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之,人物故事
阅读材料之 人物故事(一)20210601 一、史铁生
在苦痛的创口开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当年少的我们读到课本上的这一句话,菊花的清雅香气似乎在空中弥漫,花海也在眼前如海浪般澎湃,对生死的思考悄然占据我们的心房,这便是史铁生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这离不开一个在命运征途中坎坷跋涉的灵魂,和他面对不幸仍然温柔的心灵。
在生死的边缘,他就像是忘却俗世的诗人,浅唱低吟着生命的赞歌。大家一定会好奇,是什么让他保持冷静的生命思索?今天就和资料站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深刻人生吧。
1、 、 史 铁 生 其 人 1951 年,史铁生在北京出生。从小和奶奶生活的他,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尖子生,十分擅长 80 米跨栏,跑起来就像是离弦的箭。
18 岁那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史铁生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简陋的牛棚、寒冷刺骨的风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在年轻的心灵中唤起了热忱与激情。两年后,他因腰腿疼痛,返京治病,离开了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土地。住院的这段日子里,借来的三千元告罄,最终也未能避免下肢彻底瘫痪的命运,自 21 岁开始他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
年轻的他曾经长达十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一度用自杀来反抗命运的荒诞与不公。但母爱将他脆弱的心温柔包裹,让温暖逐渐渗入伤痕累累的冰冷外壳。母亲带着他去看电影,为他借来书籍,只为帮助儿子重拾人生的价值。地坛成了他停泊的港湾,在寂静的包围中他完成了思想的蜕变。
从此,“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成为了他人生的常态。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在这过程中他频频碰壁,最终只得在北京某街道生产组做一些轻松无聊的活。
在这七年里,他自学写作,但命运弄人,他的病更严重了,急性肾损伤发展到尿毒症,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一度沉默乃至绝望。幸好,当现实的疼痛与悲惨如影随形时,他找到了生命中对待苦难与生活的平衡点——写作。
自 1979 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便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在病榻上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平淡拙朴又意蕴深刻的作品让他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
著名评论家邓晓芒曾这样评价他:“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从自己的灵魂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理想。” 虽然身有病痛,只身受限于轮椅,史铁生却因此走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他已然成为文艺地标,引领着在精神旷野中迷茫无依的人。
2、 、 用 用 温 温 暖 暖 拥 拥 抱 抱 病 病 痛 痛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从容释然的文字写下自己关于病痛的思考。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拯救他于病榻之上,灼热温暖的心之本色终于显露于红尘之中。
医院里一位善良的老大夫建议他利用现在悠闲的时间多读书多思考,这也推动迷惘无助的史铁生找到了文学之路。因为种种原因,初中以来都没能好好读书,他就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通过文字与精神巨人对话,从阅读中汲取了生命的力量。
触动他的是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一句“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的台词在绝望的心中唤醒了沉睡的生命力,让史铁生写下了有着相同意味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吞咽下生命的苦楚,他将同样的心灵涟漪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1998 年,疾病更加肆无忌惮地侵害他虚弱的身体,他的慢性肾损伤恶化成尿毒症。他一边忍受透析的苦痛,一边苦笑着将自己比喻成一架飞机:
用 法 解 析 :
适 用 主 题 :
人 生 的 意 义 、 自 强 不 息 、 挫 折 与 困 境 等 主 题 , 如 2020年 全 国 卷 三 《 如 何 为 自 己 画 好 像 》 , 2010 年 四 川 卷 《 人 生 的 几 何 体 》 。
示 例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史铁生用他残缺而又丰满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这句充满力量的诗。接踵而来的病痛打击没有让他缴械投降,而是以笔为武器,写下对生命与死亡的诘问与思索,用自己的生命思索照亮晦暗的前路。在精神的荒原,他驰骋如风;在生死的峭壁,他轻盈如云。同为人生旅人,你我当以他为标榜,在困厄中坚守那一份原初的生命热量,以执着于勇毅对抗命运跌宕!
