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扬州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09-28 13:53:14 浏览数:

  扬州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

 金融运行情况

 (一)存款增速低位运行,住户存款同比多增,非金融企业和广义政府存款同比大幅少增

 9 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6079.62 亿元,比年初增加 267.65 亿元,同比少增加155.25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3.55%,增速低于省平均水平 3.48 个百分点,但比 6 月末上升1.27 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 12 位。从存款结构看,住户存款比年初增加 186.89 亿元,同比多增 38.67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比年初减少 27.66 亿元,同比少增 108.03 亿元,广义政府存款比年初增加 87.04 亿元,同比少增 95.14 亿元。

 (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降幅收窄,各项贷款、银票增量大幅上升

 1~8 月,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不含异地贷款净流入和异地信托贷款,下同)为 562.39亿元,同比少增 66.99 亿元,增量同比减少 10.64 个百分点,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 6.47 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各项贷款大幅多增,1~8 月,全市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新增 476.22 亿元,同比多增 71.29 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 84.68%,同比上升 20.34 个百分点。银行承兑汇票净额新增 28.31 亿元,同比多增 12.18 亿元。股权融资同比多增,1~8 月,全市通过上市、增发、挂牌等方式实现股权融资净额增加 12.55 亿元,同比多增 1.18 亿元。

 (三)各项贷款继续加速,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省平均水平

 9 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 4557.65 亿元,比年初增加 528.69 亿元,同比多增68.79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14.33%,增速高于省平均水平 1.73 个百分点,比 6 月末上升0.57 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 6 位,位次与 2017 年同期持平。9 月末,全市本外币制造业企业贷款(不含贴现,下同)余额为 585.8 亿元,比年初增加 26.07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70%。9 月末,全市本外币制造业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不含贴现,下同)比重13.59%。

 (四)普惠金融稳步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

 2018 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政策工具运用,引导银行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9 月末,全市小微企业再贴现票据余额达 13.7 亿元,占比 90.97%;支持小微企业再贷款余额达 14.7 亿元,央行支持小微企业资金合计 28.4 亿元,同比增长 71.91%。9 月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为 604.99 亿元,比年初增加 57.34 亿元,同比增长 15.45%,超各项贷款增速 0.83 个百分点。其中,农户生产经营贷款比年初增加 12.76 亿元,同比增长 9.42%;个体工商户经营性

 贷款比年初增加 16.87 亿元,同比增长 18.70%,超各项贷款增速 4.08 个百分点;授信 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 18.54 亿元,同比增长 22.84%,超各项贷款增速 8.22个百分点。

 (五)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增速放缓,住房开发贷款增速持续上升

 9 月末,全市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 1143.89 亿元,比年初增加 144.49 亿元,同比少增121.89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6.36%,增速比上半年和 2017 年同期有所放缓。9 月末,全市房地产贷款余额 1478.4 亿元,比年初增加 257.83 亿元,同比多增 58.28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25.54%,其中,住房开发贷款余额 201.01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86.9%,增速连续七个季度保持环比上升。

 (六)存款利率稳中有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回落明显

 9 月,全市人民币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0.33%,自 2017 年 12 月以来基本保持稳定,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2.11%,比 1~8 月平均水平下降 8 个基点。9 月,全市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6.01%,比 1~8 月加权平均利率小幅下降 6 个基点。9 月,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99%,比 1~8 月加权平均利率低 18 个基点,比 2017 年同期低 1 个基点。

 二

 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承压明显,各方信心有所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2018 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去产能及环保整治力度加强的背景下,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劳动力成本继续刚性增长,人才引进难度加大,投资观望情绪较浓,银行家、企业家和储户对经济发展信心出现波动情绪。三季度,扬州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1] 较上季度回落 11.3 个百分点,企业家对应指数分别下降 3.2 个百分点,居民当前经济形势指数[2] 下降 3.65 个百分点。由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同时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拉抬企业成本,负面情绪有所抬升,企业盈利水平同比有所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回升势头减弱。同时,较高的居民杠杆率挤压了消费增长空间,2018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始终维持在 9%左右,居民储户消费意愿和未来消费信心均明显回落,三季度居民消费情绪指数[3] 为 61.50%,环比下降 5.75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 4.38 个百分点。其中,29.75%的居民认为本季的消费支出“增加”,较上季下降 9.5 个百分点,比 2017 年同期下降 6.5 个百分点;6.75%的居民认为消费支出“减少”,较上季上升 2 个百分点。

 (二)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发展较快,但融资渠道单一问题仍然存在

 2013 年以来,扬州已经先后有 65 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获得定增融资 9.8 亿元。另有上报在审企业 11 家,20 多家企业已与券商及中介机构签订挂牌推进协议。此外,在江苏、上海、深圳前海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也超过 40 家。但总体上看,小微企业融资仍存在较多限制因素。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银行仍然是小微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小微企业银行依赖度仍然较高。此外,小微企业首贷获得水平有待提高,虽然2015 年以来企业首次获贷时间相比 2010 年以前缩短了 5 年以上,但是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三)金融高质量服务 “ 三农 ” 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扩大对高效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取得较明显成效。但在工作推进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从需求层面看,传统农村金融体系难以适应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经济作物生产投入增加,对融资期限、规模和灵活性要求上升,城镇化加快导致农民购房购车、教育医疗等消费金融需求和就业创业等长期性金融需求明显上升。而传统农村金融体系对中长期、大规模、综合性的生产和消费金融需求支持力度有限。二是从供给层面看,信贷投放和储备不足,普惠性服务有待拓展。9 月末,涉农贷款余额 1388 亿元,比年初增加 125 亿元,同比少增 45.44 亿元,余额同比增长 5.20%,增速同比下降 7.5 个百分点。9 月末,县域各项贷款余额 1229 亿元,占比为 26.97%,比 2017 年同期低 0.39 个百分点。其中,仪征、高邮和宝应占比分别为 10.07%、8.97%和 7.93%。部分银行信贷政策有所收紧,对未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区要求逐步压缩存量贷款,对乡级及以下的政府类业务领域的存量融资,到期收回不再续做。

