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计划 >

胡适与历史

发布时间:2021-09-28 14:33:12 浏览数:

 胡适与历史 社群的各位朋友早上好,首先祝大家元宵节快乐!今天早晨我们在社群做一个语音分享,主要是想谈谈胡适先生,所以这个分享的题目是《胡适与历史》。我们知道,2 月 24 号是胡适先生去世的 59 周年,这对于这位中国近代史的思想先驱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看到,关于胡适先生的各类文章其实是非常多的,胡适对于台湾的民主宪政的发展也是起了巨大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主要谈的内容是胡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在 1949 年以前,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而且我们不是从思想角度,而是更多的去看看胡适先生参与了哪些政治活动,这个往往是那些纪念胡适先生的文章中被忽略的一点。

 那么我想,胡适他这一生主要是有两大贡献,第一个就是他在思想领域内的贡献,也就是当时在中国的辛亥革命之后,他在杜威先生的指导下,可以说是传承了美国自由主义的精神,他回来以后是把自由主义的这种精神在中国社会推广,而且是有胡适特质的自由主义精神的内容和内涵,这是他的第一个贡献。那么第二个贡献我想,我们往往是忽略了,就是胡适先生其实对中国在当时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事件就是在 1941 年的日美战争中,他作为中国大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今天重点就是谈胡适在这么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也就是在中日爆发战争的这么一个时代,同时中国的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胡适他作为一个对美国文化很了解的中国学者,他走向了政治舞台,对当时的中国政府以及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下面就拿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讲,也就是当时日美之间发生战争时,首先是 1941 年 12 月 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么一个突发事件,它标志着日美战争的爆发。但是我们说,在此之前,很多人是忘记了这么一件事情,也就是胡适他当时是竭尽全力的为中国争取了国家的利益。那么他是怎么争取的?实际上就是极力的反对美国向日本的妥协。那么胡适他是怎么反对的?他这个反对是不是有效的?是不是起到了作用?可以说,他的反对确实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大家看,在 1941 年的 9 月 24 号,还有人说是 9 月初,美国政府以国务卿赫尔为代表,和日本的大使野村谈判,他们初步已经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美国对日本在中国的战争几乎是可以袖手旁观,而且美国要继续的给日本支持,比如说石油、钢铁的贸易等等要继续进行。那么胡适在知道了这些事情以后,就和英国大使他们去找美国国务卿赫尔询问这件事情,赫尔当时没有办法,就把和日本人草签的合约拿给胡适看了,然后胡适在看完以后,当场就提出了严厉的抗议,而且胡适的这种抗议还非常有效,他从道德的角度直指赫尔,说这种做法是毫无道德的,这种方式给赫尔本人也是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们知道,当时美国政府本身是不愿意介入战争的,因为美国在欧洲战场上是要介入的,所以它并不想参与太平洋战争、不想两栖作战。但是胡适当时就直截了当的说,就是如果你和日本人妥协,这对于美国的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你在国际上还有什么道义?你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你的坚守到底是在哪一方面?所以赫尔当时是非常震撼的,他是无言以对的。

 另外我们知道,胡适当时还和赫尔说“我要见罗斯福总统”,然后胡适在见了罗斯福总统后,他和罗斯福也提出了抗议。我们知道,罗斯福本身也是一个软弱的总统,而且政治家本身是喜欢做平衡的,然后胡适给他一加码,罗斯福立马就开始犹豫了。大家看,像罗斯福这个人,尽管也有人把它称为左派,但当时的

 左派和现在的左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罗斯福在国际政治上其实也能看出道义的重要性,包括道德的力量,所以在这个时候,罗斯福也是非常纠结的。那么后来我们知道,英国大使也把美国和日本妥协的协议告诉了丘吉尔,而丘吉尔确实是有很大的战略意义的,他在这一点上要比罗斯福强硬的多,所以他当时直接就给罗斯福打电话,他说“你们这样做的话其实就是把亚洲的利益彻底放弃了,如果最后日本彻底占领了中国,这对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看到,丘吉尔他是有这种远大的战略思想的,他告诉罗斯福他的态度之后,那罗斯福肯定就更得掂量了。所以我们说,在这一点上,丘吉尔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很多人对丘吉尔还是有些误解的,主要是当时丘吉尔和日本人也做过一些妥协,但这个还是很复杂的。

