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6 16:17:11
浏览数:次
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是各级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各级组织执政能力大小、强弱的直接体现。当前,不少地方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应有的权、责、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制约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各种因素,号准脉搏,找出症结,并对症下药,切实加以解决。
其一,债务包袱沉重,无钱执政。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债务数额巨大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地方是镇镇有外债,村村都欠钱,有的地方镇平外债过亿元、村平外债过百万元。虽然各地想尽千方百计化解债务,但由于大多数地方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在税费改革后缺少税源,缺乏化债的有效手段,债务像一座大山压在农村基层组织头上。我们在农村基层常常可以看到:债主经常如影随形的缠访主要领导,锁闭办公大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有的甚至以人身安全相威胁,基层组织对此苦不堪言。化解债务需要钱,发展经济需要钱,为群众办好事需要钱,保证正常运转需要钱,简言之,有财才有政,钱从何来?这对于“乞丐政府”(一位镇委书记语)来说,是无法解决的事情,因此,不少基层组织度日如年,该办的事情办不了。
其二,综合素质不高,无能执政。一些基层干部知识陈旧,思想观念落后,领导方式、方法墨守陈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常感到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茫然不知所措,对人民群众的要求无办法、无思路、无能力解决,这部分人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其三,宗旨观念不强,无意执政。由于基层条件差、待遇低,加上少数基层干部不注重世界观改造,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宗旨观念淡薄。在长期与百姓打交道过程中,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自己混成了普通百姓,甚至连一般群众也不如,成了群众的“尾巴”。要么一天到晚牢骚满腹,说是道非;要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么敷衍塞责,欺 上瞒下;要么狐假虎威,鱼肉乡里;要么能捞则捞,腐败堕落。如此等等,根本没有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
其四,疲于应付矛盾,无力执政。当前,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改革进入深水区,是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农村各种矛盾更是层出不穷,并呈现多样性、反复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像占地折迁补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债务纠纷、辞退民师及老武警上访、乡镇企业改制后职工安置等深层次矛盾越来越集中,越来越突出,群众为此上访、缠访不断,基层干部长期疲于应付此类事件,导致谋发展抽不开身,搞招商出不了门。
其五,考核检查过多,无心执政。现行的县乡体制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将各种经济发展任务和财税利润指标从县到乡镇,层层分解下达。而完成这些任务和指标是评价每个组织和个人的“政绩”的主要标准,进而与干部的荣辱、升迁“挂钩”,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体制。在这种压力下,基层头顶着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等“一票否决”的悬剑。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过细的“针孔”根本无法穿下如注的“粗线”,与此相对应的各种检查、评比让基层应接不暇,多层检查、多头检查、多重检查屡见不鲜,基层的心思都用在应付检查上。
其六,权责不一致,无权执政。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面对的是具体的农村工作,担负着社区综合管理的重大责任,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却没有与责任相适应的权力、职能,有责无权,有责无职,往往要办的事无力办成,要解决的问题无法解决,像干部任免、经费支出、驻镇部门单位的指挥等行政权力无一不在县及县上以上政府及职能部门手中,甚至是乡镇机关负责提供财政经费的财政所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和工资确定权也被其主管部门占有,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制定的部门行政管理法规,多数没有把乡镇一级政府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如《水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类似这样的部门规定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政处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规定县级以上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造成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乡镇政府面对辖区内每天发生的大量事务和问题,却无权做出施政的快速反应,被动地等待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使代表国家行使乡村管理权的乡镇政权缺乏应有的行政权力和指挥权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有针对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化解基层债务。基层组织要切实把加快发展当作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广开财路,广聚财源,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来化解债务,进而化解干群矛盾,搬掉阻碍发展的大山,取信于民,轻装上阵谋发展。同时,上级政府也要负起责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按照立法成本的支出和民事责任中的过错原则,谁决策,谁负责,是谁的责任谁负,不能什么都压在基层组织头上,因体制及政府决策失误等原因而产生的债务,理应由上级政府承担。
二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增强宗旨观念,提高执政能力。以中央提出的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党性宗旨观念教育,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提高思想觉悟,摒弃腐朽落后思想,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真正从理论上提高执政修养,深化对执政意义的认识,增强为民执政、“执好政”的主动性和紧迫性,为执政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尤其要针对基层现实,掌握一定适用的科技知识。通过学习,及时研究和把握本地发展的态势和方向,为执政打下“科技基础”;要学习政策,吃透“两头”,对上级党组织的相关政策悉心研究,同时,对本地各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掌握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为执政打下娴熟的“政策基础”。通过学习做一名适应新时期、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基层干部。
