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复刊后《大家》路何方?

发布时间:2021-09-16 16:43:40 浏览数:

 复刊后的《大家》路在何方?

 《 中华读书报 》( 2012 年 11 月 07 日

  08 版)

  《大家》杂志被停刊 4 个月后,终于传来复刊消息。《大家》复刊后的编辑部主任项万和透露,杂志将于明年 1 月正式复刊,复刊后的《大家》将不再有增刊。项万和说,“第一我们要解决《大家》理论增刊的负面影响,我和李老师这次来北京,就是跟一些老朋友、老作家,还有《大家》杂志的作者见见面,听听大家的意见。也通过一些信息收集、调研,回去要重新确定一下怎么把复刊的工作搞好。”《大家》复刊后的内容是许多人关心的焦点,项万和说首先要有好的、能打动人的作品,才能保证刊物质量。(10 月 29 日《新京报》)

  因为纯文学的没落,由于经营之困,才有了之前“《大家》增刊”的闹剧。当《大家》决定洗心革面重新面对世人时,未来会怎样呢?应该说,随着增刊事件的发生,《大家》不缺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却无法转化为刊物生存下去的动力。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它今后的路在何方,都是每一个关心文学、喜爱文学的人关注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妨假想几条《大家》可能面对的道路。

  第一条路:借文学大赛重生之路。借文学大赛重生,这种途径有成功的经验。《萌芽》杂志,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势,已经成为文学刊物的奇葩。而《大家》杂志也有举办文学大奖赛的历史,当年的红河文学大奖赛也曾经名噪一时。假如《大家》杂志能够依托现如今莫言获诺奖的形势,把当年的炉灶重新拾起来,让“红河文学奖”重获新生,使《大家》以一种生命力旺盛的形象重新进入文学爱好者的视野,说不定会在挖掘一批文学新人的同时重塑《大家》昔日的辉煌。但这条路的关键是这几个问题:赞助、合办方以及能否接纳新人。如果解决好这几个问题,这条路可行。

 第二条路:靠政府“喂奶”度日。靠财政救济,然后提高稿费标准,从而吸引名家、名作,这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之前,上海的《收获》已经在这条路上获得成功。假如《大家》所在的地方政府能够大力从经济上加以扶持的话,那《大家》的重生之路或许会从容得多。不过,《大家》的底蕴远远弱于《收获》,且名声不佳。《收获》每年要从政府拿 200 万,那《大家》需要多少钱呢?这个数目怕是难以预料。况且,纯文学刊物的开支是个无底洞,弄不好会血本无归,《大家》所在的地方政府原意不愿意掏钱还是个未知数。

  第三条路:与文学网站合作。如今最火的是网络文学,各大文学网站火得一塌糊涂。但是,文学网站除了出版成套的网络小说外,似乎还没有与期刊杂志合作的先例。但是,之前郭敬明、韩寒都办过杂志,而《人民文学》这样的主流文学刊物也与郭敬明这样的时尚作家合作过。既然如此,纯文学刊物与网络文学网站合作有何不可呢?假如《大家》能够“屈尊”,放下自己主流文学刊物的身段,与文学网站合作,连载或者结集出版网络文学作品,那说不定会引领一种新的潮流,并且自救。这就看《大家》是不是想转型了,当然也得看人家文学网站愿不愿意帮这个忙。

  我假想得不错,但是,对于复刊后的方向,项万和似乎很保守。他说“《大家》从创刊到现在,版式、用纸、包括封面都一直没怎么变过,我们觉得也应该做一些微调,但是杂志的风格是不会变的,包括办刊宗旨,甚至要加强创刊时的办刊宗旨和方向。”真若如此的话,复刊后的《大家》路在何方呢?

  河北省滦南县

  姜伯静

  《大家》杂志被停刊 4 个月后,终于传来复刊消息。《大家》复刊后的编辑部主任项万和透露,杂志将于明年 1 月正式复刊,复刊后的《大家》将不再有增刊。项万和说,“第一我们要解决《大家》理论增刊的负面影响,我和李老师这次来北

 京,就是跟一些老朋友、老作家,还有《大家》杂志的作者见见面,听听大家的意见。也通过一些信息收集、调研,回去要重新确定一下怎么把复刊的工作搞好。”《大家》复刊后的内容是许多人关心的焦点,项万和说首先要有好的、能打动人的作品,才能保证刊物质量。(10 月 29 日《新京报》)

  因为纯文学的没落,由于经营之困,才有了之前“《大家》增刊”的闹剧。当《大家》决定洗心革面重新面对世人时,未来会怎样呢?应该说,随着增刊事件的发生,《大家》不缺知名度,但这种知名度却无法转化为刊物生存下去的动力。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它今后的路在何方,都是每一个关心文学、喜爱文学的人关注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妨假想几条《大家》可能面对的道路。

  第一条路:借文学大赛重生之路。借文学大赛重生,这种途径有成功的经验。《萌芽》杂志,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势,已经成为文学刊物的奇葩。而《大家》杂志也有举办文学大奖赛的历史,当年的红河文学大奖赛也曾经名噪一时。假如《大家》杂志能够依托现如今莫言获诺奖的形势,把当年的炉灶重新拾起来,让“红河文学奖”重获新生,使《大家》以一种生命力旺盛的形象重新进入文学爱好者的视野,说不定会在挖掘一批文学新人的同时重塑《大家》昔日的辉煌。但这条路的关键是这几个问题:赞助、合办方以及能否接纳新人。如果解决好这几个问题,这条路可行。

  第二条路:靠政府“喂奶”度日。靠财政救济,然后提高稿费标准,从而吸引名家、名作,这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之前,上海的《收获》已经在这条路上获得成功。假如《大家》所在的地方政府能够大力从经济上加以扶持的话,那《大家》的重生之路或许会从容得多。不过,《大家》的底蕴远远弱于《收获》,且名声不佳。《收获》每年要从政府拿 200 万,那《大家》需要多少钱呢?这个数目怕是难

 以预料。况且,纯文学刊物的开支是个无底洞,弄不好会血本无归,《大家》所在的地方政府原意不愿意掏钱还是个未知数。

  第三条路:与文学网站合作。如今最火的是网络文学,各大文学网站火得一塌糊涂。但是,文学网站除了出版成套的网络小说外,似乎还没有与期刊杂志合作的先例。但是,之前郭敬明、韩寒都办过杂志,而《人民文学》这样的主流文学刊物也与郭敬明这样的时尚作家合作过。既然如此,纯文学刊物与网络文学网站合作有何不可呢?假如《大家》能够“屈尊”,放下自己主流文学刊物的身段,与文学网站合作,连载或者结集出版网络文学作品,那说不定会引领一种新的潮流,并且自救。这就看《大家》是不是想转型了,当然也得看人家文学网站愿不愿意帮这个忙。

  我假想得不错,但是,对于复刊后的方向,项万和似乎很保守。他说“《大家》从创刊到现在,版式、用纸、包括封面都一直没怎么变过,我们觉得也应该做一些微调,但是杂志的风格是不会变的,包括办刊宗旨,甚至要加强创刊时的办刊宗旨和方向。”真若如此的话,复刊后的《大家》路在何方呢?

  河北省滦南县

  姜伯静

相关热词搜索: 复刊 何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