 那么这件事情我们看,也就是日美在 1941 年 9 月初次谈判达成的协议,最后胡适和丘吉尔二人是对这件事情提出严重的抗议,然后给搅黄了。所以我们看到,后来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历史教授——查理·毕尔,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他在书中有意说是罗斯福上了胡适的当。那么我想,这一点查理·毕尔讲得是有点过了,但是有一点我们确实不能够忽略,就是如果没有胡适的抗议,那美国和日本最后就很有可能真正达成这个协议。

 那么胡适为何能够阻止美国和日本达成协议呢?首先我们知道,胡适的外语是相当的好的,至少他的口语是相当的棒,其次他又是著名的哲学家杜威的学生。我们知道,在 1940 年的后期,美国的政界人士是同意胡适到处讲演的,鼓励胡适讲日本是如何残暴的侵略中国,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当时日本是非常害怕的,日本的内阁非常害怕胡适的讲演会煽起美国民众对日本的仇恨。我们知道,在民主社会中,到处讲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胡适不去讲,那可能很多美国民众也并不知道日本的种种罪行。另外我们知道,胡适他在学术界又是美国的哲学博士,所以他和美国的这种渊源自然就比较深厚。所以我们看到,胡适在抗日战争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他通过到处的讲演,让美国的民众关注了中日战争,大家想,当时还不是信息发达的时代,美国民众离得那么远,怎么去关心中日战争?所以说胡适的讲演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二点我们说,就是在1941 年 9 月 24 日这一天,胡适在看了赫尔给他的一个美日之间的协议后,当场大怒,提出了严厉的抗议,这个也是很厉害的。

 那么后来我们看,到了 1941 年的 11 月 27 日的时候,这个协议就作废了,尤其是美国妥协的协议是作废了,而这主要还是胡适的外交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看到,当时胡适和罗斯福总统之间是有紧密的联系的,其中有这么一件事情,也就是在偷袭珍珠港的当天,即 1941 年的 12 月 7 号,当时胡适在纽约讲演,向美国民众揭示日本的残暴。那么与此同时,罗斯福还不知道珍珠港事件发生了,当时罗斯福是打电话让胡适到白宫来跟他谈一谈,然后罗斯福开门见山的告诉胡适,他说“野村和莱西这两位日本代表来到白宫,我已经告诉他们,我们不能妥协、不能跟你们签协议。”其实这时候罗斯福让胡适来白宫,其实就是希望他能赶快告诉蒋先生,今后可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可能在太平洋还会发生战争。当然我们说,罗斯福当时并不知道日军已经偷袭珍珠港了,然后在胡适离开白宫后的不到 10 分钟,罗斯福给胡适打电话,说是他已经接到日本的海空军偷袭了珍珠港的报告。我们从这件事情能看出来,就是在 1941 年 12 月 7 号的时候,在罗斯福知道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胡适还和罗斯福见了面,当时罗斯福就已经告诉胡适美国已经不能再和日本人妥协了。

 我们之所以谈这段历史,主要是因为很多人谈的是胡适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作为一个推广自由精神的学者,他的各自讲演以及和文章,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胡适先生作为中美大使所起到的作用。我们看到,像胡适这一批精英,他们本身是了解美国的,他们当时参与中美之间的外交事务、政治事务,实际上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现在也有些人批评胡适,说他当时在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一些妥协等等,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来看,胡适当时的妥协,就是他觉得尽量的不要跟日本人打,这个其实是对的,现在来看也是合理的,因为胡适他很清楚我们当时是打不过的,所以尽量的要忍。当然我们说,他到后来也是忍不住了,非常具有宽容精神的胡适最后是火爆起来、发怒起来,当时可以说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当场就向美国国务卿赫尔发怒、义正言辞。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胡适先生他其实也是清楚的,他对当时中、日、美、英的走向是清楚的,同时对当时中日整个战争的把握也是清楚的,这一点我们很多人是忽略了。所以我们说,胡适他不仅仅是个学者,现在来看他也是一个政治伟人,他对中日战争的胜利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想,这是我们纪念胡适先生时要特别关注的一点,不要忘记胡适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战场上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国际政治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再讲一段历史,就是当时宋美龄对英国的意见是很大的。我们知道,当时宋美龄到了美国后,各方面都希望宋美龄能跟丘吉尔达成协议,但宋美龄是拒绝见丘吉尔,即便蒋介石也和宋美龄讲让她见一见丘吉尔,包括罗斯福也是安排好了,但是宋美龄仍然是意气用事,她仍然是拒绝了跟丘吉尔的见面。所以我们从这能看出来,宋美龄的意气用事、感情用事,实际上是缺乏政治智慧的表现,而且她对当时复杂的局面确实是不了解的。其实我们看到,在一些关键时刻,丘吉尔他还是主张正义的,但是宋美龄从此以后是让国民政府跟英国之间产生了误解和隔阂,她作为蒋介石重要的特使、蒋介石的夫人,本身是起到很大的历史作用的,但是她却仍然是感情用事,这个确实是不明智的。当然我们知道,当时远征军在进入印度的时候,丘吉尔他们确实是给了一些难堪,意思是“如果你要进入由我们英国人统治的印度,那你要以投降、以放下武器的姿态”。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宋立仁将军的部队到了印度后根本没有这么做,所以这些事情累积起来,使得宋美龄可能对丘吉尔是有意见的。

