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五育并举,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1-09-14 14:54:53 浏览数:

 五育并举,育时代新人 以德育人,为国教子 教育不仅是家庭的私事,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德育虽然反复被强调,但在实际教育中,考试和分数往往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德育的强化只是表象,德育事实上遭到了矮化与弱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美德不胜枚举。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传统美德的发扬,反而使其遭遇了断层和失落,使理想与庸俗混为一谈,使人唯金钱论,使孩子为分数论,这是价值观教育出现了混乱。德育教育要把握好如下四点:

 一、向古人学习,把品德教育放在置顶的地位 古人特别重视人品德的培养,德行往往是衡量古代人才的第一标准。卧冰求鲤,程门立雪,孔融让梨....这些典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多弘扬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德育的核心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常人”“好人”,而不是“超人”“怪人”“病人”“坏人” 新时代人才的标准不再是单一化的专业型人才,而是具有完整人格,健康品性德行的复合型人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有才无德的人往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品德是基础,会让学生走的更远更健康。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超人,成绩虽然是比较重要的学习成果的衡量指标,但是只以成绩论成败而忽略学生品行的培养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缺陷,往往会伴随其一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要避免这种状况。

 三、培养孩子“爱国、利民、友他” 青少年当志从高远,格局远大。周总理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巨大的的贡献,就源于从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信念,而他今后所有的奋斗和行动都在一直践行着这个学生时代萌芽的想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会对其有强烈的指引作用,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德育人不是小事、私事,而是大事、国事 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少年,品德的塑造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于个人而言,品德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一种品德的形成对社会风气带来很大变化。在人人都倡导良好的道德引导时,社会会形成风清气正的氛围,反之会带来恶心循环,不好的社会风气又会反噬到每个人。何曾几时,搀扶老人,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美德,然而当一些品德底下的人以此来利益要挟,道德绑架时,人们就会自保而收起道德之心,长久下去,老人摔了没人愿帮忙,那么社会就会孤立,不和谐没有安全感。因此,要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强强的烙下道德是非,每个人都能做到,那么我们的每一处环境都是都能感到人性道德的温暖,而不是冰冷。

 多元评价,读懂孩子 每个学生天生都有不同的多元可能,这会影响其生涯发展方向,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学生的潜能,每一个生命都很精彩。在学生平时生活中和学习中多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偏好,性格特点,在适当的情况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让他们的特点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给与他们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善于探索和发现的求知欲,适当的引导必然会事半功倍。

 强健体魄,赢在终点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一切基础。当代社会科技一步步融入我们生活,体力劳动越来越少,而学生的脑力消耗巨大,身心无法得到舒缓,长此下去学生的身体堪忧,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各种身体隐患,已经到了必须要重视的地步。对于教育者,我们应及时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引导督促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确保他们能健康成长,安心学习。

 以美济心,丰盈人生 美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灵的成长,让人获得更加丰盈的人生。而在对美育的认识上,学生也存在一些普遍的误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看书、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提升对美的理解;营造“美”的集体氛围,让学校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发现孩子审美倾向的眼光。当孩子对事物表现出喜爱的倾向时,这说明孩子有对“美”的追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审美;引导孩子从读书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给孩子美的“折腾”以适当的“资助”、点赞、宽容。

 以劳树德,以劳育美 劳动是我们认知世界,感受真理的最直接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只在乎成绩,在学习上增加了很多时间和任务,但是其他的一概不管。对于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一些家长都在插手涉足,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基本生存能力;同时家庭中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就会淡漠父母的付出,而且易形成懒惰和好高骛远的缺点,一旦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生存能力,抗压能力极度缺乏,这是非常危险的。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日常劳动和集体劳动,激发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学生是需要劳动的,劳动是一种美德,在劳动中认识世界,践行责任,彰显品德。

相关热词搜索: 并举 新人 时代
上一篇:高盛言论
下一篇:米兰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