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简介 加缪(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早年的哲学学习和投身社会运动,对加缪的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他从哲学的角度和现实的深入看到了人类存在的困境。于是,他把“荒诞感”当作自己一切写作的核心,辨别它,描摹它,反抗它。加缪的长篇如《局外人》、《鼠疫》,随笔集《西绪福斯的神话》等都是这一主题下的不朽之作,这些作品不但寓意深邃,还表现出简约朴素、明晰严谨的艺术能力。在他因车祸逝世的前三年(1957年),他因“透彻认真地阐明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父亲在 1914 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 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 1932 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 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 (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于 195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60 年 1 月 4 日死于车祸。
加缪从 1935 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剧团,创作剧本,组织演出,并亲自担任主要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从 1947 年起成为职业作家。
在现代法国文坛上,加缪与让-保尔·萨特齐名。早在 1937 年,他即已出版随笔集《反与正》,1939 年又出版散文集《婚礼集》。这些散文、随笔都带浓重的抒情色彩,但存在主义的观点已见端倪。此后,他和萨特在哲学和文学观点上的分歧也逐渐加剧。萨特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所谓荒诞派文学就是由此而来。作为荒诞派文学的倡导者,加缪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种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作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这种“局外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由加缪在他 1942 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局外人》中创造出来的。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表现一个小职员默而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立场。通过小说,加缪试图阐明世界是荒诞的,人的生存姿态也是荒诞的观点。如加缪自己所说:“《局外人》描写的是人裸露在荒诞面前。”“局外人”默而索的寡言、冷漠,直至愤怒,都是他对环境的自觉反应,他不想用社会的惯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批评家们曾把他看作自然人、野蛮人、荒诞的人、低能的人,或者是理性的人、清醒的人、现代的人等等。他的面目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主题、人物、内容、叙事方式上的含混、使《局外人》变得扑朔迷离,具有不可穷尽的意义,给不同的读者带来探索的乐趣。
1939 年写成并于 1945 年首演的四幕剧《卡里古拉》、1942 年出版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神话》及《局外人》这三部体裁各异的作品,组成了加缪的荒诞三部曲,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荒诞哲学。
《卡里古拉》通过对古罗马暴君卡里古拉疯狂可怕的暴行的描写,极富哲理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
《西西弗斯神话》则进一步使这种哲学观点系统化、理论化。希腊神话中因获罪天神而被罚做苦役的西西弗斯,每天推石上天,继而巨石又滚到山下,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加缪认为这正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象征,荒诞之极,毫无意义。而意识到荒诞、勇于面对荒诞、接受荒诞命运的西西弗斯,则是一位值得推崇的荒诞英雄。
由于在二战中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加缪的思想从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到重视集体的团结斗争。194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鼠疫》,反映了他的这种转变。小说写的虽然是奥兰市的一场鼠疫,实为象征法西斯对法兰西的蹂躏,这也是人类生存条件的写照。对抗鼠疫的斗争隐喻反法西斯的斗争。作者意在指出,世界是荒诞的,面对荒诞的世界,人类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抗争。早在创作伊始,作者就说:“我想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感到的窒息和我们所经历的那种充满了威胁和流放的气氛。我也想就此将这种解释扩展至一般存在这一概念。”显然,“鼠疫”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传染病,而且是纳粹、战争、疾病、孤独、离别、死亡、恶行等等多层面的象征。既然是人抵抗恶,当然也就离不开人及其生存的世界。《鼠疫》出版后一周,即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加缪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1956 年出版的小说《堕落》,是作者对政治感到失望后在孤独中写成的,是一部自我反省和反省时代的作品。《堕落》和《局外人》及《鼠疫》相比,不同的在于它用的是一种尖刻与痛苦交织的嘲讽口吻,一种心灵受到创伤、抑制不住报复心理的怨毒口吻。而且,由于广泛地运用了象征,强化了《局外人》中具有的含混特征和《鼠疫》中具有的神话意识。《堕落》可以被看作是当代人类世界的某种总体象征。
