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犯罪心理学考题题库

发布时间:2021-08-27 20:43:47 浏览数:

 犯罪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最新)

 第 1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犯罪行为:作为罪体构成要素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基于其意志自由而实施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举止。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

 4、犯罪类型:所谓犯罪类型,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犯罪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犯罪类型。

 5、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就是指常见的犯罪行为的模式,有渐变型、突变型和机遇型。

 6、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7、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指人学习社会文化,培养社会性,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具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冰山理论:是指眼睛所看到的总是远远小于看不到的,而且浮在水面上的是容易解决的问题,水面下的才是最难处理的问题。

 二、不定项选择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①②③④)等。

 ①认识

  ②情感

  ③意志

  ④性格 2、犯罪心理学要为制定和运用犯罪对策的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增强犯罪对策的(②)。

 ①针对性

  ②有效性

  ③科学性

  ④客观性 3、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包括(②③④)。

 ①行为结构亚结构

  ②动力结构亚结构

  ③调节结构亚结构

  ④特征

 结构亚结构 4、侵害对象的确定和实际存在和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和气氛等属于犯罪行为的(③)。

 ①实际条件

  ②必要条件

 ③情境条件

  ④有利条件 5、(④),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部。

 ①确定犯罪目的

 ②明确犯罪动机 ③不良行为的尝试

 ④犯意的萌发 6、(①)是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外化,而犯罪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点是(③)。

 ①犯罪行为

 ②犯罪目的

 ③犯罪动机

 ④犯罪结果 7、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是(①②③)。

 ①必须有成熟的犯罪心理

 ②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③必须存在外部诱因

 ④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8、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有(②③④)。

 ①偶然型

 ②渐变型

 ③机遇型

 ④突变型 9、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梭,依人类学的观点,将犯罪人分为(①②③④)。

 ①生来犯罪人

 ②激情犯罪人

  ③精神病犯罪人

 ④机会犯罪人 10、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有(①②④)等。

 ①抢劫罪

 ②贪污罪

 ③杀人罪

 ④受贿罪 11、信仰型动机犯罪, 我国主要表现为(②④)类型。

 ①科学信仰

 ②政治信仰

 ③个人崇拜

 ④封建迷信信仰 12、(②)是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心理痕迹。

 ①犯罪体验

 ②犯罪经验

 ③犯罪经历

 ④犯罪过程 13、犯罪少年在意志上有(①②③④)的特点。

 ①明显的两极性

  ②冒险性 ③易受暗示性

  ④意志的盲从性 14、冲突型女性犯罪人又称为(③)。

 ①病态人格的女性犯罪人

 ②社会病态者 ③神经过敏的女性犯罪人

 ④消极型女性犯罪人 15、女性犯罪行为的基本特点是(①③④)。

 ①欺骗性大

 ②依附性强

 ③隐蔽性重

 ④暴力性小 三、简答题

 1、简述犯罪心理学的作用。

 答:(1)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心理状态可以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可以提高审讯的效果;(2)通过研究和掌握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可以有效地预测及预防犯罪。

 2、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是什么? 答:(1)从因素分析角度看,犯罪心理是个性心理结构多种畸变因素的总和,且犯罪行为方式与特点反映其个性特征;(2)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关。

 3、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1)犯罪行为人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人要实施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足以实施该种犯罪行为的体格、作案的知识和技能、作案的时机的确定以及作案工具的准备等等。(2)犯罪行为情境因素:已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人要实施犯罪行为,还须具备犯罪行为情景条件,如侵害对象(人或物)的确定和实际存在,有利于犯罪现场条件和气氛等。

 4、影响犯罪人心理失衡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犯罪经历。犯罪经历不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稳定性便有所不同。

  ②犯罪人的个性。犯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无不影响到他在犯罪时的心理稳定性。

  ③犯罪的准备程度。就心理准备而言,犯罪动机越强,越会不顾一切地去实施犯罪,不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就物质准备而言,犯罪准备越充分,预谋月周密,犯罪时心理越稳定。

 ④情景因素。犯罪情境中的因素如受害人、时间、地点、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对犯罪人的心态都有重要影响。

