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晓苏写作报告为什么听不腻

发布时间:2021-09-06 00:31:00 浏览数:

 晓苏的写作报告为什么听不腻 2021-04-12 22:43:12 文学教育·中旬版订阅 2021 年 3 期收藏 关键词:伯母姿态南瓜

 俞刚旭 2020 年 12 月 19 日,山城保康寒意袭人,但在保康一中逸夫楼论道厅,诺大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暖意融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晓苏应邀回到自己的母校作写作方面的报告,并为获得保康教育写作学会第一届“萤火虫”文学奖的师生颁奖。晓苏没带一支笔,也没带一页稿子,就是抱着一个杯子上讲台,洋洋洒洒作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报告,题为《构思与灵感》。期间,听众多次为晓苏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热烈鼓掌。报告结束了,听众们还意犹未尽。晓苏的报告为什么让人听不腻呢?作为听众,我认为晓苏的报告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语言的生动性 晓苏是大学教授,在我们普通人眼里,教授大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是给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传经送道、指点迷津的人,平时大多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但晓苏却是个幽默的人,他很有生活情趣,尽管他的语言很朴实,很直白,很通俗,但实中有虚,直中有曲,俗中有雅,不失活泼、幽默。即便在报告会这样正式的场合中,他也没有正襟危坐,担着教授的架子,而是在一上来的开场白中,就把他的幽默本性表露出来了。

 他说:“进入寒冬腊月,天气寒冷,但是回到家乡的母校作报告,虽然身上只穿了一件大衣,并没有感觉到寒意,而在武汉时穿着羽绒服都冻的瑟瑟发抖。”他还打趣说,武汉江风刺骨,吹在身上像“被狗子啃了一样”。这是我们保康的方言。作为一名游子,他用方言作喻,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顿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比如,他在诠释灵感的定义和特征时说:“灵感来自思想和生活,二者缺一不可,灵感是思想和生活在相互寻找中突然相遇而迸发出的一朵灿烂的火花,就像两个苦苦寻觅的恋人有朝一日突然相遇。”他没有就概念解释概念,而是把思想和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比作两个恋人,以此说明两者需要相互吸引、相互寻找,通过吸引、寻找后,实现相互结合,最终生发出灵感来。通过这一形象比喻,把思想、生活、灵感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些看似枯燥、高深或者不太好理解的概念性东西,晓苏都是通过恰如其分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其变得通俗易懂,而且听来津津有味。这样的语言,听多少也不会发腻。

 在谈到灵感具有突发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时,他说:“灵感没来的时候,写作者可能是冷眉吊眼、半死不活、无精打采。灵感到来的时候,写作者像变了个人,他精力旺盛,体力倍增,智力超常,甚至达到一种疯癫状态。”他举例说,他家原来住在五楼,没有灵感时,根本扛不动一罐子煤气,平时扛煤气都是和妻子一起抬上去的。有一次,正好他写作的灵感突然来了,他居然一个人把煤气罐子一口气扛上了五楼,而且根本不觉得累。这个例子既形象又生动,而且就发生在他本人身上,让听众听了,觉得真实可信。晓苏的报告中,这样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举不胜举。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去活跃气氛,去阐述思想,去实现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

 二.内容的针对性 因为报告会中大部分听众是师生,所以,晓苏在报告中,特别注重内容的针对性。他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的实践,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听报告的人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比如,他讲了三个孩子喝蜂糖水的故事,以这个故事来说明什么是文学姿态。故事的内容是:晓苏的女儿、侄儿、侄女三个孙子同去为爷爷祝寿,爷爷拿出家里珍藏的土蜂蜜给三个孙子冲糖水,爷爷逗孙子问道:“蜂糖水甜不甜?”三个孙子齐声说:“甜!”爷爷追问:“为什么甜?”这时候,上小学的侄女说:“爷爷放了三勺蜂蜜,而平时妈妈只放两勺,所以甜!”读初中的侄儿说:“爷爷的蜂蜜是正宗的土蜂蜜,纯正无添加,所以甜!”读高中的女儿最后回答:“因为这蜂糖水是爷爷冲的,所以甜!”听完女儿的回答,爷爷特别开心,笑得合不拢嘴。从三个孙子的答案来看,侄女的回答体现了

