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把课堂阅读探究引向深入

发布时间:2021-09-28 17:35:08 浏览数: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把课堂阅读探究引向深入?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话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其中关键性的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以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把课堂阅读教学引向深处呢? 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体会,还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他是不可替代的,必须由学生充分地阅读、感、知、体会、品味,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足够的阅读时间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探究、创新地阅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比如《小马过河》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其中的蕴涵的道理,以更好地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否则单凭教师的讲解、说教是很难达到阅读的目的的。

 二、提供各种条件,创设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

 (1)自己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允许不同层次、不同阅历的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如《孔已己》一文,可以从其社会悲剧来揭露封建科举的残酷;从其个人悲剧来揭示其性格本质。由于学生理解的层次、角度不同,我们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或认可。当然,对于不能作到文本对话,离题较远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需给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及思想内容来做必要的分析。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层提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其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不再成为扼杀学生积极性的工具,从而更好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让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乐于阅读。如《变色龙》一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学生可较简单的回答出来。然后可再追问:他善变的特征是什么;他始终未变的是什么;是何种原因使他善变又不变。这样层层设疑,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巧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来品味语言的美

  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端午的鸭蛋》语段中写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扎”一“吱”,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品味出此语言表达效果的,即鸭蛋的质细和油多的特点,也更难感受出吃鸭蛋时的情趣。同样本文中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对于鸭蛋哪一头是“空头”也较难辨认出来。

  (2)充分利用多媒体、影视片段,理解人物的整体形象

  影视片段和课文的结合,可以大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会对人物形象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智取生辰纲》一文,需结合《水浒传》的了解,才能有利于理解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使之更加鲜明形象。

  3.巧用“活源”,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课外美文进入课堂,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可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例如学生学习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文末写到了我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可将其扩展,印发《孝心无价》(主要向读者表明如何向母亲尽孝心),让学生品读、感悟应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另外也可将古今中外有关对母亲的赞歌引入到课堂来,依此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

相关热词搜索: 引向 探究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