  ⑤犯罪的组织性。一般来说,多人共同犯罪可使犯罪人产生责任扩散和安全感,所以在共同犯罪中,犯罪人的恐惧感、紧张感较单独犯罪人要弱得多。

 5、简述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一)抢劫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犯罪人崇拜暴力,认为只要威逼,受害人就会交出财物。从发展趋势来看,有些抢劫犯罪人的犯罪意识更加严重,专门实施以巨额财物为目标的重大抢劫和特大抢劫。

  (二)抢劫犯罪人的情绪特征。

  在抢劫犯罪中,犯罪人的情绪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怕遭遇激烈反抗,有时,甚至出现强烈的恐惧心理。在作案后,犯罪人也会因害怕被认出,而随时产生被捕危险感,并由此产生持续的紧张和焦虑心理。

  (三)抢劫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畸形膨胀的物质需要是财犯罪人的需要特征,而希望获得需要的立刻满足则往往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

  (四)抢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从性格类型看,抢劫犯罪人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抢劫犯多数性情暴躁。在作案时,由于要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所以,犯罪人的情绪相当强烈,如遇到被害人反抗,就会激起犯罪人情绪的进一步变化,或恐惧退却,或变得更加残暴。

  (五)侥幸心理。

 抢劫犯一般都有强烈的物质欲望,所以,总为自己作案的成功抱有侥幸心理。一次成功后会使抢劫动机受到强化,很难自行中止,直至被抓获才被迫停手。

  (六)恶作剧心理。

  其抢劫行为往往属于缺乏生活目标的恶作剧行为。

 6、简述女性犯罪心理结构的认识、情感与意志特征。

 答:认识特征:①社会认识系统薄弱;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差;③片面性、

 局限性

  情感特征:①丰富、细腻;②情绪波动性 意志特征:①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②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人的暗示。

 四、论述题

 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犯罪行为的辩证关系。

 答:①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当时的情景、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

  ②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③在同一犯罪动机驱使下,犯罪人可能确定不同的犯罪目的。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从动机中分化出来彼此相区别。

  ④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来源于不同犯罪动机,这些犯罪动机的强度须大体上与这一目的相适应。

  ⑤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目的的实现使犯罪动机强化。而犯罪动机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同时,也有可能因外部条件和情况的变化,给予犯罪人以新的刺激,引起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与犯罪的多样化;或者因犯罪目的受阻,而使犯罪动机弱化。由于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变化,决定着犯罪行为方式的变化。

 第 2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

 2、智能犯罪(狭义):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3、群体犯罪:是指以犯罪目的群体所实施的有计划、有分工的犯罪。

 4、有组织犯罪: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

 具有组织机构的层次性、组织功能的分解协调性、组织指令的规范性和组织成员的稳定性,组织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组织整体系统。

 5、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6、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7、反侦查心理:就是指针对一系列侦查活动而进行的消除、混淆等掩盖自己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

 8、犯罪心理预防: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诱发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以及发生犯罪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

 1、与偶犯相对的犯罪人类型是(②)

 ①初犯

 ②惯犯

 ③累犯

  ④职业犯 2、职业犯罪的行为特征是犯罪行为的(①③④)。

 ①严密性

  ②有效性

 ③残酷性

  ④多方向性 3、以组织形态为标准,可以将群体犯罪区分为(②③④)。

 ①集体犯罪类型

  ②集群犯罪类型 ③团伙犯罪类型

  ④有组织犯罪类型 4、有组织犯罪参与者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是(①④)。

 ①恶性膨胀的金钱与物质欲望 ②个人缺乏判断力 ③心理相容性 ④相似的犯罪动机与明显的归属意识 5、具有犯罪动机的是(①)。

 ①直接故意犯罪

 ②间接故意犯罪 ③过于自信的过失

 ④疏忽大意的过失 6、用刑法学术语说,过失犯罪是(④)。

 ①行为犯

 ②举动犯

  ③危险犯

 ④结果犯 7、某甲多次谈恋爱遭到失败,遂产生了"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是祸水""她们抛弃