 那么从这就能看出来,宋美龄在中美以及中英的关系中,她还是非常幼稚的。我们知道,她当时对罗斯福夫人还讲过一句话,就是在战时的时候,如果中国发生了游行,宋美龄的意思是要将他们杀头的,而这种方式是让罗斯福夫人感到非常气愤。当然我们说,宋美龄讲的这个话更多的是一种传说,并不一定就是真的,但是如果是真的,那确实会引发很大的事情,而且宋美龄讲话本身确实有些地方是不得体的。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宋美龄在美国受过教育,但是她并没有像胡适那么温和,同时对自由的理解也并不深刻。

 那么我们在分析胡适时,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即便你再有学问,如果你不参与变革、不以组织的形式参与,那你个人是没有力量的。胡适我们看到,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当时代表一个政府任驻美大使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他以前作为北大的校长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历史的作用,还是在政治中代表一个组织参与,这个方显知识分子的作用。但是反过来我们看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像鲁迅、陈寅恪还有王国维等人,他们很多是不愿意参与政治的,一听参与政治就是天然的反感,这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一个毛病。我们看到,他们更多的是愿意作为旁观者来议论政治、评

 头论足,而不愿意真正的参与,这实际上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如果你不参与政治,那你怎么了解政治?我们知道,参与现实活动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人心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反过来我们看,像陈寅恪就是典型的评头论足者,当时蒋介石是请他吃了个饭,然后他回来以后在日记里对蒋介石的评价很低。从这就能看出来,陈寅恪其实就是政治素人,他并不了解政治、不了解复杂的历史过程。包括我们看到,像很多历史学家也是这样,他不愿意参与现实的社会、不愿意参与现实的政治,而更愿意从书本上去找答案,这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因为如果你不去参与一些现实的活动,你怎么能够理解真正的历史呢? 我们看到,像鲁迅其实也是一样,总是喜欢到处去批评,而从来不知道建设。我们知道,有一位姓梁的文学家就说过他,说他总是喜欢到处去批评,而从来没有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从来没有说过该怎么做。我们现在来看,鲁迅他确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建议、该怎么做,他怎么会知道呢?他根本就不懂政治,那你说他怎么建议?所以我们说,像鲁迅包括陈寅恪,我们从他们写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他们对当时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当然我们说,我们讲这个的重点不是放在评论陈寅恪和鲁迅先生上,而是说传统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不从政、只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想法,但问题是这是不现实的,最后你只可能是到竹林子里去教个书,空有一幅学问而不能够参与政治、参与社会。

 那么在中国近代的转型中,包括从辛亥革命的转型中,我们看到孙中山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他应该说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创创始者。那么章太炎我们知道,他应该说是一个大知识分子,连鲁迅都是章太炎的学生,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的参与者,并且是同盟会的创始人,包括陶成章也是。所以我们看到,知识分子一定是要参与历史的,如果你不参与历史,那其实就是没有责任感,或者说你永远都只会是一个拿一份钱打工的,这个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看到,像后来发生的陈寅恪在文革中惨死,这其实就说明,如果你不参与政治,那你最后怎么办?你不参与政治,那你就没有力量。所以我们说,如果我们传统的所谓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不参与政治,然后就是为政府做一件事情,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也说明知识分子还是想求稳,而不敢冒险。

 我们知道,从事政治的风险很大,甚至有被杀头的风险,像梁启超后来就退缩了、不敢搞政治了,因为当年他回到天津后差点被杀掉。所以从这个过程我们能看到,虽然像康有为和梁启超参与了政治,尤其是康有为说得很多,但实际上有些问题你还是得去解决才行,因此政治家参与政治的风险也还是很大的。那么知识分子在参与政治时,风险一样是很大的,这主要还是看你有没这...

相关热词搜索: 胡适 历史