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斯宾诺莎信仰观念及其与事功关系
75
斯宾诺莎的信仰观念及其与事功的关系
吴树博
: 摘
要 ] “ 因信称义 ” 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纲领 , 宗教改革家据之确立了信仰的内在性原则,并将信仰视为基督徒称义和救赎的唯一途径 , 与信仰相对的事功却被极度弱
化甚至否定了。作为一个与新教有密切关联的思想家 , 斯宾诺莎对信仰与事功多有探讨 , ,
他一方面同意新教的信仰内在性原则 , 肯定了信仰的地位 ; 但另一方面,他并不认同仅通
过信仰 , 人就可以称义和得救 , 反之 , 他认为事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重要性 。
唯有通过事功,大众才能确证自己的信仰并获得救赎。斯宾诺莎之所以持这种观 L , , 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身心同一论的哲学立场 。
这也展示了启蒙哲学家在超越宗教改革运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
关键词 ] 新教精神 信仰 事功 身心同一论
[ 中图分类号 ] B563. 1
信仰与事功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基督教历史上是一个引发激烈争论的问题,并在教会发展进程
中呈现出波浪起伏式的变化 。
16 世纪初期,随着马丁 •路德等人发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 信仰与事功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争论焦点 , , 而这从根本上导源于宗教改革对 “ 因信称义 ” 原则的突出强调和使用 。
为了对抗天主教会过度的世俗化和仪式化 , 恢复基督教会作为属灵共同体的原始形态 , , 路德等神学家重启使徒保罗提出的 “ 因信称义”教义 , 在信仰领域展开了彻底变革 。
在路德看来 , “ 领受和爱慕上帝之道 , 不靠任何善行 , 唯藉信心 。
既然灵魂的生命和称义只需上帝之道 , 所以灵魂的称义唯因信心 , 而无需任何善行 ” , “ 唯有信心才是基督徒的公义和对所有律法的成全 ” , “ 外在的行 为和事功对于基督徒的称义和救赎并不产生任何影响 ” 。
① 同样 , 加尔文也认为 :
“ 人因不义的行为
被弃绝 , 却借信心投靠基督的义并穿上这义 , 那在神面前的这个人并不被称为罪人 , 而是义人 。
”
* 本文系同济大学 “ 欧洲研究 ”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 欧洲思想文化与中欧文明互鉴”子项目( 180216 )的研究成果 。
①马丁 •路德:
《 基督徒的自由》,载 《 路德文集》第 1 卷, 《 路德文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编译,上海三联 书 店 , 2005 , 第
403 、 409 、 416
页 。
76 《 哲学动态》 2019 年第 11 期
“ 我们所拥有的义唯独建立在信心之上 , 却完全不在乎行为 o ” ①
因此 ,唯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基督的信心 ,一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才能在上帝面
前称义并找到救赎之路 " " 相比于信心 , 对律法的遵从 、 对事功和善行的践履则不具实质意义。若基督徒执念于事功,为之赋予称义和救赎的价值,那么信心就会受到贬抑;若认为可以藉善行而称义、自由和得救 , 就会立即丧失信心及信心的一切益处 。
② 如果基督徒以自己的功德自夸 , 就会毁 坏人们因称义而归于神的称赞 , 也破坏人 01 蒙救恩的确据 。
③
可是 ,尽管路德等人将信仰确立为第一原理 ,却似乎并未全盘否认事功 。
路德曾言 :
“我们并 不弃绝善行,反而可以爱慕和宣扬它们。我们并不非难善行本身,而是谴责附加于它们的亵渎上帝
之举和因行称义的邪念 。
” 不唯如此, 路德还奉劝人们 “ 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 尽其本分 ,并不是 以此而求称义,而是藉此约 束 自己的身体 ” 。
④ 依韦伯之见,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就是 , “上帝 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 ,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的现世地位 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 。
这是他的天职 ” ” ⑤ 。
但是 , 不管怎样 , 事功的意义完全处在人的世俗生存层 面 ,对人的信仰、称义和救赎并不发挥作用 ,事功只能作为一种副现象才与信仰发生关联 。