 (四)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难度有所上升

 上半年,全市非金融企业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12 单、70 亿元,并实现年内全省首单 5 亿元绿色债券成功发行,总体呈现“稳中有优”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工作推进中也暴露出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发行规模在全省排名靠后。从发行金额占比看,扬州市发行金额仅占全省的 2.48%。省内排名较为靠后。二是辖内银行的参与度下降。辖内银行参与的承销金额较 2017 年同期下降近 20%。扬州地区债券发行施行招标机制,对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在激励机构积极性方面仍有欠缺。三是下半年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发行难度上升。一方面,政策收紧,导致报批流程延长,新注册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杆、强监管背景下的流动性趋紧等多重因素叠加,信用利差扩大,低评级的债券票面利率偏

 高、发行困难。2018 年上半年全国银行间市场 AA 级主体发行金额占比降至 9.97%,较 2017年下半年下降了 5.3 个百分点。扬州市多数发行主体总体评级较低,极易受市场不利因素波及。

 三

 全年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展望

 (一)经济发展韧性增强,微观主体预期出现分化

 一是经济运行韧性增强。三季度工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经营景气预期指数[4] 为61.37%,比上年同期提高 0.26 个百分点,未来国内订单预测指数[5] 为 51.14%,也处于 50%以上的“扩张区间”。一方面,企业总体订单水平波动回升,五成的受调查企业预计订单总体将继续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继续下降,国内市场表现好于出口市场。从具体行业来看,一批技术水平落后、落后产能集中的行业得到有序出清或产能转移,部分率先开展转型升级的行业展现出更强的活力。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依然活跃。从存量看,劳动力结构更加优化,单位劳动力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从增量看,劳动力市场供需总体维持紧平衡,劳动力价格调节机制更加顺畅,60%的受调查企业表示近期存在招工需求,部分紧缺工种、高技术工种的劳动力价格有序提高。

 二是微观主体预期出现分化。人民银行扬州支行开展的居民、银行家、企业家三项调查结果显示,2017 年下半年以来,居民、银行家、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判断均企稳向好。进入三季度,受外部环境影响,各类主体预期有所分化。居民未来经济预期指数[6] 为 48.37%,比2017 年同期低 5.42 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处于 50%荣枯线以下;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7] 降为 26.92%,低于前两个季度水平;企业家反应相对温和,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8] 为 76.1%,虽比二季度下降 10.2 个百分点,但得益于 2018 年以来整体行情改善的惯性支持,比 2017 年同期高 0.6 个百分点。

 (二)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为经济后劲提供支撑

 一是精准发力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2018 年以来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为促进域内经济健康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方面,借助于四次降准,辖内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央行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全市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长。二是着重突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2018 年以来,通过落实五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印发《关于推动小微企业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的通知》,召开小微金融推进会,组织开展金融惠企大走访活动,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聚焦小微、“三农”等薄弱领域,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难题,推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量扩面。此外,还将积极研究推动民营企业债

 券融资支持工具在扬州落地,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创新运用多种手段,有效保障全市普惠金融水平稳步提高。

 (三)金融服务加速回归本源,非法金融活动整治成效明显

 一是紧密围绕去杠杆、降风险,金融部门加快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的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监管等问题得到纠正,对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后续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相关配套政策的逐步完善,银行金融服务加速回归本源,银行经营质态更加稳健。银行机构预期经营景气指数[9] 达到 65.38%,与 2017 年基本持平,银行机构盈利预期指数[10] 数达 69.23%,也处于较为景气的区间。

 二是非法金融活动得到多方重视,整治工作收效明显。2018 年以来,市政府协调多部门健全风险排查和预警机制,合力推进防范和监管工作。上半年全市非法集资案件与 2017 年同比下降 49%,非法金融活动得到初步抑制。人民银行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防范非法集资、深化存款保险制度宣传月活动,在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活动,有力支持扬州非法集资案件的侦查工作。非法集资发案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净化地方金融生态,打赢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三是落实“放管服”改革,外汇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措施稳步推进。2018 年以来外汇管理领域出台了多项便利化措施,具体包括全面实行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实行资本项目结汇支付意愿化;建立跨境人民币重点企业库,支持企业通过跨境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等;发布“‘一带一路’国家外汇政策概览”,便利“一带一路”境外工程承包企业收付汇;支持企业境外发债,助力辖内企业拓宽境外融资渠道等。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争取新政策在扬州先行先试的同时,年内还将逐步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保障市场主体真实合理的用汇需求,营造更加开放有序的营商环境。

  - - 全文完- -

相关热词搜索: 扬州 展望 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