 . 《 马 说 》 中 千 里 马 的 悲 惨 遭 遇是:

  ,

 。

 4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

 。

 4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济世情怀及旷达胸襟的句子

 是:

  ,

 !

 4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着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44.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

 ,

 。

 4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夜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句子是:

 ,

  。

 46.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飘浮不定喻游子之意,以落日将下却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句子是:

  ,

 。

 47.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48.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

 ,”给我们营造出了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

 49.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的句子是:

 ,

 。

 专项复习( ( 四) )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一)《傅雷家书》 8 8.(2017·贵阳)《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9 9.(2017·绥化)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

  》,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做一个“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0.(天津中考改编)“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其中的“你”是指名著《

  》中的

 。

 11.(襄阳中考改编)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文字,更因情怀。《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集,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

 深厚的爱。

 12.“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以上这些是对名著《

  》的评价。

 (二)《苏菲的世界》 13.“‘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这些问题引导她不断思索,由此,一幅伟大的画卷在她面前展开„„”以上文段选自挪威(国籍)作家

 的《

 》,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

 启蒙读物。

 (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4.

 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以

  的形式,每次一个话题,营造出一种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 长 , 情 辞 恳 切 , 流 淌 着 先 生 对 青 年 人 的

 和

 。

 (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5.(2017·临沂)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文中的“他”是指

 ,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 境 下 , 内 心 经 历 了 严 峻 的 考 验 。

 节 选 部 分 表 现 了 他 由 绝 望 、 动 摇到

 )的心路历程。

 16.(2017·普洱二模)名著阅读。

 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肯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一样。可是在把他押到牢房去的那天晚上,经过面粉厂的大房子时,他听到一个押送兵说:“司令官为什么要把他押到这里来?从后面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害怕起来。是啊,十六岁就死,真是太可怕了!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啊!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他”因为

 被关押审问。

 17.名著阅读。

 “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呢?别生气了,现在骂也没用了。重新开始吧。” “哪能不气愤呢,英诺肯季·帕夫洛维奇!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我每天都要紧张地劳动八个小时啊!这帮寄生虫真该死!”列杰尼奥夫极力安慰他。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列杰尼奥夫给他弄到一些纸帮助他把写好的稿子用打字机打出来。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

 “列杰尼奥夫极力安慰他”中的“他”是指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保尔·柯察金;他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保尔·柯察金花了六个月写的中篇小说《暴风雨的儿女》(或《暴风雨所诞生的》)的手稿被邮局弄丢了。

 18.名著阅读。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上面语段出自《

 》,作者是

 ,这段话是

 说的。

 19.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简要说说“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少年时期经受磨难,青年时期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身受重伤,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开始文学创作,体现出钢铁般的意志,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0.“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 主 义 在 相 当 长 的 时 间 里 成 为 我 精 神 生 活 最 重 要 的 支 柱 。” 这 段 话 是 对

 (国籍)作家

  的作品《

  》的评价。

 (五)《平凡的世界》 21.

  的《

  》描写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充满了正能量,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22.《平凡的世界》主人公

  、

 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一个扎根乡土,一个走进城市。

 (六)《名人传》 23.根据你对《名人传》这部名著的了解,回答问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

 ,他是

 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著中的三位名人的共同之处是:人生坎坷、品格高尚、顽强奋斗、举世闻名、影响深远,在各自领域拥有非凡的成就。

 24.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三位名人中任选一位完成下列创意名片的设计。

 名人秀 姓名:贝多芬 国籍:德国 职业:音乐家 格言: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

 主要作品:《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

 个性留言:为音乐而死 25.阅读下面《名人传》中的两个片段,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段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1)《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作家

  。上面两个片段描写的分别是意大利雕塑家

  、德国音乐家

  。

 (2)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联系上面的相关片段,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50 字以内) 【示例一】米开朗琪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追求完美,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贫病交加,却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示例二】贝多芬备受感情煎熬,又不幸失聪。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他不屈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谱写出伟大的乐章。

 26.名著阅读。

 “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1)选文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

  》。该书叙述了德国音乐家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

  、俄国作家

  的人生故事。

 (2)从《名人传》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搏命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乐曲。(贝多芬) 【示例】铸钢铁意志,写出一篇篇辉煌篇章。(列夫·托尔斯泰) 27.名著阅读。

 【甲】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又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乙】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1) 上 面 两 段 人 物 肖 像 描 写 分 别 刻 画 的 是

  和

  。语段出自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的作品《

  》。

 (2)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示例】1824 年 5 月 7 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 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

相关热词搜索: 复习题 下册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