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发言稿 >

浅谈如何加强综合类高等院校财务的现代化管理

发布时间:2022-04-05 15:26:26 浏览数:

    目前高等院校中的重点院校多为综合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可理解为多校区办学的,拥有多种学科的综合类大学。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多所老院校合并而成,一种是综合大学成立后又新设立了几个学院,但都不在同一校区。综合类院校虽然都初步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统一管理,财务管理体制仍是“校—院”两级、甚至是多级管理体制,管理层次较多,监管不利,相关管理制度和财经改革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综合大学的发展要求。
 
    一、综合类院校财务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后勤建设新目标的确立,经费管理过程中财权分散、分配与院校建设脱节、预算决策不科学、控制不严等问题愈发突出,大大制约了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改革综合类院校经费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各部门的权限,理清各级各部门的业务关系,是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必然选择。
 
    (一)经费有限供给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上级下拨的标准经费是综合类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除按标准领报经费外,综合类院校还可申领一些专项经费,如专项实验室建设、“2110”工程建设等,但经费不多。此外,综合类院校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科技开发收入,相对教育培训收入额度而言,比重偏低。但其主要是人力资源投资,在综合类院校科研资源和力量相对集中、实力较强、项目来源较多的情况下,成本性开支占用不大,节余较为丰厚。综合类院校成立后,在教学规模和编制结构等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生长型培训员额多且基础合训任务繁重,继续教育任务重且层次多,学科横向分布广且综合交叉,教学科研人才及项目的流动性、合作性强,校区驻地也存在分散和偏远的现状。其特点决定了大学成立后无论从编制结构、学科建设、培训任务、硬件设施等方面较过去合并前的院校有着质的变化,保障任务和难度明显增大导致车辆维修、油料、通信、差旅、接待等经费消耗量大,需求大幅度增加。培训员额增加的同时,经费供应总量无论是横向同专业院校相比,还是纵向同合并前几家专业学院套用现行标准测算出的经费总合相比,增涨幅度反而有所下降;新增单位也没有单位经费领报标准,标准经费额度本身已满足不了实际保障需要,供应标准又相对偏低,经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预算编制与执行监控之间的矛盾突出
 
    随着预算编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院校经费预算编制逐步完善。新的预算编制制度,细化了预算内容,改进了编制方法,规范了编报程序,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费结构,提高使用效益。然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由于预算编制机构与执行机构的不分离,导致预算约束力差,预算执行不严,很多单位在经费使用和分配上随意性大。在预算监控上,各级财务部门作为预算执行的一级监控部门,由于其地位的双重性,导致预算监控职能弱化;各级审计部门作为预算执行的二级监控部门,由于其独立性差,导致预算监控流于形式和过程,监控乏力。经费预算执行有效控制与监督的缺失,致使很多单位资金、资产管理失控,经费支出“超标准、超范围、超预算”现象严重。大部分单位预算工作仍然停留在形式上,预算编制与执行监控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合理划分经费管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能够加大预算执行监控力度,促进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有利于缓解预算制定与执行监控之间的矛盾。
 
    (三)经费支出随意与科学管理之间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一些单位支出随意,不注重对经费的统筹规划、合理使用。就经费开支而言,有钱时只管花钱,什么钱都敢花;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只顾现实需要,不顾财力可能。经费超支后则等、靠、要,严重影响了经费管理秩序和后勤保障能力。年复一年,经费管理水平低下,既不讲科学管理,也不提监督控制,提高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只是空谈,与后勤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经费支出随意与经费管理要求科学化之间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综合类院校的长期建设和发展,不利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费管理体制的不科学,导致经费运行的监控乏力,单位领导的政绩工程得不到制止、经费开支决策失误得不到更正。不仅如此,很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还不得不为领导的某些不正常开支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开动脑筋”,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使不合理开支合法化。因此,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形势,针对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革经费管理体制,完善经费监督控制机制,强化各级经费主管部门对本级单位领导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有利于提高经费管理效率与使用效益,有效缓解支出随意与管理科学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加快后勤管理科学化进程。
 
    二、综合类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设想
 
    针对当前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综合类院校经费管理体制,优化经费管理体系,必须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开放视野、创新思维,形成经费预算编制、划拨供应及执行监督机制相互分离、责权明确、相互约束的科学化管理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经费管理之路。
 
    (一)优化经费管理机构,逐步实现一元化管理体制
 
    综合类院校在军费管理过程中,必须规范军费管理主体,明确划分经费分配和管理的职责范围,克服财权、财力分散的状况,实现财权的集中统一。一是归并各级财务职能,实现经费管理一条线。积极配合财权的优化配置和资金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进行垂直管理,撤消学院财务部门,将学院财务与大学财务合并重组,建立财务综合处,对各学院进行会计委派,做到合心、合编,形成合力,实行扁平化的一级管理模式。二是理顺各级党委、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三者之间的权、责、利。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原则,改变现行事业经费实际由事业部门支配的局面,实现经费供应由财务部门归口划拨,经费开支由财务部门统一监控,经费收缴由财务部门归口办理。真正做到事业部门“花钱不管钱”,财务部门“管钱不花钱”。三是规范经费支出环节,逐步推行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对于生活费、基层掌管经费、零星开支等经费授权下级支付,地方政府拨给的专项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家底经费则交上级单位集中管理。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经费管理自动化水平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是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迈向信息时代的今天,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经费管理自动化水平,是改革经费管理体制、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快经费改革进程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机构。建立覆盖综合院校所有校区的“财务信息网”,在总部财务部设立财务信息管理中心,各省、市级部门设置分中心,各院校建立基层信息中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二是建立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为了监督各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依托“财务信息网”,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适时监控预算执行进程,及时发现各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其改进,以信息化管理促进效益的提高。三是严格网络安全保密措施。构建多层次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经费管理信息安全。四是坚持人才培养优先,尽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经费管理人才队伍。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经费管理自动化水平,人才是关键。在充分发挥军队院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依托国民教育,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以经费管理自动化,推动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的尽快实现。
 
    (三)完善预算决策机构,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经费预算是经费管理的首要环节。以后勤管理科学化为原则,优化经费预算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费预算制度,是解决当前经费分配与建设脱节,提高经费预算决策科学性、合理性,促进经费分配效益和使用效益提高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集中统一的预算决策行为主体。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建立直属中央的“综合计划与预算局”,统一组织管理建设规划与经费预算的编制。这样既可以防止各部门工作相互脱节,又能确定经费需求决策的主体,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与预算编制的权威性。二是分离军费预算编制机构与执行机构。将预算编制机构从现行经费管理机构——财务部门中独立出来,隶属各级党委直接管理。各级预算机构直接对本级党委负责,在行政、人事方面归本级党委领导,在业务方面受上级预算机构领导。各级财务部门作为经费管理机构,主要负责预算的执行与控制。预算编制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分离有利于各部门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促进分配效益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务部财务处)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高等院校 综合类 现代化 财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