 我,我也不能让她们过得舒坦"的想法,然后准备了硫酸、刀片等工具,躲在暗处对年青漂亮的女性进行袭击。某甲属于具有(①②③)的犯罪行为人。

 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②偏执型人格障碍 ③情感型人格障碍

 ④爆发型人格障碍 8、精神病患者的变态心理特征为(②④)。

 ①丧失认识能力

 ②丧失辨认能力 ③没有行为能力

 ④没有自制力 9、可以进行侦查活动的是(①②)。

 ①公安机关

 ②人民检察机关

 ③人民法院

 ④国家安全机关 10、被采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应是(②③)。

 ①试图减轻罪责,争取从宽处理

 ②急躁

  ③沮丧

 ④孤独感 11、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③②①④)。

 ①动摇反复

 ②对抗相持

  ③试探摸底

 ④供述罪行 12、询问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方法是(②④)。

 ①自由陈述法

  ②自由交谈法 ③声东击西法

  ④问答法 13、刑罚对犯罪人心理的正效应是(①②③④)。

 ①畏惧效应

 ②痛苦效应 ③感激效应

 ④预防效应 14、防止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结构和消除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称为(③④)。

 ①犯罪心理的普遍预防

 ②犯罪心理的个体预防 ③犯罪心理的一般预防

 ④犯罪心理的特殊预防 15、罪犯心理治疗的方法有(①②③)。

 ①精神分析疗法

 ②行为矫正法

  ③理性情绪疗法

 ④说服教育疗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惯犯的行为特征。

 答:①犯罪行为的习惯性;②行为计划的周密性;③犯罪行为的类似性;④犯罪行为的狡诈性;⑤犯罪行为的连续性;⑥犯罪行为的残忍性;⑦犯罪行为的坚决性。

 2、简述群体犯罪人犯罪心理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具体表现。

 答:一是犯罪者个性的差异、互补性:客观上犯罪者在气质、性格与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有时还可能出现冲突、矛盾;同时这些方面的差异又能在具体的犯罪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与影响,起到相互支持与互补的作用。

  二是犯罪动机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群体犯罪的参加者,一般是各怀鬼胎,他们的犯罪动机是不完全统一的;但是群体犯罪的目的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各犯罪个体的犯罪动机与心理欲求,他们能统一在相同的犯罪目的之下而达成协调与互补的效果。

  三是犯罪者的心理创伤的差异与代偿性:作为导致犯罪者产生犯罪欲求原因之一的心理创伤各不相同,各有其自身的心理经历背景;但处于犯罪群体的个体可以通过群体吸引力,凝聚力与“自我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其心理的创伤与心理的不满状态,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代偿。

 3、简述集群犯罪的概念和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集群犯罪,又称群集犯罪、聚众犯罪或集群行为犯罪,是指一种人们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行为。它的心理特征是:

 ①无责任性或责任扩散心理;②个人缺乏判断力;③受暗示性强;④个性的丧失。

 4、简述人格障碍犯罪的基本特点。

 答:(1)一般带有偶然性;(2)违法目的不明显;(3)自我保护性差;(4)作案多是攻击型、爆发型;(5)性格非常顽固,持续、不断犯罪;(6)犯罪一般单独进行。

 5、什么是自首?犯罪嫌疑人产生自首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答: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作案后,自己主动向公安、检察机关投案,交代自己的罪行,并检举揭发同伙或提供其他线索。

 犯罪嫌疑人产生自首的心理原因,一是主体犯罪心理结构没有定型,在犯罪行为实施后,其原有的道德观、法制观、羞耻感等在其个性心理结构中开始占上风,产生了悔罪感,并且确信坦白自首可以获得从宽处理。二是主体外存在着迫使其放弃对抗心理的因素。

 6、在开庭时共犯可能产生什么心理效应? 答:羞耻、紧张、忏悔、矛盾,增强共同防御的信心或者造成矛盾激化,互相埋怨憎恨。

 四、论述题 试述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不同。

 答: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心理和行为上有三点不同:

 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①心理根据不同;②心理动力不同;③心理品质不同;④心理原因不同;⑤心理结构形式不同;⑥心理结构成份不同。

  心理状态不同。故意犯罪人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作案时希望尽快实现犯罪目的,完成后希望尽快逃离现场,实现既达犯罪目的又能逃脱惩罚。而过失犯罪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始终持否定态度,不希望其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危害后果,多数人的态度是后悔和反省。

 心理机制不同。过失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心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不论在犯罪前、犯罪中和犯罪后,都与故意犯罪有较大的不同。