三是统筹兼顾,把握执政技巧和领导艺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都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学会弹钢琴,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工作要能分轻重缓急,掌握运用时间的技巧,既要深入群众解决当前基层各种矛盾,又能抽出时间谋发展,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四是规范减少考核评比,积极支持农村基层组织自主执政。上级组织要规范各类考核、排位,精简检查、评比,尽量少牵扯基层的精力。不得动辄要求基层主要领导参加某个活动,参与检查陪同,并不得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各类针对乡镇的检查评比和学习培训活动,以及形形色色的会议和文件,要有明确的规范。把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基层,让农村基层组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项目,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五是科学定位基层组织职能,明确职责。搞好职责界定,必须规范基层组织工作行为,明确基层政府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让乡镇做到心中有数,不瞎闯乱干。应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基层组织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要注意理顺各种管理职能,根据基层的职责来设立内部机构和岗位人员,因职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不必过分强调上下对口, 上下一致。把基层不该承担的责任卸掉,使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彻底改变“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职责错位。
相关热词搜索: 基层组织 执政能力 制约 因素 农村
其一,债务包袱沉重,无钱执政。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债务数额巨大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地方是镇镇有外债,村村都欠钱,有的地方镇平外债过亿元、村平外债过百万元。虽然各地想尽千方百计化解债务,但由于大多数地方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在税费改革后缺少税源,缺乏化债的有效手段,债务像一座大山压在农村基层组织头上。我们在农村基层常常可以看到:债主经常如影随形的缠访主要领导,锁闭办公大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有的甚至以人身安全相威胁,基层组织对此苦不堪言。化解债务需要钱,发展经济需要钱,为群众办好事需要钱,保证正常运转需要钱,简言之,有财才有政,钱从何来?这对于“乞丐政府”(一位镇委书记语)来说,是无法解决的事情,因此,不少基层组织度日如年,该办的事情办不了。
其二,综合素质不高,无能执政。一些基层干部知识陈旧,思想观念落后,领导方式、方法墨守陈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常感到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茫然不知所措,对人民群众的要求无办法、无思路、无能力解决,这部分人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正常发挥。
其三,宗旨观念不强,无意执政。由于基层条件差、待遇低,加上少数基层干部不注重世界观改造,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宗旨观念淡薄。在长期与百姓打交道过程中,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把自己混成了普通百姓,甚至连一般群众也不如,成了群众的“尾巴”。要么一天到晚牢骚满腹,说是道非;要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么敷衍塞责,欺 上瞒下;要么狐假虎威,鱼肉乡里;要么能捞则捞,腐败堕落。如此等等,根本没有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
其四,疲于应付矛盾,无力执政。当前,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改革进入深水区,是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农村各种矛盾更是层出不穷,并呈现多样性、反复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像占地折迁补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债务纠纷、辞退民师及老武警上访、乡镇企业改制后职工安置等深层次矛盾越来越集中,越来越突出,群众为此上访、缠访不断,基层干部长期疲于应付此类事件,导致谋发展抽不开身,搞招商出不了门。
其五,考核检查过多,无心执政。现行的县乡体制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将各种经济发展任务和财税利润指标从县到乡镇,层层分解下达。而完成这些任务和指标是评价每个组织和个人的“政绩”的主要标准,进而与干部的荣辱、升迁“挂钩”,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体制。在这种压力下,基层头顶着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等“一票否决”的悬剑。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过细的“针孔”根本无法穿下如注的“粗线”,与此相对应的各种检查、评比让基层应接不暇,多层检查、多头检查、多重检查屡见不鲜,基层的心思都用在应付检查上。
其六,权责不一致,无权执政。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面对的是具体的农村工作,担负着社区综合管理的重大责任,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却没有与责任相适应的权力、职能,有责无权,有责无职,往往要办的事无力办成,要解决的问题无法解决,像干部任免、经费支出、驻镇部门单位的指挥等行政权力无一不在县及县上以上政府及职能部门手中,甚至是乡镇机关负责提供财政经费的财政所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和工资确定权也被其主管部门占有,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制定的部门行政管理法规,多数没有把乡镇一级政府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如《水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类似这样的部门规定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政处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规定县级以上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造成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乡镇政府面对辖区内每天发生的大量事务和问题,却无权做出施政的快速反应,被动地等待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使代表国家行使乡村管理权的乡镇政权缺乏应有的行政权力和指挥权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有针对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化解基层债务。基层组织要切实把加快发展当作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广开财路,广聚财源,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来化解债务,进而化解干群矛盾,搬掉阻碍发展的大山,取信于民,轻装上阵谋发展。同时,上级政府也要负起责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按照立法成本的支出和民事责任中的过错原则,谁决策,谁负责,是谁的责任谁负,不能什么都压在基层组织头上,因体制及政府决策失误等原因而产生的债务,理应由上级政府承担。
