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找次品反思

发布时间:2021-09-08 00:55:11 浏览数:

 《找 次 品》教学设计 梅城镇完小

  董鸿亮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设计理念】

 本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三分”策略的优越性,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渗透优化思想,归纳思想,递归思想和有序思想等基本数学思想,积累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基本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合作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的活动过程,理解并解决简单的“找次品”问题,在此基础上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磁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片。请学生谈什么情况下平衡,什么情况下不平衡? 2.比尔•盖茨的图片,学生自由谈谈与他有关的内容。

 3.出示问题。81 个乒乓球中,只有 1 个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法砝的天平,最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这个稍重的球?

 4.学生猜测,写下所猜次数,并要求说出理由。

 5.引导学生理解平衡,不平衡,重球在哪? 6.理解“最少,保证” 7.引导化繁为简研究 二、初步探究、寻找方法。

 1.2 个球中有 1 个次品 表演,画图 2.3 个球中有 1 个次品 画图,学会用“如果﹍那么﹍”表达 理解:为什么多了一个球还是 1 次? 3.4 个球中有 1 个次品 学生画图,学会用“接下来从﹍中找” 三、探究关键数目,初步感知总结规律

 1.8 个球中有 1 个次品 学生猜测,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汇报。在学生汇报后梳理思路,简单呈现思考过程。

 8(4,4、0)

 4(2,2、0)

 2(1,1、0)

 3 次 8(2,2、6)

 6(3,3、0)

 3(1,1、1)

 3 次 8(2,2、4)

 4(2,2、0)

 2(1,1、0)

 3 次 8(3,3、2)

 3(1,1、1)

 2 次 引导思考:3 次与 2 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9 个球中有 1 个次品 都尝试,记录,请称 2 次的汇报。

 与 9(4,4、1)3 次比较, 体会“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 3 份”的优越性。

 3.用学到的方法解决从 21、27 个物体中至少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4.81 个球中有 1 个次品 比尔•盖茨为什么出这样的题? 5.练习。加强应用。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找次品。)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把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如不能平均分的就尽量平均分。)

  2、最后来时送你们一首儿歌:

 (幻灯片课件出示:)

  一个次品在其中,

  知道次品重或轻。

 3 的倍数分 3 份,

  不能均分相差一。

  放入天平称一称,

  次品立即现原形。

  3.千金难买回头看,看到你以前没看到的,你就进步了。

 《找次品》教学反思

 有幸参加在长沙举行的 2015 年“和美课堂”名师优课观摩研讨会,现场聆听了华应龙老师的一堂课——《找次品》。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在 3 个,8 个,9 个…物体中找到 1 个次品,至少要几次,进而找到规律。也听到同内容的课,或在网上搜索到相关课件,视频,但总没有华老师的这堂课精彩。整节课轻松,充满欢声笑语,又有睿智的火花闪现,还渗透了老子“一分为三”的思想。

 听了这样的令人怦然心动的课,就想自己来试试。正好我有这样的教研任务——区域联盟教学研讨。于是从长沙听课回来,就开始了我的《找次品》之路。

 第一次试教,完全照搬华老师的套路,我也想试试名师的感觉。一节课下来,真正体会到生搬硬套的囧态。同事点评一语中的,没有激起学生的思维,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即学生没有弄清为什么要将 8个球分成三份,更没有理解清楚为什么分成(3,3,2)只要两次,而分成(4,4,0)要三次。修改后又经过两次试教,总不尽人意。要去乐安完小进行区域教学交流了,我汲取前几次的不足之处,慢慢演绎着前半段的精彩,学生的反馈令人满意。又到了突破难点处了,我期望的火花没有出现,时间快到了,只能草草收场,课上成了虎头蛇尾。课后,评课老师提出怎样节省时间,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到规律的做法。

 不久,又一次机会来临,青年教师成长联盟要求我上一节展示课。我决定还上《找次品》。课前,与任课教师交流得知,本班学生上课的气氛不是很活跃,我上课的时间是第四节课,学生比较疲劳,还要克服低年级学生吃午餐的干扰。上课时,前半段的精彩保持不变,到重点难点突破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8 个球中有一个次品,至少几次的分法,学生汇报后,不去试着找(3,3,2)与(4,4,0)的差别,而是再分组讨论从 9 个球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是将 9 平均分成三份(3,3,3),进一步让学生快速从 15 个,21 个,27 个球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学生们马上得出所找物体数是 3 的倍数时,要平均分成三份。然后再回过头来研究所找物体数不是 3 的倍数时,就有学生在下面小声的,不很自信的说要“尽量分成三份”。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我抓住这一点,一气呵成的演绎完这节课。从学生的表现,后面练习的效果,听课老师的评价,这节课虽有瑕疵,但没有失败。

 从我的《找次品》之路中,我深切体会到: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上课所需要的一切资料都能从网上找到,但我们的学生情况是网上找不到的。我们可以学习任何一位名师的风格,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达到名师水平的。只有取其精华,结合实际情况,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成长,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位名师。

相关热词搜索: 次品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