3、 、 行 真 诚 地 在 人 间 夜 行
“铁,一种浑然未炼之物。隔了四十八年回头看去,这铁生真是把人性中可能的愚顽都备齐了来的,贪、嗔、痴一样不少,骨子里的蛮横并怯懦,好虚荣,要面子,以及不懂装懂,因而有时就难免狡猾,如是之类随便点上几样不怕他会没有。”
站在人生的后半程,史铁生如此评价自我。语言犀利,直面“不完美”的灵魂,这不是他第一次与自我对话,实际上,自年少时那次命运的急转直下,他已无数次这般叩问灵魂深处,探寻生命的意义,找寻自我的本真。
在安静宁谧的地坛,他找到了思想的栖身所,抛却外部世界的浮华和纷扰,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和牵绕,他沉下心来,观察花开叶落、雁去蜂飞,捕捉他人与自己的情绪波痕,在“写作的零度”,用一颗赤子之心寻求生命的解答。
无法踏足深远之地,史铁生的写作视野单纯而又执着地指向人无限的内心世界,所依凭的便是“真诚”。他曾说,写作“无规矩的规矩只剩下真诚”,却也正因如此,他得以摆脱程式的桎梏、经营的“匠气”,令文字随生命一同有了自由舒展的姿态。
在史铁生独白式的散文作品中,他从不吝于用笔墨还原自己的心理写照,即便那是为世人所不忍视,甚至是要加以鄙夷的。
回忆起手扶轮椅的那段年轻时光,史铁生面对最爱自己、最亲近自己的人,丝毫隐藏不了自己所有的坏情绪。他明知道母亲是那样地疼爱他,却忍不住迁怒、“任性”。
母亲变得隐忍,变得小心翼翼,甚至顾不上自己日益加重的肝病,四处奔走求医。不久,那个因为儿子答应自己去北海看菊花而高兴了半天的母亲,终究还是离开了。害怕,自责,无尽的悔恨,史铁生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诉诸笔端。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对母亲的歉疚始终是他心头难以愈合的创痕,他反复追问自己的懦弱与无知,直言内心的痛苦与悔恨,渴望用自己的遗憾去劝诫他人不要重蹈覆辙,徒留追悔。
此中字句情真意切,直抵肺腑,恰如陈村所说:“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用 法 解 析 适用主题:真诚、文学创作、理想与现实等主题,如 2019 年浙江卷《“作家”与“读者”》。
示 例 :
真诚的作品从不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坦诚的灵魂从不畏惧荆棘密布的远方。海伦凯勒在黑暗中舔舐身体残缺的伤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无数生命重拾奋斗的勇气; 史铁生用温厚坚韧的文字书写苦难与人生,《秋天的怀念》让无数人含泪拥抱久久忽视的亲情;夏目漱石在追名逐利的浪潮中追寻本我,《我是猫》在浮躁的社会送来沁人心脾的清风。“作家,就是拿刺伤自己的利刃,守护世人。”因为他们选择用真诚剖析自我与社会,所以笔下倾泻的文字注定不朽于人间。
二、董卿:尘嚣之外的“朗读者”
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选手如是夸赞主持人董卿。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们皆称董卿是此语最真实的写照,她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知书达理”。素以严厉著称的金星也曾给予她极高的评价:
真正的美人,有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董卿的再度走红,让我们看到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古典美。董卿含蓄内敛,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印刻在骨子里的优雅气质尽显于举手投足之间,令人如沐春风。现在,不如就跟着纸条君去去探探这股春风是从何而来的吧~
董 董 卿 卿 其 其 人 人 董卿,1973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1999 届本科班和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届硕士研究生班,获得上海戏剧学院 MFA 艺术硕士学位。
1994 年到浙江电视台工作,开启其主持生涯。1998 年受邀主持节目《相约星期六》开始小有名气。辗转多站,终于在 2002 年,董卿把路走宽,跨进了央视的舞台,2005 年她第一次站上了春晚升降舞台上,而这一站便是 13 年。
2014 年董卿没有现身《我要上春晚》的活动现场,随后宣布暂别央视,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留学进修。2015 年,董卿从美国归来重回央视舞台,主持了著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引起全网关注,董卿“火”了。而其后的《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首期节目播出后在豆瓣评分高达 9.3 分。
1、 、 “腹 腹 有 有 诗 诗 书 书 气 气 自 自 华 华 ”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主持稿如写文章,重在立意”,这是董卿在《2019 年主持人大赛》上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语句对选手作出的点评,随口一张,引经据典,不疾不徐,张弛有度,董卿再次凭其出众的才华火了一把。= 人们提起董卿便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然而让世人吐露此语实则不易,这是长年累月的阅读濡养所成,是坚持不懈学习进修得到的结果。
她喜欢读《红楼梦》、读《茶花女》,喜欢博尔赫斯的诗集、叶赛宁的《我记得》,钟爱俄罗斯文学所展现的深刻反思,反复咀嚼短小精悍的唐诗宋词。通过阅读富有人文底蕴的著作,她学会了优美而文雅,从容而知性。
她说主持人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演员,所以在《中国诗词大会》里,她张口便是唐诗宋词,字字珠玑,选手遗憾退场时,送上陆游的一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台下名家念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时,信手拈来:“月如无恨月长圆。”丰富的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董卿当得“知书达理”的赞美。
《环球人物》曾采访过董卿,她提道:“每天睡觉前一个小时的阅读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我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然后就睡觉。”没有流光溢彩的电子亮光,没有滋滋而过的电流声,像回到纯粹的远古,董卿在阅读里寻得一个诗意的世界。