1957 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收有六个短篇,其中包括《不贞的妻子》、《叛教者》、《沉默的人》、《来客》、《约拿》、《生长的石头》,六篇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即流放,但运用了六种不同的小说技巧,从内心独白到现实主义的叙述。
加缪的重要作品还有剧本《误会》(1944)、《戒严》(1948)、《正义者》(1949),哲学随笔《反抗者》(1951)。
1957 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 年 1 月 4 日,加缪不幸遇车祸身亡,年仅四十七岁。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是 20 世纪法国出色的作家,一个“地中海的阳光与海水哺育而成的荒诞哲学家,生前遭受过贫困与苦难、误解与诽谤,也享受过阳光欢乐、盛誉与荣光的伟大思想家”,一个在阳光与阴影中徘徊并终于酝酿出自己的信念并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反抗者,一个用作品显示深沉的精神力量并给予人们以隽永的启示享誉世界的作家,1957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在短短的 47 年生命中创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然而却以非常精深的文学技巧和雄厚的思想意蕴在 20 世纪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作品成为 20 世纪的经典作品,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萨特曾说过,提起加缪,就意味着提起荒诞。可见,荒诞的主题是贯穿其整个创作过程的最重要内容,某种程度上说,加缪的作品代表最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其荒诞性,荒诞是加缪创作思考的起点,也是起作品所呈现的文学魅力之所在。
加缪对现代社会的荒诞性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作品主要有《局外人》、 《西西弗神话》和《卡利古拉》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加缪既塑造了独特的荒诞形象,如默尔索、西西弗、卡利古拉等,又深刻阐述了荒诞哲理。特别是《局外人》,形象与哲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表现了一个内容丰满,形态完整的荒诞主题。作品塑造了默索尔这个冷漠地看待世界的荒诞形象,通过对一次审判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存在的深刻荒诞性。
荒诞是加缪对世界的一个重要看法,他认为,“荒诞取决于人,也不多不少地取决于世界。荒诞是目前人与世界惟一的联系,把两者拴在一起,正如惟有仇恨才能把世人锁住。我们在没有尺度的世界里历险,所能清晰辨别的,仅此而已。”⑻荒诞是维系人与世界密切相连的纽带,并且我们唯一能认识到世界的只是它的荒诞性,而不是其他。
解释荒诞并不是加缪的目的,他想表达的是他对荒诞的态度以及我们能从荒诞中所能希望得到的经验。即他自己所说的“我从荒诞取得三个结果,即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 加谬文学创作中的荒诞性特征,源于他揭示现代人类人存在状况的一个基本认识和起点——荒诞,这种荒诞性注重生活的本真,人与外界的真实关系在于存在着的生活自身,而不是其他。加缪在发现存在困境后,出于维护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观和哲学观,假借着对现代人悖论性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揭示,所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是反抗,在漠然背后涌动认识荒诞性存在以反抗荒诞,有着对真理的积极探索,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自由的欢娱和尊重和其锐利的反叛精神。他的作品的这种荒诞性追求的是真实,希企达到生活真实的内部——自由的坦诚地生活。
现代社会的荒谬在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被这样描述:“荒谬的人面对着一个灼人而又冰凉的宇宙,这个宇宙透明又障眼;在这个宇宙中,任何事物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任何可能性;在它之外,充满着死亡和空寂。”
相关热词搜索: 加缪 简介热门文章:
- 2024年(8篇)工作述职报告汇...2025-01-11
- (2篇)2024年工作计划汇编2025-01-11
- (9篇)党支部工作特色亮点党...2025-01-10
- 2024年XX图书馆工作总结报告...2025-01-08
- 2024年-政工工作个人三年工...2025-01-07
- 2024年第三季度个人工作小结...2025-01-07
-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2025-01-06
- 2024年街道党工委工作总结暨2...2025-01-06
- 2024年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2025-01-06
- 2024年度在全市市场监管工作...2025-01-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