此外,在宗教改革之初,路德等神学家并未彻底否定教会的地位,而只是对教会的功能与机制
进行了重新厘定 , 对繁琐的仪式进行了削减 。
后来,新教教会 ( 尤其是正统加尔文派教会 )又以
不同方式重新陷入天主教会的弊端,从而在 17 世纪 ( 尤其是在荷兰 )
引发了新教内部的再改革运
动 。
⑥后者力求对宗教改革的不彻底性及其退化方面作出更激进的变革,以使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则
得到深入贯彻 。
。
然而 ,无论如何,由因信称义所确立的信仰的首要性已然为新教各派所公认 。这条教义构成了
新教精神的核心,并使新教各派普遍推崇一种内心的宗教。信仰被彻底置于人的良知和良心层面,
从而成为个人的私事 。这种信仰始终以人的良心或内在的人作为住居之所,由此使事功在救赎过程
中的意义急剧弱化甚至被排除 。
作为 17 世纪的荷兰哲学家 , 斯宾诺莎恰恰生活在由新教精神所塑造的社会氛围之中 。
他本人与新教徒有着广泛交往一他的书信和相关档案材料都可以提供佐证⑦ , 而且这种交往并不限于私 人情谊 ,而是更多体现于他们共同的学术旨趣和思想探索层面 ,新教的很多理论元素渗透到他的思
想和表述之中 。
①③ 约翰•加尔文:
《 基督教要义》中册,钱曜诚等译,孙毅、游冠辉修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第 721 、 764 页 ; 第 788 — 797 页 。
②④ 马丁 •路德 :《 基督徒的自由 》, 第 411 页 ; 第 417 、 423 页 。
⑤ 马克斯 ( 韦伯: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于晓、陈维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第
59 页 。
⑥ 关于这种再改革运动,截至目前最权威的研究文献依然是考拉科夫斯基所写的 《 没有教会的基督徒:
17 世纪的宗教意识与教派联系 》 ( Leszek
Kolakowski , Chretiee
sans
Eglisc :
La
consciencs
segkkusc
ct
tc
Hee
confessionnec
au xviie siecle , trad. Anna Posneg Gallimard , 1969 )
。
⑦
关于斯宾诺莎与荷兰新教徒之间的交往 , 参见 A.
M.
Vaz
Dias
and
W.
G.
ven
der
Tak , “
Spinoze
Merchant
& Autodigact
Charters
and
other
Authentic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Philosopher^
Youth
and
hit
Relations
” ,
Studis RosentOaliana , Voi.
16 , No.
2 , 1982 , pp.
109 一 195
;
K.
0.
Meinsma , Spinoza
ct
-op
cerde , S.
Roosenburg
( trad.
), Vrin ,
1983 ,
pp.
109 — 132 ; 史蒂 芬 ( 纳 德勒 :
《 斯宾诺莎传 》 , 冯炳 昆 译 , 商务印书馆 , 2011 , 第 151 — 171 页 。
斯宾诺莎的信仰观 念及 其与事功的关系 77
斯宾诺莎早年曾应他的新教朋友之邀,就他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理论专门撰文详述,这就是以
荷兰文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的 《 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 。内格里甚至认为,这本书乃是斯宾诺莎与他的新教朋友共同创作的产物,是斯宾诺莎圈子的意识形态的体现 。
① 而斯宾诺莎与新教之间的思想 联系在他的 《 神学政治论 》 ( 1670 )
② 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
作为一部极具论战色彩的著作 ,
《 神学政治论》有意识地介入当时荷兰社会的宗教和政治纷争 ③ ,并对相关宗教论题作出了深入探
究。信仰及其与事功的关系也处在这些论题之中,并对我们把握斯宾诺莎的一般宗教理论发挥了重 要作用 , 而斯宾诺莎与新教之间的关联也从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
与众多新教改革家一样,斯宾诺莎对信仰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信仰是人们能够变得虔诚并 服从于神的前提条件。正是通过信仰,人们才能接受由神所启示并由先知所传达的关于神的知识
( TT P , I , 1/ 中 19 )
; 根本而言 , 信仰就是相信神和崇拜神 ( TTP , XI V , 3/ 中 195 )
)
。
而这种对神的信仰并非由外部的权威或制度所强加 ; 反之 , 信仰乃是个人的私事 , 它取决于个人内在的自决 ④ ,每个人都应当被允许自由地运用自己的判断 , 并根据自己的心意来解释信仰的基础 ( TTP ,
Pr ef.
