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防洪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研究与探索(李富中,许发文,张作栓,张红娟,王宏献)

发布时间:2022-02-24 15:05:22 浏览数:
  为了便于防汛抢险技术人员及时掌握工程地质状况,准确分析出险原因,河南孟州河务局利用人工和机械锥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辖3处控导工程靠河坝地质状况进行探测,并绘制出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使防汛抢险技术人员迅速掌握每处工程地质状况,及早采取相应抢护措施,从而为险情抢护赢得了宝贵时间。该柱状图创意新颖,直观性强,促进了防汛技术的创新发展,为行政首长快速决策、技术人员准确确定方案提供了信息资料。

1 工程基本情况

孟州市所辖黄河河段位于黄河左岸,距小浪底水库下游约32千米处,是黄河中游的下部。河道总长28.6千米,南北宽3~4千米,黄河在此段出峡谷入平原,河道陡然开阔,河势游荡散乱,是典型的游荡性河段。1958年前后,该河段横河、斜河时有发生,常常造成滩地坍塌,严重影响沿黄人民的生产生活。为控导主流,护滩保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进行了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河道整治。孟州段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在化工、逯村、开仪修建控导工程,与对岸的铁谢、花园镇、赵沟、裴峪工程相互迎、送水流,控导河势,使该河段内工程弯弯相扣,形成了铁谢—逯村—花园镇—开仪—赵沟—化工—裴峪的基本流路。这些工程的修建,对稳定中小水流流路,控导主流,缩窄河势游荡范围,减少横河、斜河发生的概率起到了巨大作用。

2 项目背景

孟州河段处于黄河设防河段最上端,洪水出峡谷后首当其冲,预见期极短,抢险快速反应能力要求高。加之河道工程不配套,主流摆动难以控制,仍有出现斜河、横河顶冲堤坝的险情。小浪底水利枢纽投运后,河道演变与河势变化给工程带来一定影响。为了便于防汛抢险技术人员及时掌握工程地质状况,准确分析出险原因,孟州河务局利用人工和机械锥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所辖3处控导工程靠河坝道地质状况进行探测,并绘制出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做到防汛抢险技术人员人手一份资料,从而为险情抢护赢得了宝贵时间。

3 探测经过与分析

为掌握逯村、开仪、化工3处靠河控导工程地质状况,准确分析工程出险原因,孟州河务局于2006年6月组织探测施工领导小组,利用人工和机械锥探相结合的方法在3处控导工程靠河坝道布设15处探测点,其中逯村工程5处、开仪工程6处、化工工程4处,地质结构分别为沙壤土、细沙、中沙、粗沙、卵石,逯村31坝、开仪29坝、化工27坝三处中间夹带粘土,属“格子底”,其余大部分为沙壤土、细沙和中沙。探测深度最深达到30余米,卵石层在6.5~23米之间不等。当堤坝地基上覆有弱透水层或覆盖被破坏,下面有强透水层,在汛期高水位时,渗透坡降变陡,渗透的流速和压力加大,至渗透坡降大于地基表层弱透水层允许的渗透坡降时,即在堤坝下游坡脚附近发生渗透破坏,将下面地层中的粉细沙料带出而发生管涌;当土质为沙质土或粘土时,沙质土或有含沙夹层,防渗性能差,易产生脱坡、漏洞、跌窝、管涌等险情;当堤坝工程地基下沙层被淘空,即导致堤坝工程骤然坍陷,决堤溃坝。

4 防汛抢险与地质状况的关系

河道防护工程都是建筑在黄(沁)河冲积层上,土壤的种类比较复杂,总的可分为沙土、淤土、两合土等数种类型。沙土,土质松散、无粘性,易受冲而坍塌变形;淤土,颗粒密实,透水性小、粘性大、光滑抗冲能力强;两合土则界于两者之间。另外,由于土层结构在纵向上有间隔,有的地方有层沙层淤,河工上叫做“格子底”。这些不同的河床土质,对防护工程的稳定来说关系极大,沙土易蛰,淤土易滑,“格子底”易发生猛墩、猛蛰,故有“蛰沙土,滑淤土,猛墩猛蛰是‘格子底’”的说法。抢险时,要针对不同的河底土质,采用不同的抢护结构和方法。

