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优美段落

发布时间:2021-09-14 14:10:35 浏览数:

 人生树下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还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荫凉。

 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也,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仿音“两箱丝绸”)。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事物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的最大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 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只是那路人,那淡漠的旁观者。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

 至少一棵。

 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丢失的脚步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那些街上的晨跑者,那些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哪儿去了呢? 那些笑逐颜开、边走边聊的早班人,那些黄昏时的遛弯族,那些按时回家的自行车铃响……那些用脚步生活的人,怎么都不见了呢?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我一直深以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什么情况下,漫步会成为城市的主题?人会心甘情愿地安步当车呢? 除城不能太大、任意两点间不能太远,还有两条:一、沿途空间应有舒适性和愉悦感,有魅力,不乏味。二、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舒缓,不焦灼,不拼急。

 湖上笠翁”李渔最懂得“步”和“行”的关系。《闲情偶记》里有一篇专门论行,他对沉湎车马者的建议是—— “使乘车策马之人,能以步趋为乐,或经山水之胜,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贫交,或见负薪之高士,欣然止驭,徒步为欢,有时安车而待步,有时安步以当车。” 他的时代全是木牛流马的环保车,故只从美学上衡量废足的损失,若换了现在,无马可策、无辔可驭,惟有屁股冒烟的汽车,这位绿色享乐者恐该气急败坏了。

 虽发掘出很多足乐,但显然,他对沿途空间企求太高:山水之胜,花柳之妍,负薪之高士……也就是说,行步之趣须魅力风物相伴,须有好玩的故事和兴奋点。心旷神怡,方举目皆景,否则即纯粹累足之苦。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

 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相关热词搜索: 段落 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