 第 3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3、主体因素:又称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等因素。

 犯罪综合动因论:是指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

 4、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5、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在犯罪行为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

 6、性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是一种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7、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意识。

 二、不定项选择

 1、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自我观察法又叫(②③)。

 ①实验法

  ②内省法

 ③主观法

  ④归因法 2、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②)。

 ①犯罪动机

 ②犯罪行为

  ③犯罪目的

 ④犯罪结果 3、个性心理特征的构成成份是(①②③)。

 ①气质特征

 ②能力特征

  ③性格特征

 ③人格特征 4、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的划分根据是(③④)。

 ①是否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②是否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③犯罪心理结构的牢固程度

  ④犯罪心理成份的多寡

 5、在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中,生理因素可分为(①②③④)。

 ①年龄因素

 ②性别因素

  ③神经类型因素

 ④生物学因素 6、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因素属于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中的(③)。

 ①社会环境因素

  ②自然环境因素 ③情境因素

  ④文化环境因素 7、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是(①②③④)。

 ①整体性

 ②层次性

  ③结构性

 ④动态性 8、大多数犯罪人在犯罪前为了能顺利地实施犯罪,把自己的犯罪行为辩解为"人的本性如此"。这种辩解方式属于(①)。

 ①合理化

  ②比拟

 ③投射

 ④补偿 9、犯罪动机弱化的情形有(②④)。

 ①犯罪动机转移

  ②犯罪动机的实现 ③犯罪动机的派生

  ④犯罪动机的受阻 10、牢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结构、典型的犯罪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类似性、狡诈性、残忍性,表明了犯罪心理结构进入了(①)。

 ①个性化阶段

 ②定型化阶段 ③职业化阶段

 ④成熟化阶段 11、德国犯罪学家沙阿芬堡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人进行的分类有(①②③④)。

 ①有抵抗力的犯罪人

 ②激情和情欲强的犯罪人 ③容易脱离常轨、意志不稳定的犯罪人 ④主动性强的犯罪人 12、野蛮的英雄观、暴躁、兴奋的性格以及复杂的动机特征,是(②)。

 ①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②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③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④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3、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是(①②④)。

 ①异常的自尊心水平

  ②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③盲目性

  ④挫折耐受力差 14、一些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是(①)。

 ①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 ②具有错误的人生观 ③一致意志的薄弱性 ④情感的冷酷性 15、女性犯罪的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③④)。

 ①性格特征

 ②能力特征

 ③需要特征

 ④动机特征 三、简答题

 1、犯罪心理结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犯罪心理结构是由犯罪人一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第二,犯罪心理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一个亚结构。

  第三,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简述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

 答:①整体性。影响个体犯罪的主体外因素是有机的整体,应当从整体综合地考察各因素的作用。

  ②层次性。在考察个体犯罪原因时,一定要注意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差异及各种因素在原因整体中的☆作用。

  ③结构性。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对犯罪原因的整体有很大的影响。

  ④动态性。由于犯罪原因系统是各种因素以相互作用形式构成的,而且形成是一个过程,因此具有☆运动变化的特点。

 3、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②非法欲望更为强烈。③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④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⑤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⑥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4、简述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

 答: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结构性;④动态性。

 5、简述犯罪少年心理的情感特点。

 答:①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②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③情感的极你稳定性;④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⑤情感的冷酷性。

 6、简述女性经济犯罪的心理特征。

 答:一是个性犯罪,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二是认知特征;三是情感特征, 丰富、细腻且具有情绪波动性;四是意志特征,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人的暗示;五是行为特征,具有从属性、欺骗性、冲动性、性色彩、自私性、非体力性。

 四、论述题

 试述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

 答:首先是犯罪动机的强化。按原先形成的主导犯罪动机,经过犯罪预备和实施,动机的强化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统一动机的强化;二是一种动机转变为另一种动机;三是单一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

  ①动机的派生。是指在实施某一犯罪行为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萌生出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

  ②动机的转移。是指由一种犯罪动机转化为另一种新的犯罪动机。

  ③动机的重合。它是犯罪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即先后两种(或两种以上)犯罪,其犯罪性质、犯罪目的、犯罪方式均截然不同,但犯罪动机却重合不变。