二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增强宗旨观念,提高执政能力。以中央提出的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党性宗旨观念教育,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提高思想觉悟,摒弃腐朽落后思想,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真正从理论上提高执政修养,深化对执政意义的认识,增强为民执政、“执好政”的主动性和紧迫性,为执政打下过硬的“理论基础”;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尤其要针对基层现实,掌握一定适用的科技知识。通过学习,及时研究和把握本地发展的态势和方向,为执政打下“科技基础”;要学习政策,吃透“两头”,对上级党组织的相关政策悉心研究,同时,对本地各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要掌握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为执政打下娴熟的“政策基础”。通过学习做一名适应新时期、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基层干部。
三是统筹兼顾,把握执政技巧和领导艺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都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学会弹钢琴,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工作要能分轻重缓急,掌握运用时间的技巧,既要深入群众解决当前基层各种矛盾,又能抽出时间谋发展,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四是规范减少考核评比,积极支持农村基层组织自主执政。上级组织要规范各类考核、排位,精简检查、评比,尽量少牵扯基层的精力。不得动辄要求基层主要领导参加某个活动,参与检查陪同,并不得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各类针对乡镇的检查评比和学习培训活动,以及形形色色的会议和文件,要有明确的规范。把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基层,让农村基层组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项目,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五是科学定位基层组织职能,明确职责。搞好职责界定,必须规范基层组织工作行为,明确基层政府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让乡镇做到心中有数,不瞎闯乱干。应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基层组织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要注意理顺各种管理职能,根据基层的职责来设立内部机构和岗位人员,因职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不必过分强调上下对口, 上下一致。把基层不该承担的责任卸掉,使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彻底改变“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职责错位。
相关热词搜索: 基层组织 执政能力 制约 因素 农村
热门文章:
- 2024年(8篇)工作述职报告汇...2025-01-11
- (2篇)2024年工作计划汇编2025-01-11
- (9篇)党支部工作特色亮点党...2025-01-10
- 2024年XX图书馆工作总结报告...2025-01-08
- 2024年-政工工作个人三年工...2025-01-07
- 2024年第三季度个人工作小结...2025-01-07
-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2025-01-06
- 2024年街道党工委工作总结暨2...2025-01-06
- 2024年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2025-01-06
- 2024年度在全市市场监管工作...2025-01-05
相关文章:
- 基层组织干部学习十九届五中...2021-09-05
- 乡镇春季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2021-09-14
- 街道基层组织2005党建工作要点2021-09-15
- ×镇基层组织建设交流材料2021-09-21
- 当前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2021-09-23
- 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乡镇党...2021-09-23
-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2021-09-25
- 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生命2021-09-29
- 乡镇党委基层组织创新工作汇...2021-10-02
- 转变工作方式,发展农村经济...2021-09-09
- 加强执政能力体会2021-09-10
- 执政能力建设和民主评议党员...2021-09-11
- ###镇2005年执政能力考核细则2021-09-14
-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组织人...2021-09-16
- 企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2021-09-24
- 发挥信息化对提高执政能力的作用2021-09-24
- 解读执政能力的七个理论概念2021-09-26
-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解读2021-09-26
- 密切联系群众是第一执政能力2021-09-26
- 试论城市发展中社会和谐的制...2021-09-17
- 如何监督制约“一把手”2021-09-23
- 制约人才工作的问题研究及对...2021-09-25
- 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提高规范、...2021-09-30
- 对当前制约民事行政检察工作...2021-09-30
- 制约妇女工作发展的原因探讨2021-10-17
- 谈谈当前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2021-10-20
- 制约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非经济...2021-11-08
- 观念对个人发展的制约2021-12-07
- 制约当前村级组织运转的因素...2021-12-08
- 影响线损因素及降损方法研究.doc2021-09-14
- 企业物资管理中的经济价值因...2022-02-10
- 实施ERP的影响因素分析2022-03-07
- 浅议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2022-03-13
- 政府官员腐败的主观因素和客...2022-03-21
-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因素及管理...2022-03-31
- 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概念、内...2022-04-05
- 年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2021-08-27
- 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上党...2021-08-27
- 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2021-08-27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助推农村经...2021-08-27
- 农村税费改革论文2021-09-09
- 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2021-09-10
- 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2021-09-13
- 县域突破暨农村经济工作座谈...2021-09-14
- XX市2004-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2021-09-14
- 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2021-09-1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