 数学思维,是一种数学姿态,侄儿的回答体现了生物学思维,是一种生物学姿态,而女儿的回答体现了文学思维,是一种文学姿态。文学姿态是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实和理想双重结合的姿态,从表达情感出发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共鸣,拥有文学姿态的人更容易让自己和他人获得快乐感、幸福感。晓苏通过这个故事,阐述了文学姿态的内涵,倡导文学写作的意义,让听众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报告中,晓苏还讲述了自己教育女儿的故事。晓苏作为家长,给女儿定了一个规矩:不管任何时候,女儿出门或者回家必须先跟父母打招呼。女儿很听话,一直遵守着这个规矩。在女儿读高三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她因为起床晚了又要赶去学校考试,再加上家住七楼,没有电梯,便匆忙下楼,没顾得上和父母打招呼就走了。这时,正在书房写作的晓苏忙询问妻子原因,女儿今天怎么没打招呼就出门了?妻子连忙解释说,女儿今天起来晚了,又要考试,就破例一次吧。晓苏却没有听从妻子的劝告,走到阳台喊住了已经走到一楼的女儿,让她回来给父母打了招呼后再去上学。没办法,女儿只好两眼憋着泪花爬回七楼跟父母告别了才去上学。在晓苏看来,一次考试远不及对女儿的礼仪、人格教育重要,一个人的礼仪是做人最基本的规矩,成才必须先要成人,一个人在事业上再成功,如果没有做人的规矩,那注定是失败的。他认为,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晓苏用最日常、最浅近、最生活化的故事来表达最深刻的人生道理,相对于讲空洞的大道理而言,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听众心领神会,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明白做人的道理。晓苏举这个例子,就是注重了内容的针对性,用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现身说法,让老师和学生们去体会、去领悟,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报告会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说,听了晓苏教授的报告,知道了成人比成才重要。

 三.故事的趣味性 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晓苏讲了很多有趣味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写作者明白一些道理。比如:晓苏多次提到他的母亲。他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却是一个善良而有智慧的母亲。他母亲会在过年包饺子的时候,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上硬币,寓意来年吉祥如意。有一年过年,母亲很早就吃到了那个包硬币的饺子,但她却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饺子快吃完,母亲才告知了真相。试想,如果母亲提前说是她吃了包硬币的饺子,那对孩子们来说必然会感到失落,吃饺子也会索然无味。童年时代是每个人最温暖的记忆,小时候快乐是一件简单的事,小孩子心思单纯、天真无邪,也许一件新衣,或是一顿美食都能让他们开心不已。晓苏母亲的良苦用心一定是想给孩子们留下这些美好的童年记忆,晓苏的母亲正是用一种文学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也让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盼,让平淡的生活平添了趣味和快乐。

 晓苏在阐述突发事件启动构思时,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代亲身经历的故事。晓苏的伯母是一个旧社会的裹脚女人,久病卧床,很少下地。当得知晓苏考上了大学,一心想送给他十元钱,作为一份贺礼,以表祝贺。但是在那个家境都不宽裕的年代,七十高龄的伯母并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一时也借不到钱。于是,她便上山挖黄姜,将黄姜切片晒干后可以作为药材卖钱。伯母每天早出晚归,在她挖黄姜的第七天,不幸在山上摔了一跤,显些丧命。那天半夜,昏死在山沟的伯母被堂哥堂嫂找回,捡了一条命。因此,她辛苦七天挖来的黄姜只卖了八元钱。可是,送礼那晚,伯母却送了十块钱,这让晓苏和母親非常感动和惊讶。在母亲送晓苏上学经过路边供销社的时候,晓苏和母亲无意间发现了供销社厨房案板上有两个编号为 5 号和 8 号的南瓜。这两个南瓜正是母亲栽种在自家门前,前几天不翼而飞的两个南瓜。经过询问,这两个南瓜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卖给供销社的,本来只能卖一块五,在老太太的央求下给了两块钱,晓苏和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这个故事既充满生活的趣味性,又极具情节的戏剧性。善良的母亲一直舍不得吃自家门前栽种的南瓜,想让南瓜长成老南瓜后留着一家人慢慢吃,但又担心被别人偷了,就想出了给每个南瓜编号的办法。在那样一个生活普遍艰难的年代,母亲的这种做法是很正常的,不仅真实再现了当年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而且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况味。被伯母偷走的 5 号和 8 号南瓜阴差阳错被晓苏和母亲看见,从而得知真相。但伯母偷南瓜是为了给晓苏凑够十元钱的贺礼,初衷是好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伯母这个丰满而鲜活的人物形象立刻呈现在眼前,晓苏借此想向听众说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用“好和坏”去定义作品中的人物。伯母本身就是一个好与坏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人,从而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矛盾性。这种充满趣味性、戏剧性的故事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听众,更能激起听众的感性体验,带来心灵上的冲击和观念上的认同。

 当然,晓苏的报告,还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使他的报告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让听众喜欢听,听了好理解。在听的过程中,听众总是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听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浑然不觉。

相关热词搜索: 听不 写作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