  其次是犯罪动机的弱化。犯罪动机的弱化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犯罪人已形成的较强的犯罪动机,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得以实现,失去原有的驱动力量;二是

 指犯罪人虽已形成犯罪动机,但遇到不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主客观情况或形成动机冲突,原有的犯罪动机发生良性转化。

  ①动机的实现。又称犯罪动机既遂。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的实现、欲望的满足而暂告消失或弱化。

 ②动机受阻。动机受阻有两种情形:一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犯罪人在准备实施犯罪过程中因自身状况不适,犯罪经验不足,或犯罪工具不行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犯罪动机不能实施或难以实施,不得不压抑犯罪冲动,使犯罪动机弱化或消失。二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犯罪人原有的道德、良知和法律意识并未完全丧失,在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景(如被害人的恐惧和痛苦,对犯罪行为法律后果的认识等)形成了反对动机,从而出现犯罪动机与守法动机的冲突,如守法动机的驱动力量超过犯罪动机的驱动力量,犯罪动机就会受到压抑而弱化或消失。

 第 4 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 1、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2、团伙犯罪:是指具有首犯或是骨干分子,但一般成员不固定,由首犯召集而经常进行的共同犯罪。

 3、集群犯罪:集群犯罪是一种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 ,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

 4、有组织犯罪: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采取暴力和贿赂为主要手段,具有组织机构的层次性、组织功能的分解协调性、组织指令的规范性和组织成员的稳定性,组织形成由低到高的有序性,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组织整体系统。

 5、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6、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的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7、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8、犯罪心理矫治: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规矫正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二、不定项选择

 1、惯犯心理形成有较强的(②③)

 ①偶然性

 ②自动性

 ③主动性

 ④习惯性 2、犯罪黑数又称为(②)。

 ①犯罪数量

 ②犯罪未知数 ③不确定犯罪数

 ④犯罪已知数 3、群体犯罪的心理互动效应包括(①②③④)。

 ①整体效应

 ②群体心理的社会助长与责任效应 ③情绪与行为感染效应

 ④权威与服从效应 4、犯罪类型不固定,随着情境的变化,受到内外部的刺激以及头目的暗示、挑动,就可能出现无明确目的的违法犯罪活动。这种行为体现了团伙犯罪的(③④)。

 ①纠合性

  ②传染性 ③盲目性

  ④冒险性 5、过失犯罪的行为因素包括(②④)。

 ①智能与经验

  ②技能与熟练 ③性格与气质

  ④习惯 6、挫折、变故和纠纷是引起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③)。

 ①自然条件因素

  ②社会环境因素 ③情境因素

  ④行为因素 7、狭义的变态心理是指(①③)。

 ①人格障碍

 ②严重的心理变态 ③性变态

 ④身心障碍

 8、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作案过程中以及作案后形成的逃避侦查的意识与干扰侦查视线的动机称为(②)。

 ①刑罚心理

 ②反侦查心理 ③逃避侦查心理

 ④预防侦查心理 9、被跟踪、守候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为(①②③④)。

 ①多疑

 ②试探

 ③急欲脱梢心理

 ④侥幸 10、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追求丧失自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称为(④)。

 ①畏罪

 ②侥幸 ③恐慌

 ④悲观 11、讯问策略实施是围绕着控制犯罪嫌疑人的(①②③④)而进行的。

 ①认识活动

 ②意向活动

 ③情绪活动

 ④动机斗争 12、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所带来的心理效应有(①④)。

 ①个体心理效应

 ②群体心理效应 ③个人心理效应

 ④社会心理效应 13、初犯可能性预测,主要适用的年龄为(④)。

 ①14-18 岁

  ②16-20 岁 ③16-15 岁

  ④14-25 岁 目前对犯罪进行心理诊断采用的方法有(①②③④)。

 ①心理测验法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④综合分析法 15、在罪犯心理咨询的程序中,"诊断分析、帮助指导"阶段是其(②)。

 ①初期阶段

  ②中期阶段

 ③稳定阶段

 ④成熟阶段 三、简答题

 1、简述偶犯的心理特征。

 答:①不合理的需要;②动机产生的瞬时性;③偏执的性格特征;④意志的两极性;⑤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紧张、恐惧、兴奋。

