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穆智增:《治河用柳集》(二)

发布时间:2022-02-24 15:09:05 浏览数:
  (接上)

三、防洪治河用柳的研试过程

多沙河道用柳守滩护岸的试验研究,是水利科研部门,防汛水管部门等有关方面协同进行的。

为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求对策。水利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方面,以永定河为样板,对建库后河道水沙运行规律、河床演变过程、河型转化条件、工程运行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观测、试验、研究。并把原本只设在两堤的防务,经过滩区推向治导线。使治河方法和理论均得到明显的发展。

同时,防汛水管部门,也配合科研进程,在原河防工事的基础上,对惯用的守滩护岸方法,从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漳河、滹沱河、潴龙河系的滩区,对比试用了多种多样的守滩工事。有些工事已超过治导线。其中“以柳治河”的方法在实用中,得到许多可贵的经验。

经过多年反复调查、研究、试验,终于在生物技术的基础上,从历代和近代河工用柳的实践中,开拓出可以在控导线,直至治导线及全河“守滩、护岸、固堤”的柳坝。解决了防洪治河的一大难题。

五十年来,从传统治河,经“以柳治河”,到“柳坝”,经历了初试、推广、再试的几个阶段。在几经曲折的过程中,遇到过难题,也得到支持,最后见到可喜成果!

(一)以柳治河的初试

海河水利前辈徐正先生早就重视河工用柳,并把在滹沱河、洋河上游,有用柳树成滩淤地技术的农民专家张喜生调到省水利厅,参与指导下游的河防工事。

在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的,永定河下游河道整治试验中,使用并发展了张喜生的河道用柳技术。在护岸工程,护滩工程中除常规建坝材料外,在工程上使用柳树做为建坝材料。这是不同于一般河道整治的特点。

整治段设计流量2500秒立方米,设计河宽由800米到400米向下递减,治导线基本与实际主槽位置相合,工程位置突破了不准在滩地修工事的禁区。由堤一直伸到治导线,共新增丁顺坝32道,其中沙柳坝及柳埽盘头18道。另有治导线雁翅林4000米,卧柳护坎4000米。

沙柳坝坝头分别用常规工程或大树头深栽加固;坝身的两坡每隔三米挖宽2米、深2米的沟,按株距1米,栽柳树两行,树顶略高于坡面。沙柳坝用于丁坝和顺坝时的结构,基本都是以上形式。

雁翅林是沿治导线,成30—45°夹角,间断种植柳树。每组两行,每行11株。行、株距各1米。埋深2米,每组间距一般20米左右。

对治导线以外的滩地较宽处,另沿水流方向种植副林带,以缓溜落淤。

一年后,“以柳治河”工程经受流量达914秒立方米的洪水考验。沙柳坝、柳埽盘头、雁翅林等用柳工程,均发挥作用,起到固定险工、保护滩地、稳定河槽的效果,取得两项突破。一项是把防守策略,由不许守滩,转向可以守滩;一项是用柳树修建河防工事。也为黄河及其它多沙河段的整治提供了经验。

对这种突破,也有不同认识。他们认为这种“胶泥大个(柳)”是群众护村、护地的土办法,用在大河滩区,可能阻挡行洪。还以为虽经过中水,并不可信。一旦遇到大水,难免招致大灾!

对不同意见,尚未深入研究,就由于人为、经济、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试验区的柳树损失殆尽,因而暂停。

(二)推广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河北省水利厅领导坚信用柳治河的方法可行;省防汛水管部门主持的部分试验已有收益,受当地欢迎;再加推广试用有部拨的防汛岁修费可用。借助以上三个有利条件,虽然也遇到不同认识,因其不占主导地位,故“以柳治河”得以在潴龙河、漳河、滹沱河推广试用。

在潴龙河推广时,由于强调了“依靠群众“,离开治河主题,形成河滩造林。不得已而停止试验,转向清障。

在漳河修建过一些沙柳坝、雁翅林,由于河道管理一度划归建设系统,而中断。

在滹沱河石家庄段,推广初期受到怀疑,后来看到沙柳坝的护滩能力。六十年代以来,在徐正先生主持下,增加了用柳措施的规划,故从七十年代起,新修的工事,开始更多参照永定河的作法,在丁坝上更多用柳。同时滩区大量种植护岸林、固滩林,经济林。几年后,治理段的林果等经济收入大增。