12/ 中 15 )
。
“ 神的永恒之道 、 神约和真宗教都以神圣的方式被镌刻在人的内心之上和人的心灵
之中 。
”
( TTP , XI I , 1/ 中 177 )
“ 每个人对神的内在的崇敬 、 虔诚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都处在个人
的裁判范围之内 。
”
( TTP , XI V , 3/ 中 259 )
因此 ,
宗教与其说是在于外在的行为 , 不如说在于内心的淳朴和真挚 , 它不隶属于公法或权威之
领域 。
因为内心的淳朴和真挚不是由司法权力或公共权威确立起来的。任何人都绝对不会因受
暴力或法律的强制而获得至福 。
反之 , 为达至福,所需要的是虔敬而友好的建议、良好的教 育 ,尤 其是个人的自由判断 。
( TTP ,
VI I ,
22 / 中 128 )
据此,斯宾诺莎力求为人们赢得信仰和思想的自由。内心的信仰与信仰自由的原则在此结合起来 o
既然信仰是内在的和私人的,那么这种信仰该如何获得呢?在犹 太 - 基督教传统中,信仰必须通过启示、奇迹或外在的见证才能为信徒所通达,需要依靠迹象或神迹( signum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宗教中的信仰就隶属于斯宾诺莎所说的意见、想象或第一种知识一记号或迹象是这种知 识的关键媒介之一 。
( E2P40S 2 )
因此 , 信仰有赖于我们身体的感受 , 并与社会的文化 氛 围紧密关联,从而集中体现着特定时代之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实存 。
⑤然而,斯宾诺莎并未满足于关于信仰的
①
Antonio
Neeri , L"anomalia
selvaggia :
saggie
su
petere
e
potenza
S
Baruch
Spinoza , Feltrineii , 1981 ,
pp.
43 — 50.
② 本文对斯宾诺莎著作的引用遵循当前国际学界的通行格式:
《 神学政治论》缩写为 TTP ,然后是章节数 , 由于中译本没有分 节 , 随附中译本页码 , 如 “ TTP , I , 1/ 中 19 ” 指该书第 1 章第 1 节 / 中译本第 19 页 ; 《 伦理学 》 缩写为 E ,具体内容的缩写形式为 A
( 公理 )
、 App
( 附录 )
、 C
( 绎理 )
、 D
( 证明 )
、 Def
( 定义 )
、 P
( 命题 )、
Praef. ( 序言 )
、 S
( 附释 )
, 如 “ E2P11C2D ” 指该书第 2 部分命题 11 绎理 2 证明 ; 《 斯宾诺莎书信集 》 缩写为 Ep. , 然后是书信编号 , 如 “ Ep. 56 ”指的是 《 斯宾诺莎书信集》中的第 56 封信 。
《 神学政治论》的外文依据Spinoza , Xue es , III ,
Traith
theologicc-politieuc
(
texte
etabli
par
F.
Akkerman , Traduction
P.
-F.
Moreau
et
J.
Lagree , PUF , 1999 )
-其余著作皆依据
Spinoza , Operr
(
a
curg
di
F.
Mignini
e
0.
