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从“割裂”到“整合”:课堂更加精彩1

发布时间:2021-09-08 00:19:24 浏览数:

 精彩源自整合 ——《 父母关爱我的成长 》教后反思 案例背景 虽然兼任着思品课的教学,但我一直是个门外汉。真正上思品课,上出真正的思品课,源于一次教研活动。针对《我的家庭》这个单元,我选取了《父母关爱我的成长》这篇教材。结合单元总目标,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1、认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辛勤劳动,学会关心体贴家人,孝敬长辈。2、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因为品德课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以活动来激发学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设计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进行了第一次上课。

 案例描述

 第一次上课——“割裂”后的败笔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父母的辛苦,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特意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观看录像、过关斩将、表演等。课上我展开了如下教学环节:

 1、播放录象学生谈体会:观看父母早晨忙于家务的录象、工作忙碌的录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学生们大多能认真地看,在课堂凝重的氛围中,谈体会的学生渐渐增多,一位学生说:“我的父母是菜场卖菜的,我睡觉了他们才入睡,我醒来时,他们早已起床忙开了。看着父母劳累的样子我觉得好心酸。”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在暗喜:学生正慢慢进入情境,能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了。)

 2、过关斩将:包括知识竞赛、叠衬衣比赛、火眼金睛(辨析录像中学生的行为)

 (这个环节以比赛为主,挑战的气氛一定能使整堂课都活起来,达到课堂的高潮。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

 3、我会孝敬父母:教师扮演买菜回家的妈妈,全体学生扮演孩子,当场考察孩子是否真正地懂事了。

 反思一:这些情境活动能够学生从静到动,从动心到动手,我原以为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单个环节的完成都比较顺利,尤其是第一环节,都已拨动很多学生内心深处的心弦了。然而为什么一个好的开头却没有

 好的结尾呢。回顾整堂课,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父母的辛苦。过于热烈的气氛冲淡了凝重的情感。尤其是“过关斩将”,学生情绪过于高涨,是个很不和谐的音符。我不由陷入了反思:为什么这堂课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这些活动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它们都来自真实的生活。但为什么走不进学生的内心?我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教学环节的衔接上,发现设计中教学环节的割裂、不连贯,是使他们体验断断续续,体验不深入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上课——“整合”后的精彩 如何令学生的心灵真正得到震撼,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自发行为呢?我对这一课又作了新的尝试。把原有的环节打乱重新进行排列,以时间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以明明家一天的生活为引线,请全体学生去调查父母一天的生活? 1、(早晨)师:新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去调查一下爸爸妈妈都为我们做了哪些事。

 (1)观看明明父母早晨忙于家务的录象,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2)当当聪明的一休,出个好点子让父母的早晨相对轻松点。

 2、(白天)师:不知不觉中,太阳公公渐渐升高了,我们的爸爸妈妈正在辛苦地工作,让我们到他们工作的地方走走吧。

 (1)播放父母工作忙碌的录象,看后由人及己说说感受。(2)一分钟体验:做洗衣服的动作谈谈感受。(3)现场采访,听听父母的心里话。(4)叠衬衣比赛师:对了,收下的衣服还没叠好呢,我们就来个现场叠衣比赛吧!看看哪一组的小主人叠得又好又快,能将惊喜带给爸爸妈妈。

 3、(晚上)师:太阳公公下山了,月亮婆婆和我们见面了,可是,它怎么愁眉苦脸呢?让我们去调查一下,)明明又把哪些事扔给爸爸妈妈做了?)

 1、辨析明明的行为。

 2、我会孝敬父母。师扮演买菜回家的妈妈,全体学生扮演孩子,当场考察孩子是否真正地懂事了。

 反思二:当我将这些活动融入特定的情境后,我看到孩子们既有开心的笑,更有一份凝重,若有所思。他们不但置身于老师设置的整体情境中,而且在情境中有所感悟。“父母忙碌的一天”这个情境的创设,如一块吸铁石牢牢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着孩子们的体验。这和第一次教学时那种块状的教学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情感积累也在课堂一步步的实施中达到一个高潮,于是乎对父母的辛劳感触颇深,并进而产生了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在逐渐增强。

 案例 思考

 这两次教学在让我尝到失败与成功的不同滋味后,更是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两堂课,我安排了类似的活动,步骤也大致相同,为什么效果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前一堂课是以割裂的块状来呈现的,而后一堂课巧妙地将几个环节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情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仿真性的演习活动。”学生只有在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情境中,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这样学生才会真情流露。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见解„„真正实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而不是教师去“赶”或“拉”。如何将割裂的情境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整体情境,使情境教学变得更有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归纳出情境整合的几种形式:

 1、以时间为主线 《父母关爱我的成长》这课是以典型的以时间为主线整合情境,它将父母日日夜夜的辛苦浓缩到一天,整节课来表现父母劳作的一天,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最大的实效性。学生用眼睛去察看,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才是学生真正地学有所成,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因此有明确时间概念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设法运用时间来串联课堂。

 2、以空间为主线 我们创设情境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我们选择素材时必须考虑到它是否与对应的教学内容相匹配,不能牵强附会。如上《平安回家》一课,可以以走交通路线图贯穿全课,学生在从家到学校的途中遇到并解决各类交通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3、以人物为主线 品德与生活中安排了爱爱鸽、康康熊、乐乐猴、创创鼠四个小朋友喜欢的卡

 通动物,贯穿一、二年级的教材。有些课的教学,可以以这些人物设计整堂课的教学。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夏天真凉快》一课时,就以康康熊来带领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过五关斩六将,学生们兴趣盎然。

 4、以活动为主线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创设一个个逼真的活动情境,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丰富的活动载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可以创设诸如:智勇大闯关、探险等形式来设置整堂课的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和活动,使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课堂在教师的手中应该是一个舞台,而教师则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场景监制,根据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把它创设成各种情境,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出一种与道德教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整体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一个个紧密联系的活动体验,使情感得以内化、升华。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的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以强化,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割裂 课堂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