对推广时遇到的问题,均找到可能的解决办法。

⒈沙柳坝上柳树成活率低

在以柳治河中,柳树成活率是问题的核心。柳树不能成活,就失去防洪能力。

通过在漳卫河系调查,沿河柳树凡是深栽到含水量超过20%的土层者,均可正常生长;土壤含水量超过35%时,生长缓慢;低于15%即开始枯萎;低于7%,即停止生长。注意设法保持正常含水量,沙柳坝即可正常生长。

⒉沙柳坝头易被冲刷

保坝头不被冲,是沙柳坝成败的关键。有效措施有三方面。

一是使用小坝距、短坝身的丁坝。降低坝间水位差,减少冲刷力。

二是改用可潜没、透水的型式,让全坝均匀平顺过水。

三是用施肥把柳坝的根,向更深、更广引伸。既增加抗冲能力,还加强了“上吊”基础根网。

沙柳坝本不能潜没、透水。如果象漳河当年成活的柴排一样,去掉沙柳坝上的“沙”,使坝的高度降到与河底相平,使沙柳坝的坝高为零。保留沙柳坝的“柳”,把相当柴排的小柳桩深栽到河床以下。改变外形的沙柳坝,柳枝长成后,就形成既可潜没,又可透水的抗冲坝头。

⒊截流坝也经常被冲

截流坝多用土坝,一旦过水即被冲。如用潜没、透水坝,截而不断,缓流落淤,即可防止冲刷。

⒋ 引河经常被淤

大水端、小水弯。小水引河不能与大水同为一条中线,这是由于大、中、小水的水流中线长度各不相同。

故治理多沙河道中小水,要顺应其弯曲流势,不宜按直线开挖引河。如按弯曲河势治理,淤积可以防止。

通过多年实践,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感到用沙柳坝控制治导线间的大洪水,虽还有抬高水位等问题,但较之土、石、混凝土工程,优点还是不少,应肯定。如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改进,就可能找到一种既可防御大洪水,又可防护中、小水的新型用柳工程。

(三)改用柳坝再试

⒈老防洪工程对新坝型的启发

为寻求解决以柳治河问题的对策,有关方面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在认识尚不一致的时候,得到水利厅苏健夫同志、衡水孙书峰同志、安平李仁久同志,从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提供的支持,提前进行了大量前期工作。

从前期及各方的研究成果看到,在影响河势的“水、沙、边界条件”三要素中,对治河和防洪第一线,“边界条件”是防洪治河的首要因素,是第一位的,要设法让“边界条件”,尽可能适应变化的“水”、“沙”。而通过枢纽运用去改变“水”、“沙”,则仅能缓解一时,而不能根本改变河势。

五十年来,很多河段都是通过防洪治河工程,改变边界条件调整流向、流速、曲率,适应水、沙运行。

回忆和对比过去及现有防洪治河工程,有些结构和技术,对于改进沙柳坝很有可取之处。

六十年代以前使用的桩坝,很像排列有序的树干,既透水、又可超洪;有的桩坝编柳护底防冲,又像潜水坝;在漳河三宗庙修的柳枕,也像潜水坝;无定河榆林左岸的随河柳,及永定河大北市左岸柳盘头,靠岸外露的根系,很像编织的根网。还有伊逊河的石笼坝、滦河滦县的柴排护底桩坝。也像潜坝

以上工程,或用桩透水,与沙柳坝上的“柳身”相似。或用柳、用笼、用排护底,与沙柳坝的根网有相似之处。这些对进一步研究,均有启发。

⒉设想的内容

沙柳坝已把设计洪水的防线由沿堤设防,向前推进一步,改为沿治导线纵深设防。为进一步控制河势摆动,应增加对于中、小水的控导线,再加大设防纵深,把守滩的边界,再向前推进到控导线。

防护控导线和治导线,均使用柳坝。这种坝建设时只用柳,不用土。可全坝过水,改善流势,降低冲刷深度。

为保证柳坝成活,把柳苗栽到含水量超过20%的土层。并按生长需要浇水、施肥、除虫。通过修剪让柳树按防洪治河需要生长。

为防阻水,使用柳树修建的丁坝、截流坝、顺坝,全都使用潜没、透水坝型,一般不建超洪坝。

这种柳坝的长度、高度、曲率等边界条件,都可随水、沙变化需要,而相应的调整。

通过修剪,一条丁坝可形成分别对应大、中、小水的三个坝段;

