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发布时间:2021-09-28 13:53:03 浏览数:

  1998 ~9 1999 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998 年,我国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的目标,确保 GDP 增长 8%成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尽管 1998 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内有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由于中央适时采取了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近期经济景气出现了止跌回稳的趋势。

 一、8 1998 年和 9 1999 年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利用我们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研制的“月度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对 6 个反映景气变动的一致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序列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如下(对各指标均进行了季节调整并消除不规则要素,数据截止到 1998 年 8 月):

 工业总产值增长从 1997 年二季度开始呈逐步回落走势,1998 年二季度跌势趋缓,6 月份达到近期最低点 9.72%,7、8 月份略有回升。目前的增长水平虽较前几次波动的谷底水平为高,但仍处于 1991 年以来的最低点附近。

 预算内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变动走势与工业总产值相似,从 1998 年 6 月份开始止跌回稳,但 1998 年各月均呈负增长,增长水平已低于前一次波动的谷底,接近 1981 年以来的最低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从 1997 年年初的 13.6%缓慢下滑至 1998 年 2 月的 9.07%,从二季度开始逐月回升,8 月份已达到 12.5%,增长较为适度。

 1996 年以来,(国有)基建投资累计增长在偏低水平上呈小幅波动状态,在经历半年的短暂回落后,从 1998 年 5 月份开始重拾升势,季节调整后 1~8 月份的累计增幅为 16%,与1981 年以来的各年相比增长仍显偏低。

 狭义货币供应量 M 1 从 1997 年 5 月底的 19.8%较快回落至 1998 年 7 月底的 10.3%,8 月底略回升到 10.36%,但仍处于 1991 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上。

 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在历经长达 3 年半左右的下降趋势后,于 1998 年 3 月达到 1981 年以来的最低点(零增长附近),之后开始回升,特别是 7、8 月的增速有所加快。

 综合反映以上 6 个一致指标变动方向的一致扩散指数 DI,1997 年下半年以来在底部(零附近)徘徊 9 个月以后从 1998 年 4 月份开始逐级回升,7 月到达 50%,8 月已达 83%,初步表明经济景气从 7 月开始转入回升阶段。

 由以上 6 个指标构成的反映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态的一致合成指数 CI(以 1987 年的平均值

 为 100),从 1997 年 4 月至 1998 年 4 月出现了本次景气收缩以来的第 3 个快速下滑,指数由 96.9 降至 90.1,是 1981 年以来的第 3 个较深的低谷,5 月份开始调头回升,8 月份达到91.6。

 通过主成份分析方法制作的主成份景气指数 PCI(以零为均值)与合成指数 CI 的走势非常相似。它从 1997 年 9 月开始由“正常”进入“偏冷”区间,1998 年 4 月达到“偏冷”区的下界,之后开始逐渐回升,脱离“偏冷”区的底部。

 结果显示,6 个一致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和两个反映经济景气变动的合成指数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都出现了止跌回稳的态势,说明中央采取的旨在扩大内需的投资拉动政策作用虽然不很明显,但已经开始见效,宏观经济运行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考虑了国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灾后重建因素以后,利用联立方程的年度和季度模型,时间序列的 VAR 模型,ARIMA 模型和我们研制的宏观经济分析预测系统对 1998 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见表 1。

  表 1 1998 年及 1999 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在进行年度指标预测的同时,我们还利用中、短期时间序列模型对反映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一致合成指数 CI 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外推预测,具体结果见表 2。

  表 2 景气指数的预测结果

 预测结果表明,从 1998 年四季度开始,到 1999 年二季度,经济景气将呈现先快后慢的稳步回升态势,到 6 月份 CI 值可达到 97.8,与 1995 年底的指数水平相当。从 1998 年四季度开始,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趋向于平稳回升。但由于经济景气回升先快后慢,目前还难以断定经济景气是暂时的回稳,还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即将开始。由于 1998 年的投资启动是从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增长回升的过程可能延续到 1999 年上半年。1999 年宏观经济景气继续走高,有 1998 年加大投资的滞后影响。按照惯例,确定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需要 6 个月到 1年的时间才可以下结论。

