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控制与农残分析技术
1 加强农药残留监控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关键。农药残留污染是制约食品营养与安全的首要因素之一,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1.1农药污染形势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药年产量仅次于美国,年使用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且农药品种结构不合理,杀虫剂占农药总产量的70%。在70%杀虫剂中,有机磷杀虫剂占70%。其中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氧化乐果、久效磷杀虫剂等占70%[1]。剧毒、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与滥用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农药残留超标导致的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1.2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 国家出台的《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法规规章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与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严格限制。2002年7月农业部发出通知,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计划”,力争在5a内基本解决餐桌污染。同时为加快农药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削减计划的实施,农业部连续发布公告和部长令,对高毒农药实施更为严格的管理。于2002年8月生效的《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对农药限制使用制订了详细的管理措施。此外,各地还根据具体实际,出台《农药管理办法》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高剧毒农药。
1.3加强农药残留监测的重要性在今后一段时间,化学防治似是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因此,提高农药使用水平,加强农药的环境管理,对进入环境的农药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是做好农药残留监控的重要保障。许多城市为推进农药安全使用,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力度和范围,设立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到菜市场的3级检测,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全面进行农药残留监测势在必行。
2农残分析测试技术进展常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三大类。有机氯农药是我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1983年开始,我国禁止生产和使用HCB、DDT等有机氯农药,但国外有些国家仍在使用。目前造成果蔬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这类农药大多属剧毒药品,虽在环境中易降解、残留期短,但其毒性比有机氯农药大得多。有机磷农药因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具有高效、安全、经济、方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我国现阶段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中国环境优先监测有机污染物“黑名单”中列出的10种化学农药,其中有机磷农药就占了7种[2]。因此,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是农残分析的重点。
2.1 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主要包括提取、净化和浓缩等步骤,是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索氏提取、液液分配、柱层析等,不仅操作繁琐、费时,提取与净化效率低,易引入误差,且需使用大量有毒溶剂。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简称SPE)、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简称SPME )、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简称MAE)、样品固相分散萃取、自动索氏萃取,在线高效流相色谱(HPLC)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ulid Extraction,简称SFC)等不断被引入农残分析中。样品前处理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3]。
2.1.1固相萃取 固相萃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品富集技术,特别适用于水样处理。其原理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利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根据待测农药性质、样品种类等选择合适的萃取柱和洗脱液及其他优化条件后,可使萃取、富集、净化一步完成。SPE克服了液/液萃取(LLE)技术及一般柱层析的缺点,较LLE可节省时间和溶剂约90%,萃取过程简单快速、节省溶剂、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减少杂质的引入减轻了有机溶剂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外已推出商品化的自动固相萃取装置,可与HPLC在线结合实现许多农药残留的全自动分析。
2.1.2固相微萃取 固相微萃取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萃取分离技术[4],1990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Pawliszyn首创[5,6],1994年即被用于农残检测[7,8]。它是利用涂有吸附剂的熔融石英纤维吸附样品中的有机物质而达到萃取浓缩的目的,集萃取、富集和解吸于一体,具有无溶剂、可直接进样、操作简便快捷、灵敏的特点,克服了固相萃取回收率低、吸附剂孔道易堵塞等缺点。SPME与气相色谱(GC)或GC/MS联用主要用于直接分析均相样品(如水样)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农药残留,非均相样品如土壤、蔬菜,则须先将其转化为浆状再分析[9]。对于非挥发性或半挥发性物质,SPME/HPLC联用技术更具优势[10,11]。
2.1.3微波辅助萃取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是对样品进行微波加热,利用极性分子可迅速吸收微波能量的特性来加热一些极性溶剂,辅之精确的温压控制,达到萃取样品中目标化合物、杂质分离的目的,具有高效、安全、快速、试剂用量小和易于自动控制等优点[12],是分析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好方法[13]。应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测定中药中有机磷农药残留[14]以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15]均有报道。
2.1.4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本质上是处于临界温度以上的高密度气体。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其密度大、粘度低、扩散系数大、兼有气体的渗透性和液体的溶解力的特点,将样品中待测物质溶解并从基体中分离出来。它可同时完成萃取和分离,具有简单快速、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可实现操作自动化等优点。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co2中,可用于提取非极性或弱极性农药残留。通常在co2中加入少量极性溶剂如甲醇等,来调节其极性,据此提高对极性农药的萃取效率并最低限度地减少杂质的提取。SFC技术自1986年开始应用于农残分析[15] ,已成功地应用于提取植物样品、动物组织、果实、土壤和水样中的农药残留。国内已有应用此技术测定食品中有机磷[16]、有机氯[17]和氨基甲酸酯[18]农药残留的报道。SFC不仅成为现代农药多残留分析中的热点[19]之一,而且在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20]。
2.1.5加速溶剂萃取1996年Rethter等[21]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固体和半固体样品前处理的新技术——加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简称ASE)。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升高温度和压力,增加物质溶解度和溶质扩散效率,提高萃取的效率[22]。与传统萃取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23]:快速(仅用12~20min)、溶剂少(15~45mL)、萃取效率高、可实现全自动安全操作。ASE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可同时使用4种溶剂进行提取,已在食品、农业环境、药物、化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美国国家环保局批准 相关热词搜索:
农药
污染控制
分析
技术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