一组丁坝的不同坝段,一般均按中水时透水设计 。由于坝体透水,可形成分别对应大、中、小水的各种流势的曲率;

用过渡段连接的多组丁坝,形成的弯曲河段,可以有效的控制几个河势节点,稳定深槽,约束摆动,固定险工。让中、小水均能冲其对应河段的深槽;淤其大、中、小水对应的滩面。让可变化的边界条件,适应变化中的水、沙运行。

⒊再试的结果

对以上设想,衡水地区和安平县,让先以个人名义分别寄送水利部、河北省。水利部李伯宁同志很重视,河北省董一林同志同意试办。

然后由安平县请衡水地区转报,经河北省海河指挥部批准再次立项,并拨款36万元,在滹沱河安平段开始试验。

试验段长34公里,河床平均纵坡1/3500,堤距2000至4000米,主槽宽350至700米。

试验段的设计洪水按原设计标准不变。增加对应中、小洪水的设计内容:

中水主槽平滩流量,由1000秒立方米,渐变为400秒立方米;设计控导线间主槽宽400米。在控导线两测,易出现斜河、横河及坍岸严重的河段,布设九组54道柳丁坝,连同柳顺坝,总长9500米。柳坝头防护深度4米。工程有效控制长度20公里。

柳坝一般植柳四行,行距2-3米,株距1-2米。用于丁坝、顺坝、截流坝时作法基本相同。

为深入观察、了解、利用与柳树相关的生物特性,以便为河工用柳提供理论根据。在试验区建立了试验室,系统对比观测水、肥、光照、气温、地温、土壤与柳树枝干、根系的生长关系,及抗冲能力。从生物工程角度,为设想提供了支持。

试验段1979、1988、1996年,先后经过小、中、大水考验。

第一次1979年试验初期,有的坝种植还不到半年,就经受217秒立方米流量的冲击。大部柳坝经受了考验,部分冲倒的树苗,扶正后仍可正常生长。树龄达到一年的西满正坝段,主槽被推移至设计控导线,滩区落淤近三万立方米。

第二次1988年,最大流量7 00秒立方米,治理段河势稳定,柳坝没有阻水,也没有挑溜,河岸无一处坍塌,险工无一处出险。54道柳坝中,46道完整无损。部分受损的8道柳坝,未失去抗洪作用。最大冲刷深度2.0米,仅及设计冲深的一半。主槽冲刷量16万立方米,低滩淤积量32万立方米。均在设计范围以内。

第三次1996年水库最大下泄3656秒立方米,超过河道保证标准3300秒立方米。试验段河势平顺,两堤无大险。而上下河段均出现大险和决口。

洪峰通过时,主流被导向控导线间的主槽,除几个迎流坝头冲深达两米左右外,其余均是临主槽一侧刷深,背坝区一侧淤高。坝区一般淤高半米以上,最高达两米以上,淤积总量超过百万立方米。曾造成1956、1963年冲决北大堤的高佐斜河,经柳坝群和截堵工事控制,斜河及其上口淤高,原向斜河挑溜的高滩被冲,削去土方50万立方米以上。主槽向前推移300多米,调顺了冲击北大堤的危险河势。对其它可能顶冲两堤的斜河,也得到类似的控制。因而试验段无大险,以较小的防洪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在此次行洪过程中,控导线间柳坝半数以上潜没时被压倒埋没,但柳根基础完好,扶正后仍可正常生长。

经过三次大、中、小水的行洪考验,说明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后的柳坝,成活率达到100%,一年生树杆高超过三米,根长超过三米。按设计控导线、用柳坝形成的边界条件,有效地控导了大、中、小水,也控制了经枢纽控制调节的各种泄流方式,同时为各种水流所挟带的泥沙,分别安排了出路。

大洪水时流势顺畅,柳坝未阻水。高滩可全面行洪,故未抬高滩区水位。

截流坝按设想阻断斜河。

设想的意图,除因经费限制未能观测、调查河势相关的内容外,其余基本实现。

正定段的沙柳丁坝,如参照柳坝改进,效果可能更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慕智增 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防汛工程管理,退休后曾任海委防办顾问。

     相关热词搜索: 治河 穆智 用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