Proietti , I
Meridiani , 2007 )
; 译文参考相关中译本 :《 神学政治论 》, 温锡增译 , 商务印书馆, 1963 ; 《 伦理学 》, 贺麟译 , 商务印书馆, 1983 ; 《 斯宾诺莎书信集 》, 洪 汉鼎译 , 商务印书 馆 , 1993 。
③
关于 《 神学政治论 》 的撰写背景和缘由 , 可参见 Spinoza , Ep.
30 ;
Steven
Nadler , A
Book
Forged
in
HeH :
Spinoza"s
Sccndalouo
Treatisc
and
hie
Birth
p
the
Secular
Age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 s , 2011 , pp.
17 一 51
;
Susan
James ,
Spinoza oo Philosophy , Religion , and Politics : The Theological-Political Treatisc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2 , pp. 7 一 36.
④ Leszek Kolakowski , Chretiecc sano Eglisc , pp. 206 — 225 -纳德勒:
《 斯宾诺莎传》,第 254 — 262 页 。
⑤
Louis
Althusser , # The
Only
Materialist
Tradition ” ,
The
Nee
Spinoza ,
W.
Montag
and
T.
Stolae
(
eds.
)
,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o Press , 1997 , p. 10.
78 《 哲学动态》 2019 年第 11 期
一般见解 , 而是对之作出了定义式考察 。
他认为 , “ 信仰不是别的 , 只是对神有所觉察 ( sentir e )
;若无此觉察 , 则对神的服从必遭倾覆 , 若有对神的服从 , 就必有此觉察 ” ( TT P ,
XIV ,
5/ 中 196 )
o 因此,斯宾诺莎也从第一种知识来界定信仰。当他说信仰乃是对神有所觉察时,他凸显了感知 的重要作用:信仰恰是通过我们身体的感知而获得的。在这个层面,理性和理智还未发挥自身的功
能,而只能诉诸知觉和想象。由此,信仰并不是绝对确定的。这种界定方式也引出了 《 神学政治 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把信仰与哲学区分开:信仰以人的虔诚和服从为目标,并以想象为根本 运作手段;而哲学追求真理,并诉诸理性。虽然斯宾诺莎认为只有哲学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快乐 和幸福( E5P 36S )
, 但是他也很清楚 , 普通大众无法达到哲学思维的层次 , 也无法通过哲学知识而 认识神,所以就必须为大众提供或保留特定的途径,以便达到对神的体认并获得救赎之道,而这恰
恰是信仰能够发挥其功能的领域 。
①
既然信仰必须通过想象或迹象才能获得,从而不是人天生具有的,那么,在大众宗教层面,信
仰应当以什么为来源和基础呢?就此,斯宾诺莎同意新教的基本观点, 即信仰应当以 《 圣经 》 作
为最终来源, 这也意味着他同新教徒一样接受了 《 圣经 》的权威和 “ 唯独通过 《 圣经 》 ( sola scr iptur g )
$ 原则 :
每个人都有权自己直接去阅读 《 圣经 》 , 并通过这种阅读来获得对神的认知 , 领 受上帝之道,从而达到对神的真诚信仰。在此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作为中介,更不需要
外在权威的强制 。
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具有信仰的自由和自决, 而如何阅读和解释...
相关热词搜索: 事功 信仰 观念热门文章:
- 2024年度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材...2025-01-12
- 2024年度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2025-01-12
- 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材料(3)(...2025-01-12
- 主题教育交流研讨发言材料(2...2025-01-12
- 在XX中学2024届高三鼓劲大会上发言2025-01-12
- 2024年度(4篇)公司主题教育...2025-01-11
- 2024年学习全面依法治国专题...2025-01-11
- 在家庭委员会座谈会上发言材料2025-01-11
- 2024年政府办公室岗位标兵交...2025-01-10
- 2024第二批主题教育读书班交...2025-01-10
相关文章:
- 我的信仰2021-09-09
- 关于规范民间信仰点管理的思考2022-01-28
- 论信仰软权力2022-10-29
-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主...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