4.1 沙质土河底

堤防工程受冲后,坝前会出现坡度较缓的冲刷坑,在抢护结构上以柳石搂厢、抛柳石枕较好,一则柳料滤水落淤、密实孔隙;二则桩绳捆扎(软家伙),整体性强;再则埽体可随河床变形而下蛰,与河床结合严密,尤其在防止串水溃膛、埽体前爬的险情时更为有效。

4.2 淤土河底

堤防工程受冲后,坝前易出现较深的陡槽,造成埽体前爬的条件。在抢护上,对老工程宜在坝前抛铅丝笼或大块石,以加大河床糙率,改变河床条件;对新建工程宜采用加厢(加厢埽的底坯料上,应加透底柱以阻滑)偎根齐头并进,埽体才可稳蛰抓底。

淤泥滑底。由于在淤泥层上抛护根石石块较小,柳石枕重量轻,在上部压力推挤作用下,坡脚可能向外缓慢滑动,反映为水上坡面发生平稳慢蛰。根据多年的抢险经验,笔者以为最有效的抢护方法是:利用船只在坡脚外抛铅丝笼或抛带角的柳石枕,即顺枕长间隔2米,用2米长的木桩十字交叉将枕串透,枕外用露出木桩长度0.5米为易,枕落底后,木桩叉入泥土内增加阻滑力,便能起到制止险情的目的。

4.3 “格子底”

层淤层沙的“格子底”河床,当坝岸护坡基础坐落在较浅的淤土层上,淤土层下有较厚的沙土层,沙层被大溜淘空到一定程度后,淤土层承受不住上面护坡及土坡的压力时,就会发生猛墩猛蛰现象。抢护时,首先应当弄清“格子底”的厚度。若淤泥层的厚度在1米以内,则很容易遭受破坏,就要把埽体做到足够高度(包括淤层的厚度),扩大护根尺度,以防发生猛墩猛蛰,不致入水。如淤土厚度在2米左右时,土层的耐冲力较大,应尽量保护原土层结构,故埽体宜轻,护根部分宜肥大,以硬性家伙、硬揪、硬提,以防止墩蛰入水。

总而言之,不论河床属何种土质,抢埽出水是前提,及时护根是关键,一鼓作气是根本。切忌中途停顿,造成淘底溃膛,功亏一篑。

5 项目成果的创新点

5.1 在黄河系统率先提出并探测成功。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探测与绘制,创意新颖,直观性强,促进了防汛技术的创新发展。

5.2 绘制柱状图,建立数据库。防汛抢险工作从科学精细入手,在系统内率先对境内防洪工程的地质结构进行探测,绘制出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建立起地质结构数据库,使防汛抢险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工程地质状况,准确分析出险原因,及早采取相应抢护措施,可为险情抢护赢得宝贵时间;

5.3 增加抢险安全系数,确保人员设备安全。在工程出险拟订抢护方案时,可根据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预先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如“格子底”等),避免埽体出现险情,增加抢险工程安全系数,确保人员设备安全。

5.4 行政首长快速决策的好帮手。制订切实可行的抢护方案,为行政首长快速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

6 主要解决问题及应用情况

工程地质结构柱状图绘制成功后,2006~2009年应用于防汛抢险中,为行政首长和防汛抢险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工程出险地质状况,制定相应抢护措施,赢得抢护时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到行政首长和防汛抢险技术人员的普遍赞赏和好评,该项目荣获焦作河务局创新成果一等奖。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相关热词搜索: 防洪工程 地质 探索 结构 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