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回延安》

发布时间:2021-09-28 11:32:24 浏览数:

 《回延安》

 一、优秀文化指要

 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精神。

 二、优秀文化价值分析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内涵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产生于陕北,积淀于陕北,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们民族记忆的源头和陕北风俗的活化石。研究其审美文化价值,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并且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工作者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理解文中的革命传统,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三、课堂落实 为了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足够的认识,课前应充分查找陕北民俗资料,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教学方法,意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培养学生理解老一辈的革命情怀和延安的象征意义。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了解陕北民俗、贺敬之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延安历史,解决课后生字。查找朗读视频,反复模仿。小组抽取任务,(课文分为五部分,一个小组分析诵读一部分。)

 【精品课件】

 1.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 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2.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 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写作背景 1935 年 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 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 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

 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4.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 13 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这些材料 让学生对陕北民俗和民歌 信天游形式有所了解,也增加学生对延安的热爱,对革命传统的继承,为深度学习与体悟打好 一定基础。

 (二)课内实施 解决三个主问题:

 其一,分析语言特点——反复朗读文本: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文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借以品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从中概括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其二,了解民俗内容——抓关键词,深刻理解陕北地域文化特点,及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其三,总结拓展——探讨作品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一、 分析语言特点 —— 反复朗读文本 ,感知信天游艺术形式。

 分小组展示朗读,并解析如何读,抓哪些词?为什么要抓这些词?《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如用图表显示,则是:

 回亲人——激动 忆过去——感激 话延安——喜悦 看上级——赞美 颂延安——展望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赏析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第一小组朗读,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应该用深情的口吻读动词体现对延安的思念,用轻快的语调读拟人句,以展现作者“回家”的喜悦。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第二小组朗读,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

 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第三小组朗读,分析: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第四小组朗读,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用排比的手法,勾勒出延安新容新貌。

 6.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五小组朗读第五部分,分析: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7.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在总结中感受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热爱之情。)

 第六小组总结,分析: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小结:这一部分,是文章体现信天游民歌特色的部分,引领学生总结信天游的形式特点,感悟陕北民歌的风情魅力,是这一部分的重要文化体现。)

 二、 了解民俗内容 —— 抓关键词,深刻理解陕北地域文化特点,及 诗人对延安

 的深厚情谊。

 1.找出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和地方方言词语。

 方言词语:紧紧儿、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几辈辈… 地方色彩词语:延安、宝塔山、杜甫川、白羊肚手巾、延河、糜子、油馍、杨家岭、枣园. 总结:

 浓厚的地域色彩,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也彰显了本单元主题:

 了解民风 民俗 ,感受民俗的价值意义,以便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2.文中哪些地方能抒发作者的感情?具体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 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3.

 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及对延安新貌的赞美热爱。

 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4.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能够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解析文本留下的革命传统文化,继承革命传统。)

 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 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及延安精神 。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

 原因。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让我们在形象中感受到, 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小结:这一部分,从内容上补充了文本的精神内涵,侧重于灌输革命思想,爱国热情和民俗文化内涵。)

 三、总结拓展 1.学习总结。

 明确:《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母亲”延安,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2.拓展探究:在那个年代,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那么在今天,“延安精神”还值得我们学习吗? (小结:让学生自由畅谈,由文本中的革命精神延伸到现实社会,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环节,实现文化价值观的落地。)

 (三)课后实践 仿信天游形式,写一首关于五十中校容校貌的诗歌。(注意比兴手法的运用及押韵的变换)

 附:

 新起点,新征程!

  槐花香里又一年, 五十中学换新颜。

 崭新高楼拔地起, 简陋校舍成过去。

 教室轩敞玻璃亮, 师生读书声朗朗。

 小组合作促教学, 课堂讨论声热烈。

 学生鼓劲争上游, 老师教学创一流。

 生尊师,师重教, 中考频传新捷报。

 响应主席新号召, 工匠精神不能抛。

 田里的麦子秧上的瓜, 五十中哺育我长大。

 滹沱河的流水子龙庙的风, 南村镇的热土地杰 人又灵。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争做新时期追梦人!

 冯顺楠

 石家庄市第五十中学

 2019-04-14

相关热词搜索: 回延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