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努力谱写“合作事业”新篇章
郭雅峰 (吉林省桦甸市桦郊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吉林 桦甸 132400) 摘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桦郊乡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为桦郊乡今后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38-1 0 前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桦郊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7月1日,我国第一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务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一法一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入了一个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 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桦郊乡位于桦甸市区近郊,幅员面积353.39平方公里,辖33个村,农业户数10408户,农业人口41436人,耕地面积264030亩。桦郊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起步于2004年,第一个合作社“桦甸市嘉源养牛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3月正式向工商局申请登记注册,注册资金510万元,入社社员12户。该合作社所建立的牧业小区,建筑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养殖规模达到2万头,年收入可实现1600万元,同时还带动全乡147农户入社,并辐射到全市210户养牛户。2009年3月,该合作社被省农委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代表桦甸市接受省级检查调研,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并在省级会议上做经验介绍。 截止2009年末,桦郊乡在桦甸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个,入社会员260多户,带动非成员农户600多户,入社资本总额1200万元,年销售收入600万元,户均增收2.5万元。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桦郊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体来讲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态势较好,发挥作用较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发展数量少;(2)法律及相关政策掌握的不够;(3)农民合作意识不够强;(4)合作组织的规模偏小;(5)合作组织内部运作管理不够规范;(6)合作层次不够高。 3 今后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3.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需要在乡党委、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乡政府成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规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涉农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的服务和扶持工作,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合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3.2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以学习、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再次掀起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高潮。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0个以上。在产业类型上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还要有加工业、仓储业、农机服务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构建“村村有合作社,社社有经济能人,户户有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3.3 典型示范,规范操作 通过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完善、经济效益好、具有带动作用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使广大农民通过参观、学习和认识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加强引导。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水平,争创省、部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3.4 规范运作,实现突破 在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要求,做好合作社章程制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登记申请文件准备等工作,力争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的村、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同时,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依法进行登记;引导和扶持农村经营大户和经营能人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和其他组织载体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独立市场主体。 3.5 加大扶持,全力推进 作者简介:郭雅峰(1961-),男,汉族,吉林桦甸人,吉林省桦甸市桦郊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新篇章 谱写 合作社 步伐 加快 热门文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