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青春足迹

发布时间:2022-02-14 15:06:02 浏览数:

——共青团竹溪县委员会青年工作集萃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共青团组织和洋溢着探索精神的青年群体。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永远是这个年轻群体不息的生命活力。创新的育人观、创新的发展观、创新的服务观,一个又一个的创新,都是在探索中创造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在迷惑中突破。 
    “全国团建先进县”、“湖北省青春富康行动先进县”、“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湖北省青年文明号”、“湖北省少先队示范学校”、“十堰市第一个农村青年中心”……;这里还有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徐荣奎、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个人熊涛、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柯昌松、十堰市十大杰出青年伍长彬、十堰市十佳创业之星郑自勇、十堰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邹爱华……无一不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结出的硕果。
    共青团湖北省十一届委员、竹溪县团委书记熊涛感慨地说,“多年的实践证明,创新,是竹溪青年永远奔腾向前的活力所在;创新,是竹溪青年争创一个又一个新辉煌的“动力火车”;创新,是竹溪青年和青年事业永葆青春锐意向前的不二法宝” 。

    创新的“育人观”: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把贯彻党的要求和青年的根本愿望结合起来
 
    育人是共青团组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党交给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近年来,竹溪县团委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打造竹溪特色的共青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势品牌。
    实施文明工程,提升文化品位。以“学会感恩、共创和谐”活动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抓手,依托图书馆、青年中心、学校、书市等活动阵地,在青少年中倡导读理论书籍做清醒人,读科技书籍做明白人,读法律书籍做守法人,读历史书籍做文明人的读书理念。各级团组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每年举办的全县青少年声乐、器乐、舞蹈比赛,棋类比赛,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企业青工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科技夏令营、乡村文明活动等丰富的文体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健康向上、奋勇拼搏的学习、工作热情,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品位。
    搭建实践载体,增强先进意识。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县各级团组织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以“设岗创星”为载体,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筑“青年满意工程”。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县团组织广泛开展了以“高举团旗跟党走、立足岗位学先进”团员主题意识教育活动。通过“千名团员重温入团誓词”、“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青春献祖国”主题团日活动、党团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百名团干网上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团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稳步提高,先进性意识进一步增强。
    坚持服务育人,净化成长环境。联合司法部门成立“竹溪县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聘请一批从事法律工作的青年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发起快乐假期健康行动倡议,号召全县青少年在假期中开展精读一本好书、做一件报答父母之事、学会一项技能、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和争做文明小公民、争做文明小网民的“四个一”、“两个争创”活动。聘请了30名基层团干义务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组织开展“假日社区活动”、“家教宣讲与咨询活动”、“生理健康护苗行动”、“网吧监查”、“扶孤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志愿服务,大力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进一步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创新的“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面对不断变化的团的工作,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队伍促进团组织的壮大

    团的整体建设水平的大跨越,关键是组织自身建设如何实现大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竹溪团委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原则,创新发展,大力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
    早在2001年初,竹溪县就成立了党建带团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县委建立党团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集中听取一次团建工作汇报,并对乡镇机构改革后62名基层团干进行了重新配备。团县委建立“推优”工作流程图, 321名团员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调控能力和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农村,抓住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时机,推荐团干部进“两委”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全县65%的村团支部书记被选进“两委”。在学校,加大共青团源头建设力度,联合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将县直学校和乡镇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年底共青团工作考核范围。以乡镇、村团的阵地建设为纽带,以“村校合一”、“村场合一”团员管理为模式,每年7月集中开展“校村团组织关系集体转接”活动,实现学生团员与农村团员关系对接。
    “哪里有团员青年,那里就有团组织。”针对非公企业团员青年分布不集中等实际,竹溪团委创新思路、创新模式,积极推行“企业建团、街道社区建团,挂靠、依托建团等措施,走出了一条适应竹溪县经济发展格局的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团率达65%以上。
目前,全县共有基层团组织303个,其中:乡镇团委15个,系统团委8个,县、乡直机关团委9个,团总支28个,团支部128个,村团支部115个;14至28岁青年59900人,团员11806人。

    创新的“服务观”:把服务社会与提高青年素质结合起来,把围绕大局开展工作与发挥青年优势结合起来

    每一个青年都是一个热情的火种,关键是要找到他们激情的燃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服务社会,服务大局。
    青春的同义语应当是文明。每逢阳春三月,竹溪团委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不同的方式怀念雷锋。举行青年志愿者宣誓仪式,参与“绿色家园植树计划”,在秦楚交界的关垭子土长城脚下种下了象征生命和希望的“青年林”,对城区白色垃圾进行了彻底清扫……一时间,在大街上、公园里、河道中到处都闪烁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富有特色的“农村青年文化节”、“三下乡”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形成了制度,全县10支300余人的青年文艺宣传队常年活跃在乡村院坝,把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身边。目前全县共有各级“青年文明号”25家,青年岗位能手45名。
    青春的同义语应当是奉献。全县各级团组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基地发展支柱产业、树带头人推广示范、抓培训育新型农民”为基本工作思路,广泛地开展了把农村青年培养成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全县共建立2处“青春富康行动”培训基地,先后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市十佳创业之星等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青年典型。
    教育是兴国之本,爱心点亮希望。自1993年实施希望工程以来,竹溪团委以宣传为先导,以筹资为手段,以管理为生命,以监督为保障,积极推进,严格管理。全县希望工程健康、迅速发展,使一大批面临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使一批危旧校舍得以修缮和重建,为协助政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促进竹溪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多年的努力,希望工程在竹溪已经成为了一项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事业。截止2005年,共募集希望工程专项资金501.32万元,援建希望小学7所,救助贫困4668名。 (罗言)

相关热词搜索: 足迹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