  2、简述有组织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①恶性膨胀的金钱欲;②帮派思想与副文化氛围; ③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念;④相似的动机与强烈的归属意识;⑤互感性与互动性。

 3、简述预见义务的分类及含义。

 答:预见义务可分为一般预见义务和特殊预见义务两种。一般预见义务,是指法律普遍要求人们在实施某种行为时负有预见行为后果的义务和责任。特殊预见义务是指法律要求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殊身份的人,在实施某种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后果的义务和责任。

 4、简述严重变态心理的表现。

 答:此类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几乎完全被破坏,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等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丧失本有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排除先天性的可能)。此类人群不能理解并认识自身的现状和现实的关系,丧失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精神病则是属于这种类型,也是重度的心理变态。

 5、简述讯问策略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答:讯问策略是指侦查人员根据讯问活动中犯罪人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讯问方针和斗争方式。讯问策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讯问方式和讯问用语、讯问态度、讯问场所的布置,实施讯问方法的时机以及讯问的速度和强度等。

 6、简述在犯罪心理预防中主体因素预防的主要原则。

 答:①早期预防原则;②心理卫生原则;③防微杜渐原则;④启发自觉原则;⑤持之以恒原则;⑥导之以行原则。

 四、论述题

 试析有罪被告人在审判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反应。

 答:开庭时

 ①羞耻。公开审判的场合和众多的参与者的参加,使得犯罪人的羞耻之心有所流露,表现出低头俯首状,不敢正视众人。

  ②紧张。审判关系到被告人的前途和命运,一般都是心潮起伏,紧张、恐惧,只能被动防御。

  ③忏悔。经过侦查阶段的讯问和说服教育,大多数被告人都能不同程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良心受到谴责,在审判时表现出忏悔之意,能如实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并揭露其他犯罪,帮助法庭弄清犯罪的全部事实真相。

  ④矛盾。被告人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矛盾心理。

  ⑤共同犯罪心理效应。一是增强共同防御的信心;二是造成矛盾激化。

  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

  ①侥幸心理。在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力图使审判人员相信自己并不是罪大恶极者。

  ②抗拒。一是拒供:对自己的罪行矢口否认、公开顶撞或沉默不语。二是翻供:被告人将法庭审判作为否认罪行的最后机会。三是谎供:编造供词,嫁祸于人或为保护同伙而包揽罪责。

  ③狡辩。对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原因等进行无理狡辩,以争取从宽处理。

  ④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有一种敬畏感。

  ⑤对辩护律师的心理反应。

  ⑥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

  判决后

  ①情绪稳定。

  ②抵触。

  ③悔恨。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学生使用 指南

 一、 、 “学生空间”登陆

 1、打开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

  2、鼠标悬在浏览器右上角“登陆”上时,出现学生、教师、管理员、三个入口

 点击“学生”进入登录界面 3、登陆界面中依次输入 用户名(学号,如:1451001411888)、密码(身份证上的 8 位生日数字,如:19921018)、验证码

 点击“登陆”按钮,进入学生空间

  二、课程学习

 在学生空间的 中列出了教学计划中本学期需要学习的所有课程,学生可以自主对课程相关学习资源进行浏览,学习过程的记录对该课程“最终成绩”没有影响。

 在相应课程下,点击“ ”进入课程学习界面,浏览相关的教学资源。

 三 、完成 形考作业

 形考作业是学生的平时作业,部分课程形考成绩和期末考试一起决定该课程最终成绩。

 注意:不要求所有课程的形考作业都完成,要求(或必须)通过形考平台完成的形考作业,听从所在班级老师的具体安排。

 点击相应课程的“ ”进入形考平台

  在形考平台中,点击“开始作业”完成该形考下所有任务

 四 、 注意事项

 1、其中《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课程的形考作业需要在课程学习界面中进入,在该学习界面中,找到

 区域,依次完成 5 个形考任务,每个形考任务 20 分,每次形考可以测验 3 次,取最高分。5 次综合成绩作为该课程“最终成绩”(满 60分为及格),期末不再纸质考试。

 2、如点击相应课程后,并未出现课程学习界面,而是出现 现有课程界面,

  或者出现“无法显示此页”时,

 说明该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源还未建立,学生可以关闭当前页面,继续学习其它课程。

相关热词搜索: 电大 考题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