用 法 解 析 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坚持阅读、语文素养等,如 2017 年山东卷《24 小时共享书店》,2016 年全国二卷《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示例: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董卿便在尘马喧嚣的俗世里守住了自己的一方净土。每晚睡觉前一小时的阅读成为她雷打不动的习惯,隔绝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夜生活,安安静静地沉浸在诗意的书中世界,她广泛涉猎,反复咀嚼,深厚的文学素养使之能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能随口一张便是名家经典。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无数人文经典的濡养使之如玉石般温润有方,端庄得体、优雅从容,正如康震对她作出的评价:“‘杏花春雨江南’中的‘春雨江南’比较贴合她。”
2、 、 “我 我 是 是 一 一 个 个 活 活 得 得 特 特 别 别 用 用 力 力 的 的 人 人 ”
2013 年下半年,董卿就开始着手申请美国的学校,到 2014 年主持完春晚,其间七八个月的时间,一切都在默默地、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董卿的决定,央视舞台新人林立,潮起潮落,洪流卷来又带走一批又一批的人,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对董卿而言更是如此,“我当时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来没有我的位置了”。即使艰难,但还是踏下了。2014 年,董卿暂离央视舞台赴美留学。
董卿坚持要前往美国进修,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的“职业性的冷漠与麻木”,发现自己对工作做不到百分之百地投入了,所以她果断地按下了急刹车。但与其说是暂停,倒不如说她在鞭策自我、打磨自我、与自我较量而最终完成自我的蜕变。
董卿说:“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在央视安身立命 16 年,最令自己骄傲的是对工作百分之百的投入,多年来以一盒速冻饺子陪伴度过除夕夜。急流勇退,最令人佩服的是她摘下光环而永远奔跑前进的姿态,永不自满而永远打磨自我。
重返舞台,她带来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令观众赞叹不已。制作《朗读者》时,她称自己有很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两万字稿子反复翻看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将其删减至两千字。
她说她很喜欢一条札记:“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么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所以她活得特别用力,全力以赴,从骨子里透着骑士的格斗精神。
用 用 法 解 析 热爱、职业精神、磨炼自我等,如 2015 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5 年江苏卷《智慧》。
示例:
生命是深邃的话题,拥有着无数的阐释。生命可以是披荆斩棘后冷眼回顾的一片亘古荒漠,也可以是永保童真像前人从未经临的清新园地。而事实上,我们所能关注到的生命的真谛是——在路上,不断地阐释,不断地推翻再塑造,我们不知最后死亡结果之余它还剩下些什么,但是我们不负经历。
董卿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生命使之更具质感...
相关热词搜索: 人物 材料 故事热门文章:
- 2024年(8篇)工作述职报告汇...2025-01-11
- (2篇)2024年工作计划汇编2025-01-11
- (9篇)党支部工作特色亮点党...2025-01-10
- 2024年XX图书馆工作总结报告...2025-01-08
- 2024年-政工工作个人三年工...2025-01-07
- 2024年第三季度个人工作小结...2025-01-07
-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2025-01-06
- 2024年街道党工委工作总结暨2...2025-01-06
- 2024年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2025-01-06
- 2024年度在全市市场监管工作...2025-01-05
相关文章:
- 人物对话体现人物特点2021-09-14
- 人物形象分析2021-09-28
-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物...2021-11-09
- 2023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优秀4篇2023-08-29
- 县纪委书记现实表现材料&党委...2021-08-27
- 基层纪委书记践行群众路线剖...2021-08-27
- 2017年度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2021-08-27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2021-08-27
- 教科室工作汇报材料,汇报材料2021-08-27
- 学习材料2021-09-05
- 培训学习材料2021-09-05
- 学案学习材料2021-09-05
- 阅读下面材料2021-09-06
- 七一表彰材料:优秀党务工作...2021-09-06
- 战疫抗疫故事六篇2021-08-30
- 宋庆玲和宋美玲之间故事2021-09-05
- 2021年新编100个红色经典故事...2021-09-06
- 深圳故事,,就是中国故事2021-09-06
- 桃花扇故事梗概2021-09-08
- 欧也妮·葛朗台,,故事梗概2021-09-08
- 教学中经典故事2021-09-16
- 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故事阿...2021-09-16
- 邱少云故事2021-09-28
- 党史故事《徐光爷爷故事》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