 二、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1993 年年中以来,我国经济长时间运行在下降通道内,1998 年上半年,还越过了适度增长区间的下限。导致经济持续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低收入水平下“买方市场”的形成,造成消费稳中趋淡。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放慢影响,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较大地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随着住房、医疗、就业等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城镇居民对远期消费预期上升,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需求的增加,尽管国家已经连续 5 次下调存款利率,但消费并没有被真正刺激起来。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缓慢,“吃、穿、用”消费增长趋于缓和,“住、行”消费启动困难,相应增加了消费市场启动的难度。

 二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和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融机构已逐步建立起各种风险约束机制,原有的信贷扩张冲动几乎丧失殆尽,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国有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断增强,盲目要贷款、上项目的“投资饥渴症”得到缓解,再加上当前的经济持续低迷和缺乏消费热点,企业投资的热情不高。

 三是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从产业层面看,第二产业内部的一些落后的行业和部门正在进行“艰难痛苦”的产业调整;从企业层面看,国有企业和前些年高速发展的乡镇企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进入调整期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制约了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四是“软着陆”的滞后影响。以抑制经济过热、泡沫经济和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软

 着陆”,经过 1993~1996 年连续 4 年的努力取得成功。但经济增长率 4 年连续下降,必然产生一定的下滑惯性,相应增加了启动经济的难度。

 五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

 从上面分析可知,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障碍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讲还是有效需求不足。国家 1998 年采取的增加基础产业投资的调控政策在当前资源和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前提下,短期内就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拉动消费需求,存在投资自我循环的倾向。而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需求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据统计,1997 年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高达 55%)。单纯加大基础产业投资不能拉动消费需求,就不能从根本上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点从反映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一致合成指数 1999 年前两个季度前快后慢的变动趋势中可以看出。另外,从现在看,截止 1998 年 8 月份,能源生产总量、货运量、电力等基础产业的需求同 1997 年同期相比,仍然属于负增长,也反映出经济增长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扩张冲动。

 当然,加大基础产业投资对我国目前经济景气回升功不可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从 199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恶性趋势,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启动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政策建议

 有效地启动经济增长,要从启动消费需求着手,形成“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启动经济新流程,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1999 年的宏观调控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中有 80%的消费是居民消费,要扩大消费需求,要把重点放在居民消费上。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有不同的消费结构,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城镇居民现在已逐步走过了以“吃、穿、用”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阶段,正面临着消费结构升级。应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大力发展住房和汽车产业来支撑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发展住房和汽车产业一方面需要实施相关的配套改革,为其提供比较成熟的体制环境,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消费信用,为居民提前消费提供资金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地进行消费引导,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对于农村居民,首先是有效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是培育农村市场的根本措施。其次,要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开发生产适应农村收入水平、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求的商品,即不能简单地搞“产品搬家”。通过大力开拓市场,刺激消费需求,就可

 以进一步直接拉动实业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2. 继续加大基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性措施,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目前看,加大基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具有其他措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1999 年应继续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资拉动政策。

 3. 把扩大内需与促进出口结合起来

 1998 年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向实质是“以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出口需求的相对紧缩”,出口紧缩相应地增加了扩大内需的压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1999 年我国的对外出口仍然要受其负面影响。但从促进 1999 年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对出口还要克服困难,尽力而为,以减轻扩大内需的压力。

 4. 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目前我国已进入买方市场,主要商品全部转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部分行业甚至生产能力严重闲置。所以需要对那些进行粗加工及初级加工的企业和陈旧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像纺织行业进行“限产压锭”那样进行强制性的淘汰或产业升级,从而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在1999 年经济刚开始启动的情况下,这种结构调整所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很大。

 5. 搞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一样都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但从 1997 年开始,我国连续 5 次降低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大,这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利率对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没有相应增加。所以,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搞好各项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效用。

 总之,1998 年 8%目标的实现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创造了必要条件,经济运行环境也将趋向于宽松。如果宏观调控合理,新一轮经济增长很快就会到来。

  - - 全文完- -

相关热词搜索: 形势分析 预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