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谈谈我对学习理解

发布时间:2021-09-28 13:49:01 浏览数:

 谈谈我对学习的理解

  自八七年开始成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将近二十四年在课堂上和学生在一起。应该说我对教育理论也学习的不少。大的包括反射、认知、建构、人本、多元智能等等,代表人物马斯洛、布鲁姆、霍华德等大家无数,学术术语如:注意、感知、记忆、理解、思维品质、迁移、同化、顺应、反应链、人的需要、综合、分析等等,不胜枚举。这一切都说明,学习对人类是一个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领域。所有的这些专业术语都是为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提供的专业知识、技术,但它不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学习的知识。同时,它能不能起作用,还在于使用者是否能把它放到一个实际情景中,加以综合运用。我这里想说一说在理解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以我自己的体会和角度来谈一谈如何认识学生的学习。

 不同的人的学习是不同的 除个别天才和弱智之外,绝大多数人学会与学不会都可以归到:和这一学科知识亲密接触的时间够不够的问题。

 首先,学会与学不会是一种心理感受。比如高考成绩,都是上一个本科,北京市状元 700 分,相当于总分 750(裸分)93%,上三本的有 380 分,相当于总分 750 分的 50%。那你能说上三本的同学学不会吗?显然是不能这么说,都是从事数学工作,小学数学教师、高中数学教师、大学数学教师、数学家、工程师都在以数学这门学科谋生,那么他们的数学水平明显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绝没有因为这些不同而看不上谁,这就是学习的程度的够用原则,或经济原则。所以,一个学生学会和学不会只是他内心的感受,老师只能评价他的分数高低。如果他觉得学的有意思,就算分数低,他也能学下去。如果,他自己认为自己学不会,就算分数高,他也会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这就解释了,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分数去区别孩子的学习程度,这种解释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这能把孩子逼到放弃学习的路上去。

 其次,每门学科既可以说是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同时它又是很多大师的心力创造,他必有自己一套相对独立的概念系统和关系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个小的模型构成全体,而每个小的模型都可过通过模仿和比较,把它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嫁接或重建(对照同化和顺应)。每一个人只要重复的次数够多,当然是想要重复的和有意义重复的才是有效地,他就能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所以,有时我也主张把暂时不理解的先强行把思路记下了,有一天就会融会贯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要足够长时间的亲密接触才能解决学习的问题。

 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学习是相互影响的,大部分人都是一好都好,究其原因不是他擅长所有学科的学习,而是他能运用自己的成功学习经验来克服其他学科的学习困难,从而保证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热情和坚持。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三个问题,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的程度?我认为是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和对复杂程度的驾驭能力来分层的?比如我们们同时能照应三件事,那么当要求我们关照四件事时,我们就有顾此失彼之嫌。这说明我们的水平就是三,所以我们作相同复杂的事时,我们都是三的水平。但是当我们长时间的训练我们能够得心应手的驾驭四件事,那我们的水平就就进入了四时代。所以进入四时代只需在一门课上即可,其他的课就能够顺利的迁移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孩子很努力了,但是成绩不高,这说明他还没有上到更高的层次。还能解释为什么试卷的那个难度一大,大家的分数就拉平了的道理。

 总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经历,所以,都有权利

 对学习进行说三道四。我也就凑一个热闹。

相关热词搜索: 我对 谈谈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